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脑机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51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心理的脑机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的脑机制.docx

《心理的脑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的脑机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的脑机制.docx

心理的脑机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盖奇再也不是原来的盖奇了”一个修铁路的领班,他的任务是炸掉妨碍建设的障碍,一次任务中从他的左边脑的前额叶穿出,智力、语言都没太大影响,原来是一个很负责的对人也很好的人,出了事故以后变得非常暴躁,不能容忍他人,他的计划能力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就是人格的变化。

(品行叫气质)

Why?

大脑的前额叶受到损伤,所以此处和人的人格有关系

重点问题:

·神经冲动的传导?

·大脑结构和功能

·脑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脑功能发挥作用的几种理论。

第一节脑的进化

问题:

---脑是如何进化来的呢?

---人脑和动物的脑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脑是自然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人脑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最低等动物的是原生动物:

无神经系统

单个细胞组成,由单个细胞执行的各种功能

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

开始出现神经系统:

网状神经系统,细胞之间没有突触神经,没有中枢,神经的兴奋向任何方向传导,例如水螅和水母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链状神经系统(头部有神经节)

能够对周围的震动和光线做出反映,初步具有了感觉能力,例如蚯蚓

节肢动物——节状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头部神经节(脑的雏形)、脑部神经节和腹部神经节

行为比环节动物复杂,能够分辨声音、颜色等,但一些节肢动物不能利用感官的协同活动反应外界事物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低等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后来发展出了五个独立的脑泡:

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

两栖类动物的前脑发展成为了两个半球

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

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了沟、回,扩大了皮层的面积

例如,食肉类,灵长类

行为和心理更加复杂化

图片(前脑间脑中脑鱼类鸟类哺乳类前脑在不断增大)

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进化的特点:

(一)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脑指数是用脑的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的脑的大小的比值来表示的。

所谓预期大小是指哺乳动物脑的大小的平均值

脑指数来衡量脑的进化水平

常见几个物种脑的大小的比较(表格图片)

进化的特点之一:

脑重占体重的比例增加

(二)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大脑的发展初期与动物嗅觉技能的发展有关,与嗅觉有关的皮层称为旧皮层,后来发展起来的称为新皮层

新皮层到了哺乳动物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若用皮层指数(实际的大小与期望大小比值)的来表示,人类新皮层的容积是非灵长类动物新皮层容积的3.2倍

如果把不同物种大脑皮层摊平,大脑皮层的面积多大?

人大脑皮层面积—四张打字纸

黑猩猩—一张打字纸

猴脑—一张明信片

老鼠—一张邮票

进化之二:

大脑新皮层的容积不断增大

(三)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人脑和动物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结构上:

小脑,低等动物占比重大,人脑占的比重小,新皮层:

动物新皮层容积小,人的容积大

功能上:

人脑的功能更加复杂,例如视觉区的数量松鼠4个猫12个枭猴14个人至少20个

进化之三:

结构、功能更加复杂

人何以成为万物之灵?

人在很多方面不如其他动物,人有了思维就可以去创造

总结:

从单细胞动物,到出现复杂的大脑经过了上亿年的时间,心理的器官是脑

人比动物聪明,是由于人脑和动物脑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心理是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神经系统越进化,心理、行为越复杂,越高级。

脑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控制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人脑中有大约100亿个神经元。

神经元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一)结构

图片(轴突胞体树突)

各个部分的作用

胞体:

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在这里进行着维持生命的各种代谢活动。

树突:

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

轴突:

较长,主干上有时有很多侧枝,主干内包含许多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二)神经元的分类

按照功能来分类

1、内导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2、外道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导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3、中间神经元:

介于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

神经原是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信息交换的。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一)几个重要概念

1、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2、静息电位:

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存在一定的电位差,。

一般膜内电位低,带负电,膜外电位高,带正电,电压相差70mv

静息电位如何产生?

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

细胞膜外:

Na+和Cl-

细胞膜内:

K+和带负电的大分子的有机物

解释:

细胞膜对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细胞膜上有离子通道,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通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被挡在膜外,只是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的电位低,这就是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比K+更容易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电位叫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代表着神经兴奋的状态

动作电位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神经元的兴奋怎么样传导到该神经元的其他部位?

