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6899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林州市林州第一中学分校林虑中学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林虑中学2017级高二8月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被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

读“世界人口分布的人类大陆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未出现的人类大陆名称是()

A.欧洲B.南亚C.东亚和东南亚D.北美东部

2.D处只形成了一个孤岛的原因是()

①D处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 

②D处地处沿海,寒流强大,高温干燥,人烟稀少 

③D处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 

④D处高温多雨,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的孤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对图中A处西部大洲人口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密度居各大洲之首②老龄化问题严重③城市化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 

④死亡率较高⑤城市化速度减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⑥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答案】1.D2.B3.C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中轮廓可知,图中A表示欧洲、B表示南亚、C表示东亚和东南亚,没有画出的人类大陆名称是北美东部,故D项正确。

【2题详解】

D位于中亚,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小,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稠密区;利用高山冰川融水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人口稠密区,故B项正确

【3题详解】

据图可知,A处西部大洲为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死亡率较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速度减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C项正确。

图a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b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D.受陆地影响

5.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b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4.C5.B

【解析】

【4题详解】

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结合洋流的分布规律,主要原因是受寒流影响,C对。

南半球大陆西海岸没有暖流,A、B错。

陆地不是影响海域温度的主要因素,D错。

【5题详解】

根据右图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所示地区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干湿季变化,是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和降水特征与乙地相符,B对。

四地中,甲是热带沙漠气候,丙是印度沙漠,C错。

丁是热带雨林气候,A、C、D错。

点睛:

结合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受寒流影响。

该地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干湿季变化,是热带草原气候。

丁位于亚马孙平原区,是热带雨林气候。

海峡是连接两大海域的狭窄通道,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不仅是交通要道、航运枢纽,还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a、b、c、d海峡作为两大洲洲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a是两大洲的洲界线B.只有a、b是两大洲的洲界线

C.只有a、b、c是两大洲的洲界线D.a、b、c、d都是两大洲的洲界线

7.关于a、b、c、d海峡所在位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位于东半球B.b位于南寒带

C.c位于中纬度地区D.d位于上海所在的时区

【答案】6.C7.C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a为白令海峡,为北美洲和亚洲分界线,b为德雷克斯勒,为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线,c为土耳其海峡,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d为马六甲海峡,两侧均为亚洲,故选C。

【7题详解】

读图可知,a位于西半球,A错。

B位于南温带,B错。

C位于中纬度,C对。

D位于东7区,上海位于东八区,D错。

故选C。

【考点定位】世界主要海峡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某两洲面积之和与某大洋面积十分接近,它们是()

A.亚洲、北美洲与大西洋B.亚洲、非洲与印度洋

C.欧洲、北美洲与大西洋D.欧洲、非洲与印度洋

9.从B大洲最大港口至G大洲最大港口,沿最短海上航线所经过的海峡依次是下图中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答案】8.B9.D

【解析】

试题分析:

【8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七个洲中G亚洲为4400万km2,非洲为3000万km2、E为北美洲2400万km2、D为南美洲约1800万km2,C为南极洲1300万km2,B为欧洲约1000万km2,A为大洋洲,约850万km2,太平洋为K约18000万km2,I为大西洋约9000万km2,J为印度洋约7500万km2,H为北冰洋约1200万km2,故选B。

【9题详解】

B和G为欧洲和亚洲,从欧洲至亚洲,经过的海峡按顺序应该是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

故选D。

考点:

世界大陆、大洋、海峡

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⑥板块是()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1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⑤⑥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B.安第斯山脉C.落基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

12.位于①板块大陆的地理特征是()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B.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C.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答案】10.D11.B12.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和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可知,①为非洲板块,②为印度洋板块,③为亚欧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块,故D项正确。

【11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块,⑤⑥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故B项正确。

【12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①为非洲板块,其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故A项正确,B项错误;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寒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暖流,故C项错误;西海岸有上升补偿流,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故D项错误。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3.图中能看到的海峡是()

A.曼德海峡B.霍尔木兹海峡C.土耳其海峡D.麦哲伦海峡

14.关于C海域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

B.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答案】13.B14.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海陆轮廓,图中能看到的海峡是位于波斯湾和印度洋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B对。

曼德海峡位于红海和印度洋之间,土耳其海峡位于黑海-地中海之间,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图中看不到,A、C、D错。

【14题详解】

图中C海域是红海,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板块的生长边界,范围在不断扩大,D对。

A、B、C错。

15.15.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

就东西半球而言,陆地集中在东半球,就南北半球而言,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故选C项。

16.16.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

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南极洲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A.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故不符合题意.

