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46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docx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领导班子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第一调研组 按照区委部署要求,我们调研组于6月7日至9日,对邱家店镇的基层班子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听取了镇党委书记、分工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深入有代表性的村与党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基本掌握了该镇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邱家店镇共有44个行政村,人口6.6万,全镇共有4个党总支、66个党支部,2678名党员。

1、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状况。

全镇共有44名村党支部书记,其中女书记1人。

支部书记年龄分布在34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47.93岁,其中35岁以下1人,36—40岁3人,41—45岁9人,46—50岁17人,51岁以上14人。

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人,高中16人,中专7人,初中17人。

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24人,占总数的55%;由镇机关干部下派担任支部书记的7人。

从镇党委考察的情况看,优秀等次的支部书记26人,称职的16人,基本称职的1人,不称职的1人。

2、村“两委”班子情况。

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242人,其中男性197人,占81.4%;女性45人,占18.6%。

年龄结构偏大,其中35岁以下13人,占5.4%;36—45岁的77人,占31.8%;46—54岁的113人,占46.7%;55—59岁的32人,占13.2%;60岁以上的7人,占2.9%。

“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158人,交叉兼职比例为65.3%。

按照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团结干事以及群众的评价情况,对44个村分成三个类别:

放心班子25个,占57%;基本放心班子16个,占36%;不放心班子3个,占7%。

不放心班子3个,分别是:

五里井、东旧县和姚家坡。

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差,内部派性严重,党员群众对干部意见不一,分歧大。

五里井村宗族观念强,派性明显,党员群众意见不统一;东旧县村的班子主要负责人更换频繁,村内矛盾复杂,群众基础不好;姚家坡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两张皮”现象严重。

3个不放心班子中,有“两委”成员22名。

东旧县村由于近期班子已停止工作,在充分考察和推荐的基础上,于5月28日已进行了支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班子。

基本放心班子16个,分别是:

梨园、刘家庄、邱家店、郝家庄、栗林、孙家庄、官庄、崔家庄、吴家庄、东郭庄、中郭庄、后燕村、东燕村、中王庄、北王庄、桂林。

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党支部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班子成员素质不均衡。

具体来讲,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村庄小、人口少、党员少,缺乏干部人选,这种情况的有7个村(梨园、刘家庄、郝家庄、官庄、崔家庄、东郭庄、东燕村);二是村庄较大、支部驾驭全局能力较差,群众基础不太牢固,这种情况的有5个村(邱家店、后燕村、桂林、中王庄、中郭庄);三是村内有两个以上大宗族,有较明显派性分歧,班子相对软弱,这种情况的有3个村(栗林、吴家庄、北王庄)。

16个基本放心的班子,共有支部委员55名,村委委员66名,交叉任职的48人,实有人员73人,有4个村缺支部委员4名,1个村缺村委委员1人。

调整的初步方案是:

4个村保持不变;1个村因书记考核为基本称职调出班子,副书记任书记;2个由下派干部任支部书记的村,经过培养已产生书记人选,拟撤回下派干部;1名支部委员因工作能力或作用发挥不好,调出班子,同时增补1人;1名支部委员退休,递补1人,对4个村支部委员缺职的,增补委员4名。

其他为放心班子,共25个。

由于各村经济条件不同,党员队伍状况不均衡,具体情况也有不同。

目前,李家庄、黄沟港、宋官3个村仍由机关下派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为保证换届期间的稳定和有利于村里工作的开展,决定继续由下派干部担任书记,因此,以上3村可作为放心班子考虑。

25个放心班子,共有两委成员163人,缺职6人;10个村保持目前班子及成员不变;14个村退休12人,调整2人,增补缺职6人,共计20人。

此外,埠阳庄村因书记退休需要调整,原支部副书记可作书记合适人选;逯家庄村因支部书记由总支书记兼任,根据推荐情况,选拔1名支部书记,正在考察之中。

3、后备干部队伍情况。

全镇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23人,其中男性93人,女性30人,分别占总数的75.6%、24.4%。

