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28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docx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1.安全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如汉语中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的说法。

安全系统工程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风险伤害的状态。

      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危险低于某种程度时,就可认为是安全的。

      2.安全生产

      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3.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电力建设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以及其他损失。

      4.本质安全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失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

      本质安全具体包括失误和故障两方面安全功能。

这两种安全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1)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

      

(2)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生产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广义的本质安全(企业本质安全)是指企业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科学控制物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主要包括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

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管理,要求企业从与事故相关联的管理、人员、工艺设备和环境四各方面,制订严格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建立科学、系统、主动、全面和有效的预防体系、防止事故的发生,达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和谐和统一。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安全理论的不断发展,本质安全的概念也得到了扩展,逐步被广泛接受。

实际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认识等原因,目前还很难做到本质安全,只能作为追求的目标。

      5.风险

      风险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结合给出,即:

      

      式中R—风险;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从广义来说,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健康风险等五类。

而对于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可分为人、机、环境、管理等四类风险。

      6.危险因素、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一般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通常,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发现和察觉它们的存在。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

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作用。

      7.危险源、重大危险源

      

(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2)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8.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根据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的大小,事故隐患又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9.事故

      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即意外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事件。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工作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事故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

      10.职业健康

      职业健康是指研究并预防因工作导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恶化。

主要表现为工作中因环境及接触有害因素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健康“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1)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

即: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2)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即: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职业性疾病损害,早期鉴别和诊断。

      (3)第三级预防:

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即:

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业病待遇,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针对整体或选择的人群,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一般所需投入比第二级预防和第三级预防要少,且效果更好。

      11.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安全文化。

关于狭义的安全文化,比较全面的是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下的定义:

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12.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清晰明确安全管理的责任,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

其他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13.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有其特殊的原理和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

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有:

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

      1.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概念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的,即用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个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和要素,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又包括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与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规程以及各类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

      系统理论认为现代管理的管理对象总是处于各个不同的大系统之中,任何一个管理对象均可看成一个系统,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从整体出发去研究事物间的联系。

      安全贯穿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全天候和涉及全体人员的管理。

      

(2)系统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系统原理时应遵循整分合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1)整分合原则

      整分合原则是指首先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综合。

该原则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如下:

      整——企业领导确定整体目标、制定规划与计划、进行宏观决策。

此阶段,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

      分——明确分工,层层落实。

      合——展现全员的凝聚力,对各部分、人员进行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的全面的安全管理。

      运用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目标和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其中,在考虑资金、人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考虑。

      2)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是指任何安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仅要受到系统自身的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

因此,要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必须掌握各个管理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安全管理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动态相关性原则。

      系统各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由于企业内部各要素处于动态变化中,并相互影响,才使得事故有发生的可能性。

      掌握与安全有关的所有管理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搞好安全管理工作。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指被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即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管理中的反馈原则是指为了实现系统目标,把行为结果传回决策机构,使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实行动态控制的行为准则。

      成功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灵活、准确、迅速的信息反馈。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管理系统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生产信息,及时采取行动,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4)封闭原则

      封闭原则是指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该原则运用在安全目标管理中时,体现在:

对上级指令、法规和决策的执行是否准确有效、对执行中的错误处理情况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把监督检查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决策立法机构,对决策进行修正,然后再去执行,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2.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概念

      人本原理就是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

“一切为了人”和“一切依靠人”。

      “一切为了人”是指一切管理活动均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展开的。

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的需要,就没有管理的目的。

      “一切依靠人”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

      

(2)人本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人本原理时应遵循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激励原则。

      1)能级原则

      能级原则是指一个稳定而高效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由若干分别具有不同能级的不同层次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

      现代管理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

在现代管理系统中,各元素的活动必须满足高效率、高可靠的要求,所以管理系统,能级的划分不是随意的,它们的组合也不是随意的。

      稳定的管理能级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

四个层次能级不同,使命各异,必须划分清楚,不可混淆。

      能级原则告诉我们:

在管理系统中要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即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做到才职相称,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管理结构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也是我们常说的“因材适用”。

      2)动力原则

      动力原则是指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

动力的产生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就有三类基本动力,即:

      物质动力:

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

      精神动力:

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

      信息动力:

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

      管理者要综合协调运用这三种动力,正确认识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暂时动力与持久动力的关系,掌握好各种刺激的量值,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3)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时,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

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吸引力。

这三种动力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要善于体察和引导,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内在潜力。

      3.预防原理

      

(1)预防原理的概念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坏以及环境破坏的场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2)预防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预防原理时应遵循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和本质安全化原则。

      1)偶然损失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是指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都是随机的,是难以准确预测的。

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

      美国学者海因里希根据对跌倒人身事故调查统计得到了这样结果:

对于跌倒这样的事故,如果反复发生,则存在这样的后果:

在330次跌倒中,无伤害300次,轻伤29次,重伤1次,这就是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或者称为1:

29:

300法则。

该法则指出了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必须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偶然损失原则强调,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必须重视包括险肇事故的各类事故,才能真正防止事故发生。

      2)因果关系原则

      因果关系原则是指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或早或迟而已。

      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环环相扣,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早或迟,但必然要发生。

      在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中,要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

      3)3E原则

      3E原则是指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采取的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

      工程技术对策:

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

      教育对策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法制对策:

利用法规、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目的。

      在应用3E原则时,要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四种原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三种对策,不要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对策。

具体改进的顺序是:

首先是工程技术对策,然后是教育对策,最后才是法制对策。

      4)本质安全化原则

      本质安全化原则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本质安全化的概念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4.强制原理

      

(1)强制原理的概念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

      所谓强制,就是无需做很多的思想工作来统一认识、讲清道理,被管理者必须绝对服从,不必经被管理者同意便可采取行动。

      一般来说,管理均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才能有效的抑制被管理者的无拘个性,使其调动到符合整体管理利益和目的的轨道上来。

由于事故损失的偶然性、人的“冒险”心理和事故损失的不可挽回性,安全管理更需要具有强制性。

      

(2)强制原理的运用原则

      运用强制原理时应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和监督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是指当生产和其他工业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

      该原则就是要求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将安全作为一项有“否决权”的指标,把保证安全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即不安全不准生产。

      2)监督原则

      监督原则是指在安全工作中,为了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必须明确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

      安全管理带有较多的强制性,只要求执行系统自动贯彻实施安全法规,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去监督执行,则法规的强制威力是难以发挥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配备合格的监督人员,赋予必要的强制威力,以保证其履行监督职责,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5、责任原理

      安全管理的责任原理是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过程的有效性,管理工作需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各级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相应责任。

责任原理与整分合原则相辅相成,有分工就必须有各自的责任,否则所谓的分工就是“分”而无“工”。

      责任即包含个人,又包含单位(集体)的责任,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1)责任主体必须完成的工作,如岗位职责;

      

(2)责任主体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应承担的后果,如事故责任。

      根据责任原理的要求,企业安全管理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明确每个人的安全职责;

      

(2)责、权、利、能四者要匹配;

      (3)奖惩要公开、公正而及时。

      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责任原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构建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的保障机制,促使安全管理责任主体到位,且强制性地安全问责、奖罚分明,才能推动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和效果,激发和引导好广大社会成员的责任心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中所分析、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事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主要介绍以下三种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最早由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又称海因里希模型或多米诺骨牌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理论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

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

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不一定倒下。

事故并一定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