B.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故不符合题意.

C.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故不符合题意.

D.南极洲周围临着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故符合题意.

考点:

大洲和大洋

17.17.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有:

()

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D.北冰洋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平洋西部为亚洲和大洋洲,东部为南美洲和北美洲,南部为南极洲,位于五大洲之间,故C项正确。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地球表面海陆起伏曲线

18.从成因上看,世界最高山峰与世界最深海沟都位于()

A.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B.两个大陆板块交界处

C.两个大洋板块交界处D.板块的内部

19.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A.全球陆地面积约为海洋面积的30%

B.全球陆地近一半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

C.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平均海拔数值

D.大陆架的海水深度是全球海水平均深度的1/2

【答案】18.A19.C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世界最深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都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选A。

【19题详解】

仔细读图,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约为海洋面积的40%,A错;全球陆地近2/3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B错;图中明显表明,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千米,而陆地平均高度约为1千米。

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C对;图中信息难以判断大陆架的海水深度与全球海水平均深度的关系,D错。

答案选C。

考点:

地球表面海陆起伏状况。

读“世界两条大河的三角洲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关于甲、乙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区全年盛行西南风B.两地区气候形成原因相同

C.两地区的主要河流水量丰富D.两地区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

21.两三角洲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多洪涝灾害B.甲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

C.乙地为季风气候D.乙地居民多为黑色人种

22.如果城市A利用当地原料发展工业,最适宜的工业部门是()

A.棉纺织工业B.麻纺织工业

C.水产品加工业D.电子工业

【答案】20.D21.A22.A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判断,甲应位于中南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主要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乙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主要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故甲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D项错误;两地区都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故由于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河口三角洲,故A项正确;乙地的尼罗河由于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较少,故河流流量较小,C项错误;甲地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乙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B项错误。

A正确。

【21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甲地受季风气候影响,乙地受地中海气候影响,C项错误;甲地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为世界主要的水稻种植业地区,B项错误;甲地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且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故容易形成洪涝灾害,A项正确;乙地位于埃及,多为阿拉伯民族,以白色人种为主,D项错误。

故答案选A。

【2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A城市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沿岸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故适宜发展棉纺织工业。

故答案选B项。

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世界的河流。

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进行准确的经纬度定位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世界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征和河流地貌的成因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世界区域地理的主要人文环境分析即可。

23.23.根据下图中的等温线图,叙述正确的是()

A.表示的是北半球一月等温线的分布B.表示的是北半球七月等温线的分布

C.表示的是南半球一月等温线的分布D.表示的是南半球七月等温线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等温线可知,该等高线是由北向南递减,是南半球的等温线图,而此时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说明是南半球夏季时的等温线,是一月等温线的分布图,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局部地区气温的分布图,通过气温分布图判断南北半球和海陆位置。

24.24.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A.夏季风的强弱B.冬季风的强弱C.西风的强弱D.濒临海洋面积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气候。

季风气候区的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的强弱影响。

25.25.当地中海沿岸地区处于温和多雨季节时()

A.南京高温多雨B.亚洲热低压势力强

C.北京昼长夜短D.南极考察正处于最佳时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

当地中海沿岸温暖多雨时,即为北半球冬季,A项南京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冬季温和少雨;错误。

B项冬季亚洲受冷高压控制;错误。

C项冬季北京昼短夜长,错误。

D项南半球为夏季,故为南极科考最佳时期,正确。

下图为某沿海岛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及两地气候统计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6.该岛甲、乙两地()

A.1月降水最大B.2月~6月的降水逐月增加

C.7月气温最低D.8月~12月气温逐月递减

27.甲地比乙地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背风地带B.海拔较高

C.受沿岸寒流影响D.距海较远

【答案】26.C27.A

【解析】

试题分析:

【26题详解】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海洋上是8月,南半球大陆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是2月,据图分析,甲、乙两地都是7月气温最低,1月气温最高,所以甲、乙两地都位于南半球,故C正确.