35岁以下34人,占27.6%;36—45岁的55人,占44.7%;45—54岁的34人,占27.6%。

初中以下文化的有38人,占30.9%;高中文化的83人,占67.5%;大专文化的仅有2人,占1.6%。

4、党员队伍情况。

全镇现有农村党员2018人,占全体党员总数的75%,其中男1785人,女225人,致富能手170人。

35岁以下199人,占9.9%;36—45岁的322人,占16%;46—54岁的495人,占24.6%;55—59岁的322人,占16%;60岁以上的672人,占33.4%。

初中以下文化的有1657人,占82.4%;高中文化的334人,占16.6%;大专文化的仅有19人,占1%。

入党积极分子共计78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1人,致富能手22人。

35岁以下的34人,占43.6%;36—45岁的32人,占41%;46—54岁的11人,占14.1%;60岁以上的1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的15人,占19.2%;高中39人,占50%;大专24人,占30.1%。

5、集体经济情况。

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仅有5个村,收入最高的37万元,年收入在5—10万元的有18个村,3—5万元的5个村,3万元以下的16个村。

村集体收入主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战略决策。

当今人类社会无论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则在于教育与学习。

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区在实施“两加快,一统筹”战略,建设大都市中心城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培育城区人文精神,提高城区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估认定为首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主要的工作和成绩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

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

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

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

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

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

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

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

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

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

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

4个镇则依托成人文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

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

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

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

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

1名由镇解决。

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

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

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

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

   2001年:

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2年:

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3年:

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   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

   2004年:

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

   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

   

(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   1、2002年起,区教育局就分别对闸弄口、凯旋、采荷三个街道派出专职干部到街道承担基层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

从近两年半的工作来看,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在指导网络建设、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受到街道、社区的欢迎。

   2、2002年起全区中小学场地等资源向社区开放。

区教育局统一制作铜牌向社会公布,统一印制市民活动卡,大部分学校开放工作比较好,也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

   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

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年度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

2004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

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进基层市民学校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4、2004年试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制度。

采用学习者自己出一点,社区教育券补贴一点的办法,激励市民参与学习,提高素质。

全年共计发放社区教育券16万元,已基本回收。

社区教育券主要用于市民三项等培训。

1000余名市民受益,其中600名市民通过培训拿到市教育局颁发的结业证。

从试行的情况看,收到一定的效果。

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的调动,同时也调动了社区学院和各成校、社区学校的培训的积极性。

   五、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我区成员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各层面均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区社区学院成立一年来,举办了成人业余高等、中等学历教育11个,学员500余人;面向我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电子政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

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

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

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

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

例如:

“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

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

例如:

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

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

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

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

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

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

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

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

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

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

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

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

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

   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

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

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

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

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

   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

   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

   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

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

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

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

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

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

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

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

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

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

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

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

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

   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

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

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

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

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

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

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

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

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

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

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

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

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

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

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

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要从创建学习型的组织起步。

要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促进我区各类人员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

这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靠个别部门的努力是很难奏效的,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我省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鄞州市和下城区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他们的经验是成立党委、政府牵头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领导和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施意见,并落实有关部门职责,负责指导、检查、评估工作。

例如:

机关由区党工委、学校由区教育局、企业由区计经局、街道、社区由民政局等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评估。

   我区今年也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对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作用的发挥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学习型机关创建方面。

建议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增加区委领导成员,并出台不同部门、系统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目标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指导检查力度为我区学习型城区的创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镇)干部“走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种顽症,干部“走读”疏远了干群关系,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

毗邻县城仅1.5公里的石庄乡从建章立制入手,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干部“走读”现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主要措施以前石庄乡大部分干部都有“走读”现象,群众称:

“乡镇干部像候鸟,机关只是临时窝,白天农民找不到,晚上全都进城了”,被戏称为“走读官”。

针对这种状况,乡党委、政府从教育、制度、环境、督促检查和人员分流等方面入手采取强有力措施,使“走读”变为“住读”,使“飞鸽”变“永久”。

1、抓思想转变,从观念上拒“走读”。

一些乡干部认为8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