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212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docx

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习成果报告

序号

 

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报告题目: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传承

学校名称:

湖南工学院

小组成员:

王洋威王遵续肖镱栋何伟陈明

专业班级:

机设1404班

指导老师:

段磊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2016年3月

研究性学习小组基本情况

 

指导老师

姓名

段磊

性别

年龄

28

职称

讲师

工作单位

湖南工学院

通讯地址

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湖南工学院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421002

小组成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院专业班级

电话

王洋威

20

机械工程学院机设1404班

王遵续

22

机械工程学院机设1404班

肖镱栋

20

机械工程学院机设1404班

何伟

20

机械工程学院机设1404班

陈名

20

机械工程学院机设1404班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传承

[摘要]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思形态文化,具有其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接受范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本文以长征精神及其现代传承为研究点,通过对长征精神的挖掘和探讨,找出其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对党的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内涵现代传承

一、选题意义及价值

(一)选题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也日渐多元化,导致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呈现上升趋势。

显然,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掘长征精神及其现代传承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并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本身就是一场长征,因此长征不仅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征程,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长征精神中具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如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把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这些崇高的精神与现代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实践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已深刻变化。

长征精神可以很好的应对这些变化,在党的执政中,以长征精神为指导,心系群众,党群一心,坚持群众路线,为民谋利,我们的事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关于该选题的学术界研究现状

在新的时期,涌现了一系列的关于长征精神及其现代传承的文章。

2007年孙欲声、吴承义等人编写的《弘扬长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纪念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通过对长征精神进行的深入分析。

指出弘扬长征精神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就是要把这种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

 

三、研究成果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今天重温长征精神,无疑给予我们很多的启迪:

长征精神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红军战胜艰险取得胜利,说明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尽开颜”,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长征的胜利说明了崇高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的重要意义,我们应树立崇高的理想。

因此,我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的精神力量。

万里长征,艰苦卓绝。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临的是:

一条条波涛汹涌的江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茫无际的草地,前有荷枪实弹的堵军,后有铺天盖地的追兵,上有狂轰滥炸的飞机……就是在这样一种“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中国工农红军充分展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爬雪山、过草地、涉沼泽、眠雪野、食草根、艰难跋涉二万五千里,翻越18座高山,渡过24条江河,转战11个省,终于从总兵力多达100万敌人的血战中杀出了一条生路,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那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惊天地、泣鬼神。

这种坚强的信念、伟大的精神,塑造了我们的军魂,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2.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长征中红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一个至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红军具有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俗话说:

“两军相逢勇者胜”,没有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红军既不能爬雪山,也不能过草地。

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奋勇拼搏,一往无前,终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势不可挡的顽强精神,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正如美国着名记者、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所说:

长征“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

3.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长征是爱国主义的史诗。

在中外军事史上,没有一支军队经过这么艰辛漫长的战略转移而没有被击溃,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能够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尽管他们当中有无数的同志倒下了,可他们所到之处播下的革命火种,最终汇成了燎原之势。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我们的红军战士在革命的危难关头,不顾自己的安危,听从党的领导,各路红军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

许多战士为了战友,奋不顾身,英勇冲锋。

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18团为掩护主力过江,结果被敌军阻隔在湘江以东,大部分壮烈牺牲。

长征中,部队不断整编,干部层层下放,有的师团干部成了普通一兵,但他们胸怀大局,能上能下,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无私的爱国精神。

4.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长征不仅仅是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也不仅是战胜了各种自然险恶,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在思想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取得的伟大成果。

1935年的遵义会议,批评了共产国际代表在军事上不切实际的瞎指挥,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共产国际控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针和领导组成的时代结束了。

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斗争的反复考验,随着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终于摆脱了幼年的稚气,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了。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一改过去屡遭挫折的被动局面,走上了胜利发展的坦途。

遵义会议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本国问题的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本国问题的创新精神。

2、长征精神的现代传承

长征精神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染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长征”甚至已经成为我们开辟一项事业或开始一段新的征程的代名词。

从毛泽东形容“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到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都被看成是一次“新的长征”。