【27题详解】

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温度状况也有差异.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据图分析,甲位于背风坡,故A正确.

考点:

该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读“我国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8.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

()

A.山地、盆地B.盆地、山地

C.河谷、山地D.山地、高原

29.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1000m~1667m

B.1333m~2000m

C.1333m~1667m

D.1667m~2000m

30.丙地的气温可能是:

()

A.2℃B.4℃C.<2℃D.<0℃

【答案】28.B29.B30.D

【解析】

【28题详解】

考查地形类型。

根据等温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甲地中间温度高四周低,说明地势较低,地形为盆地;乙地等温线中间温度低四周高,说明地势较高,应该为山地,故B项正确。

【29题详解】

根据两地的气温差异推算出相对高度。

甲的温度大于4°C小于6°C,乙的温度大于-6°C小于-4°C,甲乙两地的相对温差为大于8°C小于12°C,根据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可以算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1333m~2000m,故B项正确。

【30题详解】

根据等值线的特点可知,丙地气温可能是-2°C~0°C或者是2°C~4°C,结合选项只有D项符合温度的范围,故D项正确。

【点睛】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规律:

(1)读数据(注意等值距)

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

规律一:

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②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规律二:

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2)比大小:

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3)看疏密(比较值差)

规律三:

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4)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规律四:

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规律五:

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5)判方向:

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规律六:

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

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二、综合题(两大题,共40分)

31.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海峡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

%)。

(1)写出图中海峡的名称,A为,B为。

(2)A海峡附近区域所处的自然带。

(3)当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时,一艘由上海驶往伦敦的轮船,途经A海峡时风高浪急,而经过B海峡时则风平浪静,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分析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原因。

(5)从气候角度分析地中海沿岸发展水果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直布罗陀海峡 马六甲海峡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冬季A海峡受西风影响,B海峡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4)规律:

自西北向东南冬雨率递增。

原因:

西北部纬度较高,距大西洋较近,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季节分配相对较均匀;东南部纬度较低,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时间长,距大西洋较远,受其影响小,降水集中分布在冬季。

(5)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果树越冬;夏季炎热干燥、日照充足,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解析】

(1)根据经纬度及海峡轮廓判断,A、B分别为直布罗陀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A海峡附近区域对应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进而得出对应的自然带类型。

(2)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时北半球为冬季,地中海地区受西风影响,风高浪急;而马六甲海峡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风平浪静。

(3)描述分布规律,依赖于对图中等值线信息的判读。

(4)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包括气温高低、温差、光照以及降水等方面,而水果种植业强调光照和温差对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点睛】

如何分析一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有利与不利)

1、分析内容包括:

光、热、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2、影响因素:

①光照强:

中低纬,气候干旱、天气晴朗(降水少)②热量足:

中低纬,海拔较低③光热充足:

中纬夏季日照长④气候灾害包括:

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

3、成因与气候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海拔高或纬度低)和地形有关。

如:

①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但水旱灾害多。

②干旱区、海拔高: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纬度高和海拔高:

热量不足,多低温冷害

32.32.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比较图中C、D两地气候形成的差异。

(3)从C地到D地的海上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航行,简述其理由。

(4)简要分析①、②两地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5)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图示海域东侧高大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B地降水量多于A地;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冷干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有寒流经过。

B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东侧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经过。

(2)C地受季风环流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海洋性特征,冬暖夏凉,降水丰富;D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影响,温和湿润。

(3)顺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基本沿大圆的劣弧航行,航程较短。

(4)①地为寒、暖流(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②地为上升流海区,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5)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考查渔场形成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

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知,B地降水量多于A地,影响因素主要从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方向分析。

B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东侧为高大山地和高原,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形成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强。

从A地的角度分析,A地位于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主要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冷干气流(冬季风)的影响;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2)考查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根据柱状图分析可知,C地受季风环流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海洋性特征,冬暖夏凉,降水丰富;D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影响,温和湿润。

(3)据图可知,选择较高纬度航行,线路较短,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航线;沿着较高纬度,是顺着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

(4)考查渔场形成的因素,主要从饵料丰富角度分析。

据图可知,①地是北海道渔场,为寒、暖流(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海面翻腾将营养物质带到表层,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②地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为上升流海区,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渔场形成。

(5)考查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形态。

据图可知,海域东侧山脉为落基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