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48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 对比阅读 醉翁亭.docx

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醉翁亭

对比阅读醉翁亭

一.[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每题2分,共10分)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夏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9.[甲

]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11.《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2.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25、给下列字注音。

(2分)

  髫()伛偻()觥()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阡陌交通:

(2)非丝非竹:

27、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28、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乙段中有一个短语,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个成语,它是(2分)

29、下面两小题,分值相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2分)

  

(1)概括两段文字的主

要内容:

  甲段主要写

  乙段主要写

  

(2)在描写的重心上,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

三.[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2)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16.[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分)

17.[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

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4分)

四.(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景:

  

(2)四时之景不同。

   景: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4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

17.下列句子语气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若夫/霪雨霏霏B.佳木秀而/繁阴

  c.而/乐亦无穷也D.四时之景/不同

18.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3分)

  文段写景抒情

  甲一段霪雨霏霏

  二段喜

  乙先写山间之朝暮乐

再写9.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与民同乐”;有人“以苦为乐”,有人“助人为乐”;有人“寻欢作乐”,有人“及时行乐”。

你以什么为乐?

淡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分)

  答:

五.【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

六.【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

 

1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大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

“五日不雨可乎?

”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

“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余至扶风之明年()

  (3)既而弥月不雨()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9.《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4分)

20.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4分)

 答:

21.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4分)

 答:

七.(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7.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2分)

  

(1)

(2)

10.(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

为什么?

  答:

八.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大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

(4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性嗜酒()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环滁皆山也。

21.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4分)

(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4分)

(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

(4分)

九.(甲)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1.结实加点的词。

(2分)

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

树林阴翳游人去而禽鸟乐

12.下列句中的“而”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舍身而取义B.面山而居C.登轼而望之D.人不知而不愠

13.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4.回答问题。

①(甲)段中画线的“子何恃而往”这句话,表现出富者对贫者将去南海一事持怎样的态度?

对这种态度,你有何看法?

 

②你怎样评价(乙)段中“太守”的“醉”与“乐”?

(2分)

十.(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1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伛偻提携提携:

②宴醋之乐酣: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绝: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宝: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①醒能述以文

②其节见于艰危②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①禽鸟知山林之乐①泉香而酒洌

②食之末必不佳②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译文:

21.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十一.(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

①此:

指滁州。

②掇:

拾取,采取。

③上:

皇上。

④刺史:

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

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22.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用文中词语回答)

23.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24.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十二.(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

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

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③为民上:

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4分)

①太守谓谁()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是进亦忧,退亦忧()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甲)(乙)(丙)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分)

10.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分)

11.“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揭晓,下面是当选人物、香港已故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霍英东先生的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

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

他有这样的财富观:

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

他有这样的境界:

达则兼济天下。

如果要开展“感动中国十大历史人物”评选活动,请你选择以下某一人物作为当选人,用以上颁奖词风格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4分)

可选择的人物:

范仲淹、欧阳修、孟子、陶渊明、诸葛亮

我选择的人物是:

颁奖词:

十三.【甲】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B.野芳发而幽香(香)

C.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D.太守谓谁(说)

7.古诗文阅读重在积累。

请仿照“文言虚词积累卡片”填写的示例,从【乙】文和学过的篇目中找出例句将表格填写完整,可不写出处。

(4分)

 

8.欧阳修笔下的琅岈山风光无限美。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展示给你的画面。

(4分)

9.翻译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分)

10.【甲】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或欧阳修的理想。

(4分

 

一.8、D9、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10、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1、忧醉与乐12、先天……后天……

二.25、髫tiáo伛偻yǔlǚ觥gōng26、

(1)交错相通;

(2)管乐器27、

(1)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开心、自得其乐。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放歌,行路之人在树下歇息28、世外桃源;觥筹交错29、

(1)甲段主要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写太守与民同乐。

(2)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的活动。

三.14.(3分)

(1)日光

(2)景象(3)季节(每小题1分)15.(4分)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每小题2分)16.(4分)[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乙]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每句2分)17.(4分)①[甲]是写水景,[乙]是写山景;②[甲]写了朝暮之景,[乙]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甲]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答案不限于此。

意思对即可得分。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答对一点得2分)

四.15.

(1)日光

(2)景色(本题2分,每小题1分)16.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心旷神怡,荣宠和屈辱一起忘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

那真是高兴至极啊。

(每对一句给1分,答对四句即给满分)17.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能力。

能够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一个体现,对于文言文断句和朗读节奏的考查

题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考试卷使用。

文言文句子的停顿通常是在发语词后面、主谓之间,另外,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

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而对于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应当连读。

A项属于是发语词后的停顿;C项属于转折连词后的停顿;D项属于主语(“四时之景”)和谓语(“不同”)之间的停顿;而B项的错误在于句中的“而”作为关联词语表示前后的并列关系,即“树木枝叶茂盛,而且形成浓密的绿阴。

因此答案应

为“佳木秀而/繁阴”。

  18.春和景明山间之四时悲19.略

五.16.(3分)

(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17.(4分)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每小题2分)18.(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