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27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

渔家傲·秋思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

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

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

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

(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

(3分)C(不应批判。

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写词背景】

  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 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 因:

依靠。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

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

“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

鸿曰:

‘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

’灭灶更燃火。

” 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练习】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C  别号是鉴湖女侠 )(2分)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3分)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分)

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5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与写词背景】】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

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

吟咏啸歌。

③芒鞋:

草鞋。

④向来:

此处为方才之意。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

答:

(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

答: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

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

答:

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5)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答:

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6)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答: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 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答案: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8)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⑶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案: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阅读练习四

(9).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10).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答: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11)、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

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答:

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1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

答:

照应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

(13)、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

答:

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

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

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1分)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分)

答案:

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每点2分)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2分)

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答:

B.C(5分)(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

(答出一点2分,两点即可得满分)

4.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每点3分,意对即可)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那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1. 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答:

1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2“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3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2.这是一首边塞词。

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答:

十五、八十。

2.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答: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3.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文学常识:

本诗的作者是岑参_。

2.重点词句翻译:

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纵横交错的样子 沙漠上冻结了百丈厚的冰,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在万里长空,凝结不散。

 3.词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4.主旨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5.手法赏析:

品析本诗的修辞美、意境美。

修辞美:

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然且铺天盖地,又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意境美:

营造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体现了作者诗歌的豪放风格。

6.考题预测: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1分) 

答:

“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2分) 

答: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3分) 

答: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叙写诗人的身世和四年的抗元斗争生活。

2.“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巧妙地利用地名来书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的句子是: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解释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含义。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国家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

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5.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

这两句诗表现作者忠心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6.反复诵读:

“人生自古……”体会它的内涵,并举例说说它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

对后世仁人志士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8.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起:

做官。

  

(2)汗青:

后来特指史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诗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选出对该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4.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案: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5.曲的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6.赏析“峰峦如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