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86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docx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谈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

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消除位差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相互平等的和谐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每个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激发与保护。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

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其次是引导与培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

a、一年有多少个月?

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c、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d、你还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

再次是尊重和扶持。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

如:

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

“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

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

问题一:

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

还剩几元钱?

问题二:

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

问题三:

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

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

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

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

”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特点是:

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表现为逆用定义,公式,法则,进行逆向推理,反向进行证明,逆向思维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和反联结性,它是摆脱思维定势、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正向思维的出现,逆向思维也同时产生。

逆向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训练与培养。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把具有互逆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

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春雨小学387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租9辆车够吗?

”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5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87÷9=43(人)43<45,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5×9=405(人)405>387,说明租9辆车够了。

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2.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求异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重在新和异,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识。

这种思维在应用题的教学中也是存在的,因为它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就需要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框框,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大胆进行猜想,是一种较好体现创新意识的思维形式。

直觉、灵感是人在认识过程中逻辑中断的突然飞跃,这是一种还没有被认识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这将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

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究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

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例如,教学《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老师设计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在招聘公告上写作(课件出示):

“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与本公司联系。

”有一位青年去应聘,工作一个月后,工资发下来,一数,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由于经理和副经理工资很高,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应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指出,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例如,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元,6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

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

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二、以活动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

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际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

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2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实现“三个借助,三个转化”。

  3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

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

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

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4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

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

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三、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

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

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

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51页例1、例2及课时作业设计

二、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因而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

(二)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写选取了每个学生都熟悉的具体生动的情景主题图,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把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达到掌握方法,形成计算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难点:

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四、学前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学会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求商时因为乘法口诀掌握的不够熟练而出错,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试商时要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五、目标预设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能正确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六、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七、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

(只有“平均分”了,当数不够分时才会出现余数。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在试商后,通过竖式计算,出现余数比除数小的情况,说明商是对的,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说明商肯定小了,就应再试商,直到计算后余数比除数小才对。

另外,还有可能会出现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这种情况,说明商小了一倍,应在商的那个数上加1再除。

3、计算后在横式上要写上商,有余数的还要写上余数。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例1)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2)、口算

35÷7=    45÷9=     27÷3=     81÷9=     63÷7=

二、传授新知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

(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

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飘着一面国旗。

B、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球架旁边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

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

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搬来15盆花,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

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15盆花有没有摆完?

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

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列出算式吗?

(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4、(列竖式:

)15÷5=3(组)

          3  ……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 5ˉˉ  ……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0ˉˉ

 

(5)明确写法:

(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竖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24÷6=    18÷3=   49÷7=   72÷8=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列竖式计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例2)

一、复习导入

列竖式计算

36÷9=    42÷7=   18÷6=   54÷9=

二、传授新知

1、教学例题2。

(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4(组)…… 3(盆)

   4 

5/ˉˉ2 3

2  0 

ˉˉˉ3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

A、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B、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集体订正错误。

2、改错题。

(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四、全课小结

1、师: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注意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