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787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docx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练习

专题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

【回归教材】

一、中国近现代召开的重要会议

名称

背景

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干部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遵义会议

长征初期,红军渡过湘江准备去湘同二、六军团会合,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1)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

放手发动群众,壮

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毛泽东在大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政治协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内开始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想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

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三大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中共十四大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

历程

重大事件

历史地位

新旧交替时期

(1919—1921年)

五四运动

1919年掀起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共成立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黄埔军校建立

1924年,广州黄埔岛,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地得名称“黄埔军校”。

它培养了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使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6年)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一枪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的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井冈山道路

1927年9月,在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受挫后,从进攻大城市转移到向敌人力量相对溥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长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造成东北沦丧,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预示了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年)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又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

从此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中共七大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战

争时期

(1946—1949年)

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率领晋冀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像一把利剑插入了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同时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了进攻。

从此,人民解放军由守转入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了国统区。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一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英明决策,灵活的战略战术。

二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拥护,这是尤为重要的因素。

四是国民党统治腐朽,致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

面全面破产,迅速走向败亡。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探索及建设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过渡时期

(1)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时期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2)1966~1976年党中央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新时期

序幕:

1978年底,中共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

策,从此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探索:

(1)对内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理论创新: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成就: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考预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际国内有利因素.

国际因素:

①资本主义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国内因素:

①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派被推翻。

②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共产党。

③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2.三大改造取得成功的因素。

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的巩固。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③党中央从国情

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造方法及策略。

④苏联农业集化为中国提供经验教训。

④党中央富于创新的精神。

⑤三大改造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3.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国际国内有利因素。

国际因素: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提供大量可参考经验;②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

亚非会议成功并圆满结束。

国内因素:

①1952年土改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②1954年宪法颁布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全国人民积极高涨的建设热情。

4.我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国际国内因素

国际因素:

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②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③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国内因素:

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

②“文革”结束后,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③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外交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

5.比较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阶段相同,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主要矛盾相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相同,建设社会主义。

④思想路线相同。

(2)不同点:

①历史阶段不同,中共八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中共八大没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③中共八大走苏联模式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开拓创新的实例。

(1)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4)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

(5)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6)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7)实行改革开放,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8)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10)科技创新: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中考专练】

1.下列纪念邮票承载的史实,集中反映“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主题的是()

A.B.C.D.

2.某同学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判断他研究的主要是()

背景: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

出席情况:

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主要任务:

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3.蒋介石有一通致张学良电,中云:

北平张副司令勋鉴:

良密。

中刻抵南昌。

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

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藉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避之。

近情盼时刻电告。

蒋中正叩。

这张通电主要针对()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D.西安事变

4.针对以下表格中反映的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重大措施不包括()

国民党迫害革命者数据统计

1927—1928上半年

1927—1932年

33.7万人

100万人以上

A.发动北伐战争B.发动南昌起义C.发动秋收起义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1927-1937年,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

随后,中国现代化工业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被彻底打断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B.西安事变爆

C.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

“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C.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7.下图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通过此表,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战争开始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主要的战场

B.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巨大的牺牲

C.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某学校网站历史教研栏目刊登了以下评论,判断与评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评论1:

“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

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评论2: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签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

评论3:

“……毛泽东先生来了!

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

我们高兴,我们庆慰!

A.七七事变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D.北平谈判

9.右图中的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是(  )

A.国共内战全面爆发B.内战烽火燃烧到国民党统治区

C.国共主力战略决战开始D.解放南京,宣告蒋家王朝覆灭

10.“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联名下达到目的命令后,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井冈山会师B.渡江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

11.党史专家金冲及评论某事件时说:

“(其)划时代意义,还有许许多多话可说,而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是它的三个要点。

”被评论的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抗日战争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三大改造完成

1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新社会的突出标志。

世界真的变了。

‘为人民服务’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的标准。

人们相互以‘同志’称呼,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再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这位史学家描述的“新社会”开始的标志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开国大典  D.改革开放

13.《人民日报》载:

“从此以后,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得以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里来,在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和各兄弟民族人民一样,共同享受着民族平等的权利”与这段评论相关的历史事件()

A.开国大典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

14.1950—1953年,在毛泽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

以上一系列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B.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C.沉重打击美国帝国主义D.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5.“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断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这段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和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C.三大造和“大跃进”运动D.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

16.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下列宣传画最晚出现的是(

A.B.

C.D.

17.人口的变化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图是1950—1990年中国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图。

其中影响图中D点到E点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影响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影响

D.改革开放的影响

18.胡锦涛总书记在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

的贺信中指出:

“3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作出了独特贡献。

”材料中主要论述了经济特区设立的()

A.背景B.过程C.内容D.作用

19.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一届人大

1954—1958年

二届人大

1959—1963年

三届人大

1964—1975年

四届人大

1975—1977年

五届人大

1978—1982年

5

4

1

1

5

A.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期间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纲

20.下列对“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四次会议关键词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

B.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工业化建设——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二、非选择题

21.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凤阳四年跨了四大步图二经济特区示意图

(1)图一中“凤阳四年跨了四大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指出图二中代表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字母。

(2)分析指出图中中国两件大事得以成功实施的有利国际背景。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材料二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

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1)材料一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分析促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国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第一人及其核心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