·神经元内,冲动传导的方式——局部电流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在细胞表面,兴奋部位与静息电位之间出现电位差,产生了由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的负电荷的电流,同样,膜内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间也出现电位差,于是就产生了相反方向的电流,构成一个电流的回路,称为局部电流。

这种局部电流使得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并产生了动作电流。

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

神经冲动的这种传导方式称为电传导。

神经冲动传导的法则:

全或无法则:

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一个反应,并且其反应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这种特性使信息在传递途中不会变得越来越微弱。

思考: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细胞间的信息传导又通过什么方式呢?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冲动的传导靠突触

图片(突触的图形)

1、突触的含义和结构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

突触前成分:

轴突末梢的球状小体,其中包含许多突出小泡,它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

球状小体前方的质膜叫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通过它是释放出去。

突触间隙:

即狭义的突触,其间隔约为200埃。

突触后部分:

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它通过突触后膜与外界发生关系。

突触后成分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

(可以识别和选择性的与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结合)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

传导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储存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

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从而打开或者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兴奋的传递。

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出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递质和分子受体的结合要具备两个条件:

1、不能有其他递质或者化学分子附着到分子受体上

2、神经递质的形状必须与分子受体的形状相匹配。

3、突触的分类:

兴奋性突触: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引起肌肉的收缩,毒箭的剧毒物质把其受体占用,引起呼吸肌肉麻痹,使人瘫痪。

去甲肾上腺素:

与抑郁有关,增加它,减轻抑郁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兴奋时是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使得突出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的效应。

药物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行为?

药物可以模仿、复制、或者阻断神经递质的活动。

与奖赏有关的多巴胺

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自己补充)

 

脑电仪和脑电波:

记录人脑中脑电活动的。

电极接触头皮不同部位,当电极附近的脑细胞活动时,脑电仪以波形的形式把脑电图记录下来

细胞活动数量少,波峰小,细胞活动数量多,波峰高,借助脑电仪可以了解脑的功能,诊断疾病等。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问题

左右半球的偏侧化优势

人能够说话、走路、思考问题,和环境很好的协调起来,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我们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由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的机能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

脑(包括大脑、间脑、脑干、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副交感)

(即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支配头部和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

发自脊髓,具有四种不同的机能成分

植物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心跳、呼吸和消化系统活动都受它的调节

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之间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

副交感在平静状态下起作用

图片(脑神经和脊神经的控制部位)

人在紧急情况下,瞳孔放大,抑制消化,唾液分泌减少,心跳加快,胃活动降低

以上介绍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其工作在于整合和调谐全身的功能,加工全部传入的神经信息,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指令。

图片(脑结构)

(一)脊髓的构造与功能:

·脊髓是将脑和周围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元干线

·所在位置:

位于脊髓管内,柱状构造,包括灰质和白质

灰质:

主要由神经原胞体组成

白质:

主要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脊髓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脊髓的功能:

1、是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传导的通路

—来自驱赶和四肢的刺激,经过几岁到达大脑,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脊髓到达效应器。

脊髓的受损或者病变导致什么结果?

例子:

桑兰,瘫痪

2、简单反射的中枢:

—感觉神经沅江神经冲动传入及随后,中间神经元不把它传入大脑,直接传给运动神经元,效应器形成反射。

例如:

膝跳反射

(二)脑干

·延脑、桥脑、中脑

延脑是“生命中枢”,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生命相关的活动与脑干有关。

网状结构:

脑干中的广大区域,有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成网状

上行激活系统:

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功能

下行激活体统:

能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

例子:

破坏脑干后,嗜睡(网状结构重点)

(三)小脑:

·与大脑皮质运动去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四)间脑:

·丘脑:

皮层下高级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下丘脑:

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下中枢,主管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渴等生理动机有密切关系。

(大脑皮层上也有躯体感觉中枢,各种感觉都需要通过丘脑到大脑)

图片(大脑图像)

例如,身体储存能量降低,下丘脑兴奋促使个体进食,身体体温降低,下丘脑引起血管收缩并产生非随意性的颤抖

(五)边缘系统:

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覆盖在脑干的外面,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杏仁核,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下部等组织。

图片(边缘系统)

1、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关:

如捕食行为、攻击行为等。

2、与记忆有关:

海马受伤,会失忆,能记住很早以前的事情,而新的事情记不住。

海马损失,只能回忆过去发生事情,失去把段实际已转变为尝试记忆的能力

3、与情绪有关:

—杏仁核:

rage、fear(暴力、愤怒、恐惧)

北京台报道:

与自痹症相关,如何治疗,用一个微电极烧除一小部分,孩子的暴力行为降低。

切除后,没有脾气。

一项PET研究中,要求被试判断威胁词和中性词的书写颜色,威胁词比中性词显著的激活了双杏仁核Isenberg1999

杏仁核参与了对令人不愉快的词汇的评价Tabert2001

三、大脑的机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大脑半球是由表面的皮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表面的灰质部分和大脑皮层。

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各种心理活动的神经中枢,分左右半球,由胼胝体连接(连接两半球的神经纤维)

图片(大脑半球)

皮层的沟回:

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皮层的四个分区:

—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

图片(突出的教回,深入地叫裂或沟)

联系大脑成像

脑功能研究的方法

临床观察方法:

脑损伤病人

局部切除法:

电刺激的方法:

脑成像的方法:

ERP:

始建坟边路很高(脑电的活动能够实施的反映出来)

测量闹得不为葡萄坦的代谢

观察认知活动时候,闹剧补血氧含量的变化,推测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空间定位比较准确

大脑皮层有个重要的特点:

不同的区域出现功能的专门化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什么功能呢?