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社会,需要我们继续挖掘、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它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就是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当代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真实写照。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一些不良的风气,让我们格外关注。

社会的前进,让一些人变得富裕起来,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已经忘却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由创业者变成了醉生梦死的享乐者。

此时此刻更需要发扬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洪战辉携妹求学12载的事迹,可歌可赞,令人感动。

自强,是洪战辉奋进的精神动力,他在逆境中不言放弃,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却砥砺他坚强地面对生活,靠奋斗改变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当代中国欣逢盛世,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千千万万个自强者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会实现。

二是冷静客观的求实精神。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实事求是”,进行的新的科学解释。

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党和红军如果没有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征的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长征中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套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共产党人的探索和求实精神息息相关。

在新世纪新阶段,求真务实的精神更加弥足珍贵。

胡锦涛同志将党的十七大概括为三条:

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大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成果和具体部署之中。

长征没有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没有先例,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正确的选择只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际,吃透情况,把认识和解决问题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制定并完善政策,以此凝聚力量,把全社会的智慧和积极性集中到共同的目标上来。

三是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他人、对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

长征中,所有共产党人和广大红军将士正是怀着一颗奉献之心,誓要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奉献给正在遭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奉献给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才迸发出无比坚韧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红军的这种奉献精神一脉相传至今,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舍身忘我、无私奉献。

20年献血6万毫升、资助180多名特困生的“当代雷锋”郭明义,22年义务植树造林5.6万亩的老干部杨善洲,为救坠落女童而手臂骨折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这样的楷模,引导广大群众无私奉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四是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

团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积极因素的有机凝结和最佳整合。

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内的团结,则是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长征中,军民之间、官兵之间、全党上下和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是各路红军取得长征最终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

在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同样离不开患难与共的团结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新的世纪,我国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胡锦涛同志鲜明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毛泽东曾说: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播撒的种子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地生根开花,我们今天应把长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的长征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在研究中我们并没有涉及到当代大学生对长征的理解了传承,大学生应当怎样将长征精神与平时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性学习中,能够对这方面有所研究。

 

五、研究性学习收获

通过这次关于长征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许多优良传统,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弘扬这样一种长征精神,矢志不渝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束语

长征精神在如今价值多元化的中国更有其深刻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弘扬长征精神的最好方式。

 

[参考资料]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李君如: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经济地理》2009年第1期。

[4]张春光:

《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5]余源培:

《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学术月刊》2002年第11期。

[6]宋林飞: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罗云、裴晶晶:

《城市小康社会安全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8]李毅、杜鸿林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9]乌东峰:

《论中国小康社会》,《求索》2002年第12期。

[10]衡阳市珠晖区统计局发布的《衡阳市珠晖区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结果》。

[11]衡阳市珠晖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附录:

珠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结果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2020年)

权重

2014年

数值

单指标实现程度(%)

得分

一、经济发展

-

-

45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0年不变价)

≥110000

5

49808

2.人均财政总收入

≥12000

7

3833

3.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

≥85

7

4.结构指数

%

100

12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9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0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

5.城镇化率

%

≥65

4

6.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90

5

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

%

≥100

5

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

%

0

253

0

0

二、人民生活

-

-

19

8.居民收入水平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000

2546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5000

9.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32

2

10.人均储蓄存款

≥32000

3

54981

11.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

%

≥18

3

12.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

%

100

2

13.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

≥98

2

三、社会发展

-

-

15

14.社会保障发展水平

%

4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0

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

%

≥50

15.教育发展水平

%

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5

平均受教育年限

16.医疗卫生水平

%

4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2

17.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3

3

四、民主法治

-

-

11

18.城乡居民依法自治

%

4

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0

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0

19.社会安全指数

%

100

7

刑事犯罪率

交通事故死亡率

火灾事故死亡率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年报告发生数

五、生态文明

-

-

10

20.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3

21.环境质量指数

%

5

城镇污水处理率

%

≥75

空气质量达标率

%

≥95

地表水质达标率

%

100

22.绿化水平

%

2

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

%

≥3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2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

-

-

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