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79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前不久,四届政协文史委全体同志对全区革命遗址进行三次专题调研和考察。

大家实地走访、察看了分布在我区西部山区的众多革命遗址,听取了知情老人的介绍,还到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进行了参观考察和瞻仰。

通过调研,大家一致认为,我区当年的**山抗日根据地,与定远藕塘紧密相连,是津浦路西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少奇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战那一世小说网穿越小说网言情小说网免费小说网斗生活,留下的这些革命遗址、遗迹,不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还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教育价值。

目前当务之急是把我区革命遗址保护、整理、维修好,并进一步开发利用,为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一、我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及革命遗址现状

  **区西部山区是当年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之一,是**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地处山丘,背靠**山,地形难攻易守,便于游击战、运动战;农副产品较丰富,且群众基础好,是理想的游击区。

这里一度是中共苏皖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驻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及其文物。

中原局旧址、中共苏皖省委旧址、刘少奇旧居瓦屋薛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局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还有刘少奇亲自召开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一次军政干部大会遗址,海东大坝遗址,黑狼庙战斗遗址和林英坚烈士墓,大韩战斗遗址和大韩烈士墓等多处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我区革命遗址背景及现状:

  1、中原局第一次会议旧址、中共苏皖省委旧址

  1938年冬,新四军挺进队到达**山区,开展民运工作。

1939年春,中共苏皖省委、新四军四支队陆续到达**,其中苏皖省委驻在瓦屋薛薛宗元家,书记刘顺元,李世农、郭述申、方毅等七人为委员。

1939年11月底,刘少奇和徐海东及中原局机关来到**山区,刘少奇住在瓦屋薛。

12月上旬,在此召开了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参加人员有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郑位三、刘顺元、李世农、郭述申等,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立了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方针。

  目前苏皖省委旧址已立碑。

2014年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四合院已不存在,只剩下西厢房两间屋。

刘少奇在两间小屋住了80多天,用过的桌子、板凳、木床、马灯等文物仍保留,小屋内陈列着部分历史资料和图片。

  2、军政干部大会遗址

  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后,刘少奇在瓦屋薛西头庙山洼,召开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一次军政干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原局机关、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四、五支队及地方干部在内约200人,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目前大会遗址仍在,刘少奇讲话时的露天讲台基本完好。

  3、江北指挥部及“海东大坝”等遗址

  1939年底,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徐海东驻在窝子李。

为解决当地群众用水问题,徐海东带领警卫连在窝子李附近筑了一座拦水坝,蓄水一万多方,当地群众称之为“海东大坝”。

徐海东在指挥打胜周家岗战役之后,一直在窝子李养伤,1943年移驻太平集,直到抗战胜利时他才离开这里。

  目前海东大坝尚存,但未立碑。

此外,四、五支队以及此后成立的二师下属的许多工厂也曾设在**山区。

据当地知情人介绍,被服厂设在北窑,肥皂厂、医药库设在东王刘,兵工厂设在黄山冲,医院设在郑刘。

徐海东还在太平村创办了抗日小学。

  4、黑狼庙战斗遗址和林英坚烈士墓

  林英坚等烈士是1941年冬在章广黑狼庙战斗中牺牲的。

1941年11月27日,桂系171师分三路向章广黑狼庙的新四军五旅13团阵地进攻,因敌众我寡,我军伤亡较重,团长林英坚等指战员阵亡。

当时因情况紧急,烈士们被就地安葬。

1972年,**公社党委决定在大冒对面山上修建烈士墓,并立了一块纪念碑。

1982年烈士墓重修了一次。

1990年,原县级**市委计划将烈士墓修建成烈士陵园,有关部门已将占地12亩的规划图编制好,后因为地改市、分区,修建陵园计划搁置。

目前烈士墓杂草丛生,规模小,破旧不堪,亟待维修、扩建。

  5、珠龙南山头战斗遗址和烈士纪念碑

  1945年11月初,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向津浦路西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进攻,定滁全

  我的美女大小姐仙界修仙名门恶汉一剑惊仙重生之官道

  支队回民连二排的30多名战士在连长董立才率领下,坚守珠龙南山头,抗击蒋顽进攻,终因寡不敌众,4人壮烈牺牲,27人被俘。

其中董立才为保护同志,假称排长,被敌活埋于珠龙街北,英勇就义。

1966年,珠龙公社党委在南山头建有烈士纪念碑一座。

目前烈士纪念碑已破旧,且无围栏,四周杂草丛生。

  6、大韩战斗遗址和大韩革命烈士纪念碑那一世小说网穿越小说网言情小说网免费小说网

  1948年5月,时任江淮地委书记杨效椿与支队司令艾明山,带领**支队一个营攻打周家岗和施集,在歼灭周家岗全椒县保安大队一个中队后,途径大韩,因误食桐油,部队行动不便,五连和司令部及县武工队在此宿营。