(需要记忆)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布鲁德曼(Burdmann,1909)52区

图片(彩色大脑分区图)

1、初级感觉区:

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问题:

看外界物体时,物体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脑的什么区域才能看到?

视觉区:

枕叶内,17区,接受视觉感受器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例如,光的觉察

听觉区:

颞叶内,41、42区,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图片(大脑功能分区)

问题:

掌管热、冷?

砸到枕叶,失明。

盖奇没插到,所以可以看

机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

1、2、3区,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同的感觉。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立的,各部位投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图片(各个区域的投射位置)

2、初级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4区,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时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运动区与头部运动的关系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取决于他们在技能方面的重要程度。

3、语言区:

布洛卡区:

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运动性失语症。

病人不会说话。

威尔尼克区:

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言语听觉中枢,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病人能说,但是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说话本身也缺乏意义。

角回:

在顶枕叶交界处,言语视觉中枢,损伤该区域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产生视觉失语症。

(图像像只脚)

图片(功能分区图)

看到一个词把它说出来,通过枕叶(看),传到角回,在威尔尼克区理解,在布洛卡区,在中央前回说,发指令说。

图片(枕叶,看,颞叶,听词,中央前回,说,威尔尼克区,布罗卡区,钉子,钉)

词汇阅读与脑的两个阅读系统有关:

前阅读系统和后阅读系统。

前阅读系统位于左侧额下回,这些脑区负责语音编码

后阅读系统分为腹侧和背侧两条路

腹侧通路包括左侧颞枕区后部,梭回状,它负责分析词汇形的特征

背侧通路包括更广泛的脑区,如角回,颞上回和颞中回等,其中颞上回与语音分析,颞中回与语义分析有关。

4、联合区:

人类的大脑皮层联合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5成左右。

功能?

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刺激的直接输入,从联合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他们负责解释,整合来自其他部分的信息,因此和各种高级的心理功能有关。

感觉联合区:

临近感觉区的脑区,从感觉区接受的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受损后,产生失认症,不能区分物体的形状。

运动联合区:

运动区的前方,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受损后,精细活动受损。

前额联合区:

(前额叶)

位于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

前额叶的功能:

前额叶与计划,调节控制有关:

—前额叶损伤,患者计划能力受损。

—前额叶功能异常,控制能力受损。

前额叶与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有关。

—前额叶损伤,极度的分心状态。

—切除前额叶的猴子,短时记忆受损

前额叶与人格有一定的关系:

—盖奇的案例

总结

脑区

基本功能

额叶

运动控制、言语产生、以及注意、记忆、问题解决、人格

顶叶

负责接收有关温度、疼痛、触压等方面的信息—机体的感觉区

颞叶

听觉,语言理解、记忆等

枕叶

视觉

总结:

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

心理是脑的功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听、体验饥寒冷暖,能够运动,能够思维,都与大脑有关。

问题?

大脑分为左右连个半球,每一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听觉等

两半球的协调

临床上的证据:

1836年,报告,40位出现语言障碍的人,全部都是左脑损伤

1861年,发现,中风后的病人,右侧偏瘫,言语出现障碍

右脑损伤,39岁教师,中风,康复后,能讲课,但情感表达受到损伤,其他的病人,不能正确的判断他人表达的情感。

右脑损伤,对位于身体左侧的事务漠不关心

—穿鞋,刮脸,迷路,找不到熟悉的家

—不能完成搭积木的活动。

来自割裂脑的证据:

—防治癫痫病恶化,切断胼胝体,两半球的功能被分开。

—由于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做出反应,把不同的物体,分别呈现在左右视野,投射到不同的半球,研究左右半球不同的功能。

—Sperry(斯佩里)在60年代对裂脑人进行了系列研究,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图片(右视野的玫瑰花,左视野的锤子,正常的视交叉,可以传导到对侧,切断后,只能传到同侧)

被试坐于实验室前,下颚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两眼注视正前方屏幕上的一点(固定视野范围),然后在视野左侧出现一个钉锤的图像,而右侧出现一个玫瑰花的图形。

回答只有玫瑰,而没有锤子。

Why?

