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散文两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03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散文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15散文两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散文两篇.docx

《15散文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散文两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散文两篇.docx

15散文两篇

15* 散文二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并积累“兴味、蔓延、威势、濒临、震颤、俯瞰”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和方法

1.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文章要表现的主旨。

2.朗读、批注、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激发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2.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2.背景资料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3.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

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

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

(2)词语释义

臼齿:

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颌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

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

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

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

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也可以指老年人去世。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

这些感悟矛盾吗?

答案示例:

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

(1):

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

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

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

第3段:

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

第4段:

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5):

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

答案示例: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

何以成为奇迹?

指个体生命和生命集合体在易逝和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2.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和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3)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答案示例:

(1)对比。

“生命”和“衬衣”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

”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2)比喻。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3)拟人。

“卑微”“柔弱”“钻”“快乐地”这些词语将小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惟妙惟肖的描绘了出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神奇。

2.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答案示例: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

暗示着: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3.第一段末尾写道:

“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示例: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示例: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2.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

示例1: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示例2: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

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的,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示例3: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示例4: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示例5: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五)品读课文,鉴赏评价

1.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让读者能够跟着作者清晰的思路,去重新认识生命。

这篇议论性散文虽然短小,却能让读者读后有深刻的启发。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

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由叙述生命的外在表现到揭示生命的内在本质,再到歌颂生命的神奇力量。

作者情感的表达也由悲观无奈到豁达乐观,最后到对生命的由衷赞叹。

②欲扬先抑,凸显主旨。

本文先谈个人生命有限,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作者感情层层递进,达到高潮。

(六)课文拓展,对比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再谈谈读完此文后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对待生命。

答案示例:

生命是什么?

它是青藏高原上那辽远的天穹,它是峡谷中那激荡的长江水,它是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命是一次性的筷子,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徐徐升起的风筝,只能高飞岂能停滞,生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只能走下去,尽管你会摔倒……我们的生命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挺直生命的脊梁,把生命努力进行到底,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定义吧!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理解。

答案示例: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四、课堂小结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赞美生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

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

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道:

“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

”黄鼠狼不屑道:

“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

”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道:

“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

”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

“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会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是该书的序言,从中可以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做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3.知识链接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种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2)词语释义

遏制:

指阻止,禁绝;制止;控制。

飓风:

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将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泛指狂风和任何热带气旋以及风力达12级的任何大风。

飓风中心有一个风眼,风眼愈小,破坏力愈大,其意义和台风类似,只是产生地点不同。

濒临:

指位置相邻,接界。

接近,将要。

俯瞰:

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示例: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

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

第一部分

(1):

总说。

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2-4):

分说。

第1层<第2段>:

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第3段>:

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第4段>:

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5>:

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

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认真阅读第2段,说说作者寻求爱情的原因。

答案示例:

①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②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③因为在爱情的结合里,“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第3段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几个方面?

答案示例:

包括了三个方面:

①了解人的心灵;②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③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

人、自然、社会。

作者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案示例: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怎样理解“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的含义?

答案示例:

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

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

2.如何理解文末“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这句话?

答案示例:

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如何理解第4段开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示例:

爱情和知识把“我”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我”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答案示例:

是按照境界、感情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

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2.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示例: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

①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②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

2.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答案示例: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他追求爱情,他说:

“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在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作者三种激情中的的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请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最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前两者带给我的是愉悦,而同情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能让我思考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2.对比阅读余秋雨的《坦然看生活》,比较这篇文章和课文在写作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文见新课讲解课件)

答案示例:

相同点:

都能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敏感的诗人的气质。

不同点:

第一,《我为什么而活着》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行文之间的过渡照应,使本文读起来顺畅、严谨。

《坦然看生活》则用匀称的结构、对称的句式、流畅的情理,表达散文深远的意旨。

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个典型情节,三种坦然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揭示文旨。

而在情节的展现和主旨的展示之间,引述泰戈尔的诗句巧妙过渡,来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畅,恰到好处地引用。

第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

《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

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的心,平淡饱蕴着自信……正所谓:

“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

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四、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件之一。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也会对罗素的作品风格和语言特色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更会对罗素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值得为它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