又因敌保长告密,天亮前被国民党军一个连包围。

我军英勇作战,打了一天直到黄昏时才突围。

此仗,我军牺牲23名战士、被俘30多人。

战斗结束后,杨效椿派人到大韩把牺牲的20多名烈士遗体掩埋。

1977年8月,李集公社党委决定在掩埋烈士遗体的山岗上,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目前纪念碑四周无围栏,急待维修。

  7、黄泥岗战斗遗址和烈士纪念碑

  1945年,黄泥岗日伪据点共有日军一个小分队、伪军80多人,直接残害当地百姓。

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亲自指导拟定作战计划。

8月6日至7日,嘉山县总队在新四军二师学兵连的配合下,在嘉山县总队徐政委、胡主任、总队副李占彪等具体部署指挥下,8月6日夜发起强攻,经过两日激战,我军奋勇向前,炸开敌人碉堡,大获全胜,打死日军木村小队长等日伪军30多人,俘虏80余人。

战斗中,我军也有一些伤亡。

1993年,黄泥岗镇政府在原日伪军碉堡的遗址上,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除上述遗址外,还有施集蔡家洼战斗遗址及烈士墓,章广五尖山战斗、花山战斗、皇道山战斗等多处遗址。

  二、革命遗址保护面临问题及原因

  以刘少奇旧居、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和苏皖省委旧址为主的大量革命遗址尚存,但原物、原貌都发生很大变化。

有的地方已遭到一定破坏,有的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如林英坚烈士墓原先周围有松树,现已被原**乡卖给私人,树被砍,墓址周围已变成私人承包山场。

江北指挥部第一次军政干部大会遗址,2014年春卖给私人已栽松树。

  其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

客观方面主要有:

一是受战争环境破坏和解放后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改变现状。

窝子李村庄当年是徐海东大将养病的地方,曾被敌人放火焚烧成灰烬,后来又发动战士上山砍树割草重新盖房,解放后村民居住的草房已翻盖成砖木结构的瓦房或平房。

刘少奇居住瓦屋薛薛宗元家的房,因年久失修,原四合院房已扒重建平房。

刘少奇当年居住两小间西厢房也是两次重新修建。

二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黑狼庙战斗遗址,当年战士们挖的两米多深的壕沟依稀可见,现历经60多年的风雨残蚀,壕沟仅有五六十公分深且周边长满了松树和杂草等。

  主观方面主要有:

第一,有关领导和部门对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重视不够,宣传保护力度不大。

有少数镇、村干部没有保护革命遗址的意识,乱作为。

革命遗址本应是集体所有,不经请示却擅自卖给私人。

第二,农民群众对保护革命遗址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自觉性不高。

有的农民明知瓦屋薛庙山洼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却为了一时的私利在遗址上取土,栽种杨树等。

第三,我区对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缺乏统一规划和资源整合。

第四,投入不足,经费匮乏。

从太平村部到瓦屋薛村庄仅存一公里多的土路,因没有经费而未修成水泥路。

  三、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

  保护、维修这些革命遗址、遗迹,整理、修复历史资料、文物,既能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又能激励广大干群和青少年学习先辈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形式。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外来文化严重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受到冲击更大。

特别是青少年,一个时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崇拜相当严重,对祖国文化特别是对现代革命史的了解很少。

而发展红色旅游,寓教于旅游之中,是丰富生动和切实有效的。

  2、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我区至今无一处区级“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与我区有着众多革命历史遗迹的革命老区是不相称的。

这些革命遗址、遗迹,记录着民主革命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好教材。

因此,保护好革命遗址,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件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工作。

对于做好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起着重要的导向、教育作用。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式。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崭新的宣传形式,登上爱国主义教育舞台,担负起弘扬和教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实践证明,红色旅游的形式已成为广大民众所乐意接受的新的教育方式,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

  3、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保护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记录了意义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开展红色旅游,就是要把这种先进文化进一步弘扬,教育后代,激励后人。

红色旅游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

人们感受到红色景点,已不是几处简单的旧址,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4、保护、修复革命遗址,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发展的富民工程

  当前全国各地发展红色旅游方兴未艾。

井冈山、瑞金、延安等革命圣地吸引了国内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学习、旅游,对推动老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我区西部抗日根据地作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迹也有着较高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保护、整理好这些文物、遗址,可以为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打下基础。

目前同是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定远县藕塘烈士纪念馆已被国家列项投资;坐落在我区**山区的中原局旧址瓦屋薛至今还未立项上报。

只有把中原局旧址等一大批遗址统一规划,立项上报,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投资盘子,从而更好地保护、维修和建设好,才能使中原局旧址和藕塘烈士纪念馆成为完整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同时,通过我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充分整合,也完全可以单独成为一条内容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线路。

