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58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docx

浙江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2009年4月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A.培根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2.学校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4.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科技进步 B.生产发展水平 C.政治需要 D.产业革命 

5.____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6.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

 

A.坚持教师为中心 B.坚持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

基础教育权属于( )。

 

A.中央 B.地方 C.学校 D.家庭 

8.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10.“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

”说明家庭教育具有( )。

⏹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11.三结合教育中的“三结合”是指( )。

 

A.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

⏹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1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决议,规定教师节的时间是( )。

 

A.每年的10月1日 B.每年的9月1日 C.每年的9月10日 D.每年的10月10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____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____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____。

●4.1809年德国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式”大学主张____统一的原则。

●5.人的发展是指人的____的发展。

●6.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____。

●7.综合课程的三种形式:

____、____、____

●8.____的产生与发展,既为教师职业不断补充新的成员,又为教师职业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创

●造了条件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教育科学

●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目的

●美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简述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学有哪些任务?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结合现实谈谈社会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所决定的。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

●所决定的。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浙江08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教育社会功能的是()

A.人的培养功能B.人口功能C.科学筛选功能D.社会遗传功能

2.德国从1809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时起,就提出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

A.实践与理论统一B.做学统一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D.研究与教学统一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__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世界。

⏹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主张遗传决定论的是()

A.华生B.洛克C.高尔登D.康德

●第一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是在________中。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6.分为两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层次是()

A.中等教育B.高等教育C.初等教育D.幼儿教育

7.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A.泛目的论B.个人本位论C.无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

8.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在________中。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9.“礼、乐、射、御、书、数”是我国________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B.奴隶社会C.原始社会D.封建社会

10.“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A.生存的权利B.安全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_______的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2.开放性和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属于________的特点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大众教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________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2.一般地认为,在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________。

3.教育的________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4.自然环境对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都有影响,这表现了自然环境对教育的________影响。

5.颁布于________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6.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规律。

7.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________,从而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8.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________提出的。

9.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________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过程。

10.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的是________,学校教育工作应以它为主。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育科学

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3.教育内容

4.学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德育的任务。

3.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4.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联系实际论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2.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浙江08年10月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小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教育本体功能的是()

A.人的培养功能 B.人口功能C.政治功能D.经济功能

2.支配了德国整个高等教育,并一度使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是______原则。

()

A.实践与理论统一B.做学统一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D.研究与教学统一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主张教育万能论的是()

A.康德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______年。

()

A.1951 B.1978 C.1985 D.1986

6.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机构创设于______年。

()

A.1901 B.1902 C.1903 D.1904

7.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泛目的论

8.教育与______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

A.社会生活 B.科学技术 C.生产劳动 D.经济建设

9.“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的教育内容。

()

A.现代社会 B.奴隶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10.“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A.受教育的权利 B.受尊重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11.“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_____的特点。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2.社区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正式确立和广泛发展,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______。

2.在古代社会,______产生,从而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的______。

4.制约和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______。

5.1982年,党的______把教育和科技列为经济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6.人的发展是指人在______两个方面的发展。

7.奠定中国当代学制基础的是______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8.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

9.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______。

10.以教学为主,说明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中心工作,而不是______工作。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教育规律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教育要素

4.学校教育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2.简述德育的内容。

3.简述教学的任务。

4.简述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联系实际论述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2.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浙江:

2005年4月教师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3.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C.凯洛夫D.申比寥夫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6.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7.“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说明教育是(     )

⏹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8.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上层建筑

●9.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可以改变人口质量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10.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

⏹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现代化C.教育管理现代化D.教师素质现代化

●11.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2.我国正在进行的五四制实验开始于(     )年

●A.1981B.1989C.1991D.1994

●13.“明人伦”是我国(     )的学校教育目的。

⏹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国民党统治时期

●14.“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这是(     )的观点

⏹布鲁纳B.克伯屈C.赞科夫D.怀特海

●15.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     )

⏹田径B.乒乓球C.武术D.游泳

●16.教学从本质上讲是(     )

⏹一种认识活动B.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的教学活动D.智育活动

●17.社区教育这一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1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B.开发智力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

●19.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习。

这说明学生具有(     )。

A.依赖性B.向师性C.可塑性D.接受性

●20.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     )。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

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C.闲暇教育D.家庭教育E.业余教育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C.人类生存的需要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E.社会安宁的需要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

A.社会性B.生产性C.实践性D.意识性E.科学性

●4.政治有(         )几种表现形态。

A.管理B.制度C.活动D.观念E.组织

●5.我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         )。

A.基础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E.成人教育

●6.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的需要。

A.社会舆论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C.个人意志D.社会政治经济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7.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是(         )。

A.布鲁纳B.怀特海C.瓦·根舍因D.赞科夫E.克伯屈

●8.我国教育内容的规范形式有(         )。

A.教科书B.参考书C.练习册D.课程计划E.教学大纲

●9.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原则有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意见原则D.提早自立原则E.无歧视原则

●10.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组织上的自愿性B.内容上的广泛性C.活动上的自主性D.形式上的多样性E.方法上的趣味性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义务教育

●潜在课程

●教学

●教学目的

●教育合力

●简答题(每小题6分)

●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现代社会有哪些特征

●论述题(每小题13分)

●阐述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试述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浙江:

2005年10月教师考试-教育学(小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5.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在现代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策略是(      )。

A.增大劳动力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                            D.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

9.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1.“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      )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      )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1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      )。

A.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B.以智育为主          C.以教学为主           D.以活动为主

16.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的(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17.“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

”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18.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在(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

19.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孔子            B.荀子        C.杨雄            D.韩愈

20.“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