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95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9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段评估检测五.docx

阶段评估检测五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阶段评估检测(五)

必修3第4~6章

(120分钟16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近几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下列哪个特征是错误的()

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

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

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

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

3.(2012·苏北四市模拟)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5.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

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海拔1000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6.(2012·聊城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7.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

B.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始终强于乙种群

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乙种群的竞争能力增加

D.b点时,乙种群消失,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为零

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9.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10.采取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1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

1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13.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图中的食物链为:

乙→丙→甲

C.D点丙种群繁殖速度最快,E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则图中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

14.如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15.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

16.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

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

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17.(2012·宿州模拟)如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只有光、温度、CO2、矿质营养

B.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

18.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

百万千焦)()

种群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

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

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4.0

5

0.5

2

2.5

C

2

0.6

1.4

微量

(不计)

A.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125百万千焦

B.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4.2%

C.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

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如图为某食物网,则正确的叙述有()

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

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

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g,则A被消耗25g

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增加

21.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微生物

B.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C.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能量循环利用

D.若乙为初级消费者,则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比甲的少

22.据报道:

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征服自然

C.长期海水摩擦导致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

D.鲨鱼的进化方向是由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的

23.(2012·兖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4.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

近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不断增加,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涌入该湖。

湖水不仅变得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

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

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掠夺式地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25.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按如图装置处理,密封。

A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0.276mg亚硫酸钠,B钟罩内小烧杯中盛有稀硫酸并放0.138mg亚硫酸钠,C钟罩内不放上述物质(钟罩内气体体积为5L)。

下列说法正确或与该实验要求一致的是()

A.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可生成SO2气体,B钟罩内该气体含量最高

B.B钟罩内的植物最先受到危害,症状是叶发黄,焦枯并逐渐死亡

C.玻璃板与玻璃罩之间应用凡士林封住,其目的是防止罩内气体泄漏

D.根据生物学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判断C装置的作用是对照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8分)(2011·安徽高考)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27.(12分)(2012·皖南八校联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A、B、C、D、E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共有_______个营养级;C和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上述生态系统出现在火灾过后形成的草原上,则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A和C的影响,D的种类和数量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在上图食物网中若a表示C食物直接来源于A所占的比例,若要使C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为y,那么x和y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2012·广州模拟)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

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

请回答:

(1)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

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调节。

___________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A.负反馈B.正反馈C.激素D.负反馈和正反馈

(2)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3)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____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6)每年的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选种的植物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0.(10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发生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灾后河流污染,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等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藻类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①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挺水植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震区域的生态恢复需采用_________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__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但不能仅靠人工恢复措施,还应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制。

(3)地震灾区内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保护。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发达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不是由于本地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是贫困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

2.【解析】选B。

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其特点为幼年个体比例较小,老年个体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3.【解析】选D。

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

N=M×n/m,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遗传病发病率调查,发病率大大增加;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属于正确操作,其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为正常值;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对样方线上的个体应采用左上原则,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到的数值肯定偏小。

4.【解析】选B。

根据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t4之前种群密度将增大,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且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t4时不再增长,故种群应呈“S”型增长,t4时为种群的K值,t2时增长速率最大,应对应“S”型增长曲线中的K/2值。

5.【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

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

2.问题关键:

分析坐标图找出物种数目与生产力的关系。

【解析】选B。

题中说明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生产力降低。

而图示中的信息说明了在较低的海拔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增加,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6.【解析】选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是不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7.【解析】选A。

据图可知,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

在开始阶段,乙种群的竞争能力比甲种群强;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b点时,甲种群存在种内斗争,同时受到环境的限制,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不为零。

8.【解析】选A。

森林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即同时具有灌木层、苔藓层、地衣层等;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演替的过程中群落既能够影响环境,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9.【解析】选B。

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

从图中看出,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则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10.【解析】选C。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原有状态,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只能干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只有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化,才能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解析】选A。

细菌中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植物中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中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异养型生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生产者的理解。

A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层;B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能固定CO2制造有机物;C正确,所有的生产者都能把光能或氧化体外无机物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制造的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D错误,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也可以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

13.【解析】选C。

图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数量呈上升、下降波动,反映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正确。

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对数量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的为捕食者”进行判断,图中的食物链为:

乙→丙→甲,B项正确。

D点后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在丙曲线的A点到E点内,D点种群繁殖速度最快,但种内斗争最激烈的应在种群数量最大值对应的点,即图中A点,C项错误。

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后,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物种恢复稳定状态的速度快,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D项正确。

14.【解题指南】

1.知识储备:

捕食关系的数量、能量变化规律。

2.题眼:

从曲线图中读出种群①的初始数量较大,判断其为低营养级生物。

【解析】选D。

由图可知,种群②增多导致种群①减少,之后,种群②因为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可确定种群②为捕食者、种群①为被捕食者。

因而,种群②的营养级比种群①的营养级高,种群①处于较低营养级,所含能量比种群②的高。

15.【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

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种类和功能等。

2.解题关键:

重视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解析】选A。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与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共同部分,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6.【解析】选D。

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变化,能量随物质的流动而传递;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乙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于甲中部分能量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而使乙比甲的能量少。

17.【解析】选B。

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温度、CO2、矿质营养以外,还有水,故A错误;在晴朗的夏天,光照充足,温度也高,所以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故B正确;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即总生产量)的10%~20%,故C错误;图中营养指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故D错误。

18.【解析】选B。

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关系可知,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百万千焦;B正确,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4.0×100%=14.3%;C错误,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能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D错误,通过食物链A→B→C可以看出,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二是受它的食物种群A的变化影响。

19.【解析】选D。

因为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等。

图中只有1条捕食食物链,秃鹫属于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发生在营养级之间。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20.【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A错误,如图所示,在此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错误,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图中仅为某一区域的某一食物网,而不包括所有生物;C错误,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根据D占据的位置,处于5条食物链,D所摄取的各种生物量不确定,因此不能确定消耗A的量。

D正确,当E减少时,短期内A的数量将增加,从而G的数量将增加,H的数量也将增加。

21.【解析】选D。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A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B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丙为分解者,不出现在食物链中;C错误,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物质循环利用;D正确,若乙为初级消费者,甲则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总量比生产者的少。

【误区警示】

(1)审题粗心,不能依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对图解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不能正确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生态系统不同成分的具体名称。

(2)知识混淆,理解不全面。

由于混淆了“物质和能量”这两个截然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