在右半侧无语言功能,不能描述钉锤形象

来自正常人的证据:

Wada测验:

给单侧颈动脉注射某种药物,选择性的短暂麻醉的左右半球。

—左半球产生失语症(2分钟,不能计数

—右半球,几秒钟的失语,能计数

因此,提出了左右功能半球的差别。

(三)大脑两半球的偏侧化优势

左半球:

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在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两个半球功能上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有所不同。

·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可能在左脑,也可能在右脑

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半球

问题?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吗?

脑的可塑性:

在后天经验的影响下,脑的结构,形态,功能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结构或形态的变化(Rosenzweigetal1972)

饲养老鼠的实验:

1、饲养在标准的实验室的笼子里,笼子有足够大的空间,由适量的水和食物;

2、饲养在小笼子里面,笼子被放置在单独隔离的空间,又适量的水和食物。

(刺激贫乏的环境)。

3、饲养在带有各种玩具的大龙子里面,水和食物等(刺激丰富的环境)。

时间:

4到8周不等

结果?

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老鼠,大脑皮层更重,灰质厚,大脑皮层在脑中比重大,乙酰胆碱(能神经冲动传导的更有效)的活性更高等。

年老的老鼠:

经过训练后,皮层的厚度增加。

猴子触觉训练的试验:

—成年猴用一个或者连个手指触摸一个旋转的,粗糙的圆盘。

结果:

几个月后,大脑皮层中支配这些指头的皮层面积变大。

人类的研究:

盲人触摸盲文的手指,皮层支配它的面积比常人大。

功能的变化:

—女婴,因病变,切除了右半球,30岁时表现,复杂图形的知觉,空间关系理解,图形识别,音乐绘画等均正常。

X检查结果,右侧颅腔空的,但左半球非常大。

说明:

左半球发展起来,顶替了右半球的原有部分功能。

—失语症的恢复:

发生的年龄越小,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说明: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高

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塑性贯穿一生,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小。

思考:

脑的可塑性的研究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四节脑功能的学说

脑是整体发挥作用?

还是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

还是既分工又合作?

一、定位说:

·各种功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

—始于加尔的颅相说,“心理表现为许多机能,这些机能在大脑内有其对应的位置”

—通过对病人,朋友,犯人,精神病人的头颅检查,画出一张有27个区域的颅骨图,每一个区域有某个特殊的机能。

《心理学的故事》:

加尔,鼠头鼠脑,认为有些人不如他聪明,发现那些人大眼睛,还往外突,就联想记忆的定位,眼后的脑发达,把眼睛突出来了。

图片(19世纪初,颅相学,通过形状判断人格、喜好)

优点:

提出了一个定位的观点

缺点:

缺乏科学性

真正的定位理论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

—20世纪40—5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加拿大的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的贡献(打开脑部,用电刺激)

机体感觉中枢,机体的运动区,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记忆与颞叶有关,情绪与边缘系统有关

评价:

定位理论对脑功能做出了静态,局部的描述。

(例如脑区域对某功能特异化,但有可能还参与其他功能)

二、整体说:

(基本和定位理论同时代)

·脑的各种功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

—19实际中叶,研究发现,切除动物的一部分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能够恢复

—动物行为损伤的程度与切除大脑皮层的大小有关。

感觉、知觉在脑中占有共同的位置。

—20世纪中叶,拉什利(lashley)支持整体说。

切除大脑皮层的部分。

动物的习惯形成受到影响。

与部位无关,与面积有关。

(训练老鼠走迷宫,切掉其的小部分脑一样容易,切掉的面积越大,学走迷宫的时间越长)

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重要原理:

—均势原理:

皮层各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记忆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

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损伤的面积有关,与损伤的特定部位无关。

Why支持整体学说?

因为学习和记忆(等高级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牵涉到很多大脑皮层的活动,但是简单的一些技能有可能定位在某个特定区域。

用白老鼠作用,而高等动物的分化应该更强,可能得到的结论不适用。

评价:

心理活动依赖于脑的整体活动是有道理的,但脑的各个部分有其特殊的贡献。

三、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

前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创始人。

·二战期间:

对脑损伤的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心理机能是复杂的机能系统,不能将它集中在某些被隔开的细胞群,细胞群必须被置于协同工作的区域系统内,在复杂的系统中分别起各自的作用。

·提出大脑的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机能定位学说。

(损伤后有其他脑区来代替某区)

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

定位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保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

·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

定位在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作用是接受刺激,对他们进行加工,储存。

—一级区是刺激的直接投射区,具有高度特意化的功能。

—二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脑区,对一级区加工过的信息进行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

—三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整合,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位于枕叶,颞叶和顶叶的交界处。

·行为调节系统:

定位在大脑皮层的前部,主要是前额叶,负责编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