  四、保护革命遗址,抢救历史文物,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建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人相继离世,**山根据地革命历史遗址、文物如再不加快抢救,将无法挽回损失。

经文史委探讨,建议如下:

  1、强化领导,形成共识

  修好革命遗址,使之发挥教育和激励后人的功能,对于服务三个文明建设,打造**新形象,意义深远。

全区广大干群特别是区级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为切实将我区革命遗址保护维修工作落到实处,要成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保护维修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根据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分解任务,分期分批地监督实施。

各部门要依照分工,相互配合,分步实施,落实责任机制。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近期需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三项:

  ①划定遗址保护范围。

及时清除控制区内未经批准的农林作物及建筑物,如庙山洼军政大会遗址、太平集江北指挥部等遗址。

对林英坚烈士墓、大韩、珠龙烈士墓要拉起围墙或护栏。

  ②树立标志。

区有关部门要把太平集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旧址及徐海东居住的窝子李旧址、海东大坝、黑狼庙战斗等多处遗址,上报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③编制好“刘少奇在皖东”陈列室或纪念馆和林英坚烈士陵园两个规划图。

  中期需完成工作主要有四项:

  ①恢复苏皖省委四合院落。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在刘少奇旧居对面,恢复建设原东厢房,购买旧居北侧民房,拉建围墙,形成四合院落。

  ②按照规划图,做好革命烈士墓园区内植被恢复、绿化工作。

  ③区文物部门确定专人搜集、整理革命史料,征集相关文物,为陈列室或纪念馆、烈士陵园提供图文资料;规划建设部门要做好**山革命根据地沙盘。

  ④区公路部门结合“村村通”工程,积极与相关部门实地调查论证,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制定遗址参观路径和延伸方案,并分期实施,力争2014年修通瓦屋薛到定远藕塘的柏油路。

  后期工作主要是:

在遗址保护初步修复后,走市场化开发道路,鼓励、引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结合我区的红琊山、**山的旅游,进一步投资开发,扩大旅游市场。

  3、多方投入,形成品牌。

  发展我区红色旅游事业,抓好规划论证是基础,前期启动是关键。

建议区政府立项拨出专款用于前期、中期工程投资。

在一期工程启动后,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欢迎民营企业家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革命遗址保护以及红色旅游投资开发工作。

同时,积极向上申报,争取列入省、市和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盘子。

整合、优化我区旅游资源,积极对外宣传、推介我区红色旅游路线。

如:

将**山红色旅游与**山森林公园、红琊山生态旅游、施集九天峰生态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定将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我的美女大小姐仙界修仙名门恶汉一剑惊仙重生之官道第三篇: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论文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

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性等特质。

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期,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口,文化遗址保护正遭遇着空前考验,本文从文化遗址的点、线、面即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风貌三个层次论述了作者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址保护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关键字:

文化遗址城市发展保护层次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我国现正处于建国以来国力的增强最为迅速的阶段,各大中小城市无不大兴土木,城市的规划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高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新商业街等成了城市规划发展、资源整合的典型模式,也成了展现一个城市的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城市竞争客观形势及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引导下,必然导致旧城区、旧街道及旧宅的改造重建甚至拆毁。

在面对新旧矛盾冲突时,由于我国文物保护体系的的不健全,受法律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偏少,造成了大量的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消失。

而有些地方政府受政绩因素的驱动,在城市规划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损毁古代文化遗址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文化遗址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的遗迹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对后人研究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又担当着城市名片的功能,它们向外界展示着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源远流长的文明,是历史长河中璀璨文化的积淀,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几次民族浩劫对文化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果那些无法避免,那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还在破坏。

现在保护文化遗址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址保护相互促进,如何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如何更完整、更专业的保护好文化遗迹也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

特别是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合理的加强文化遗址的抗灾害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1982年颁布的文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经形成。

2014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起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8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中已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仅有16处,占11.6%,目前正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有46处,占1/3,两项合计不足45%,严重不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保护规划编制严重滞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亟须加强。

  《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我觉得这个方针涵盖了文物保护的几个重点所在,精辟准确,也应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和

  遗址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文化遗址的保护在范围上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

所谓点就是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历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文物保护法》规定要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是一般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是法定保护的名称;所谓线,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所谓面,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一、在点的保护方面是要扩大分级的范围,对现有遗址及传统民宅加强保护力,面对文化遗址,新建筑必须作出让步;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对古建筑进行巩固及改造,提高其实用性,改善居住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对对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的保护虽然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为的破坏还是屡见不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谓“危旧房改造”中造成遗址损毁;二是在所谓“旧城改造”中以面盖点,导致了传统民宅的拆毁破坏;三是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不当,波及了文物古迹;四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文化遗产毁坏

  。

例如,“‘南京市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市清代住宅’的牌子悬挂在老宅门口,外墙底部的石条高及人肩,红色的‘拆’字被刷在上面。

此处民居在2014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津的文化遗产拆毁之多、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自1980年以来,已经被拆毁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区县文物保护单位16个、文物点160个,约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1/6”。

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政绩,擅自改变管理体制,把文化遗址交由公司承包管理,采取掠夺式经营,导致破坏事件发生。

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管理,细化城市规划开发项目管理细节,对涉及文物保护的特殊项目应特殊监管,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要完善文物保护监管体系,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为民众的文物保护监督功能提供一个敞开的窗口。

  二、在线的保护方面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对现有传统街区合理开发利用,对特色街区应以修缮巩固为主,历史建筑重建为辅,提高城市文化底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美国学者威廉·怀特曾说过:

“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又说“街道是留下记忆的空间”。

清明上河图也反映了宋代的城市

  街道生活?

?

街道应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街道生活是城市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集中的体现。

保护现有的近代特色街道和恢复历史上某种风格的街道,应成为城市发展中实现文化遗址保护和创新的重要手段。

但现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两种极端方式都是我们应该摒弃和反思的,一种是对近代老街道、特色街区大拆大建,一味追求高层现代建筑;另一种是不顾历史渊源、地方特色而牵强地模仿宋街、明清街甚至汉街、唐街等,只是追求形似,劳民伤财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文化传统街道在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美术、建筑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典型代表就是北京的四合院、浙江的乌镇等,但是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当地特色街道值得保留、利用。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时不能意识到这点,对老街道进行商品房开发,导致大批古宅、道路、水井、古树被破坏。

针对现状可以认为,对该保护的街区不能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其保护整治是不能以追求利润作为开发目的的。

有些城市在开发时,虽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制定了相应保护规划,但在运行过程中开发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还是导致保护区面目全非,没有真正实现保护的目的。

正确的作法是应该由政府主导,以保留古民宅群原风原貌为指导方向,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按规划实施。

历史文物保护区内整治不可大拆大建,要采取逐步改善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

以“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按“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公司运作,渐进改善”的方式,作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

  在恢复历史特色街道时,要有据可循,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事件,充分收集史料文献,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不能一味的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仿古造古,哗众取宠,而且切忌“毁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现象的发生。

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新建仿古建筑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所谓古街,致使文化遗址保护和商业开发误入歧途。

有些地方政府觉得维护历史传统建筑费时费力,见效慢出不了“政绩”,所以出现了大批用现代材料、色调花哨的仿古建筑群,大批小镇、老街、民宅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但同时,同一座城市中其它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却惨遭破坏。

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楼阁、庙宇等得以重建时,现存文化遗址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完全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实际上是文化的无知。

  三、在面的保护方面,应维持城市的文化风格统一性,做到统一规划、有序进行,在城市建设格局方面加强创新,既能有效地保存城市文化面貌,又不阻碍现代化经济建设。

  现在具有完整古城风貌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带来大量的建设,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

而整体保护是古城风貌保护的主要原则,大量的古迹应受到重视,构成环境的建筑物须严格保护其外部传统风貌,古城内一切新的建设必须在高度、色彩和形式上协调。

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频繁开展,交通流量的增加,是对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旧城的传统风貌的主要威胁之一。

开辟新的发展区成了当务之急,新区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旧城外另辟新城,如苏州、平遥古城的发展方式;另一种则是以老城为中心向外环呈辐射发展,欧洲许多历史性城镇就是依据这种模式发展的。

但建立新城时还要兼顾旧城区的改造,旧城区大多因缺少资金而呈衰败面貌,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在对南阳、商丘、绍兴等地在调查中发现,古城区内居民对全盘保护古城持怀疑甚至有敌对的态度,东京大学铃木充教授认为这种情绪在日本也存在,要改善旧城的居住质量,这在华盛顿宪章中被列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同时,古城内的城市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有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迁出,小型的无污染街道工业可允许保留鼓励发展与传统或旅游有关的手工业,建设与历史文化相宜的旅游和文化娱乐设施。

  在保护城市整体面貌时,要注意近期、中期、远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近期阶段,主要是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防止人为破坏,包括严格控旧城内的新项目建设,对占用文物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行搬迁,合理加固整修岌岌可危的文物古迹。

中期,调整老城内的用地结构,结合新区建设,控制老城内的人口容量。

远期,各项文物古迹全面整修,有些已不存在的古迹可视需要重新恢复,居住区的改建全面完成,老城内的旅游设施得到很好的建设。

  现在国内有很多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以保护城市文化遗址,传统风貌为主旨,协调现代化发展与保护旧城的矛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