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846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docx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复习重点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

1、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与特定中心事物(通常称为主体)有关,影响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我们常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P1

2、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要素。

它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P4

3、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P6

4、污染物的迁移a物理迁移b化学迁移c生物迁移。

P8

5、气候变暖的最大威胁不是平均气温升高,而是出现极端高温、百年不遇的干旱、异乎寻常的热浪、行凶肆虐的飓风和龙卷风。

P9

6、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P14

7、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或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15

8、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a第一次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b第二次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c第三次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d第四次是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P20-21

9、人类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三种类型。

一是绝路逢生型、二是奋起直追型、三是跨越发展型。

P21-22

10、开展汚染防治“33211”工程【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控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P24

11、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P24

12、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

P25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1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

P34

14、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a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b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环境;c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d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宜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P35

15、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的人类环境宣言。

P37

16、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P37

17、2002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两个重要文件。

P37

18、2009年12月7-18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发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P37-38

19、“两型社会”一是资源节约型,二是环境友好型。

P43

20、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P44

21、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社会生产与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并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P44

第三章生态文明及其制度体系建设

22、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P58

23、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P58

24、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P58

25、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P58

26、生态文眀的特征a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b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行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c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d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P58-59

27、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a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b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c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d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P63-64

28、“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的具体内容为: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P73

29、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政策,“谁污染、谁治理”政策和“强化管理”政策,简称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中,核心是强化环境管理。

P74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0、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虽然具体对象和范围是统一的客体,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P104

31、自然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

物质资源化和资源潜力的发挥是无限的。

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认识水平下,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本质属性。

P104

32、任何自然物要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

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P105

33、不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更新资源,一般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P107

34、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实际耕地约1.33亿公顷,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三位。

森林面积1.27亿公顷,占世界第五位。

草地面积约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

河川径流量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P108

35、我国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钨、锑、钛、稀土、菱镁矿居世界第一位,煤、钒、硫居世界第二位,磷、锌、钼居世界第三位,镍居第九位,石油储藏量也居世界第九位。

P108

36、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p110a发展经济的途径上,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投入,出现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在自然资源的分配上,采用不适当的行政干预方式,阻碍了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浪费和破坏资源的不良后果。

c在自然资源的核算上,没有正确理论指导,造成自然资源无价、低价和随意定价,既难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起控制作用,实际上还助长了破坏和浪费的蔓延。

d在自然资源的使用管理上,部门分割,多头使用;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混淆,使自然资源不能统筹进行保护和利用,严重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管理。

37、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p116a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

b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c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少。

d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38、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p124a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B土地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

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d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39、森林是地球的“肺”。

P129

40、我国物种资源保护的对策有:

p134-135a查明现状,制定保护规划。

b加强法制管理。

c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

d建立保护区。

e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1、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P135

42、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

p136a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b开展全国范围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查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c分析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建立对生态系统、环境和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程序;d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系统;e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f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识别、防治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培训。

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

43、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P140

44、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指标:

到2017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p140

45、清洁能源有:

天燃气、煤制天燃气、煤层气;水电、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

P145-146

46、水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a减少耗水量;b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c产业结构调整;d控制农业面源污染;e开发新水源;f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P157-158

47、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危害:

a占用耕地,污染土壤;b影响城市景观;c污染水体;d污染大气;e火灾隐患;f有害生物的巢穴。

P165-166

48、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a填埋法;b焚烧法;c堆肥法;d综合利用法。

P167-168

49、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a对农牧业的影响;b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c对水资源的影响;d对海岸带的影响;e对其他领城的影响。

p173-175

第六章循环经济

50、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弍,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P187

51、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系统观;b新经济观;c新价值观;d新生产观。

P188

52、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

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P189

53、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

P189

54、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

a减量化原则;b再使用原则;c再循环原则。

P189

55、绿色消费的含义:

p197a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b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c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

56、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a转变观念,宣传教育;b搞好规划,调整结构;c健全法制,完善政策;d加强领导,强化管理;e依靠科技,示范推广。

P198-200

57、2010年10月,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产业的决定》,明确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P201

58、清洁生产的概念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P206

59、清洁能源内容包括:

a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b可再生能源的利用;c新能源的开发;d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

P207

第七章低碳建设

60、《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规定具体的减排义务。

P226

61、温室气体是指能透过太阳短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升温,同时又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的一些气体。

P227

62、《京都议定书》中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温效应高、生命周期长,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人工排放温室气体。

P227

63、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

自然界中的碳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

另外,工业生产、人类日常生活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P227

64、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65、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P227-228

66、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P228

67、碳交易《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

在6种被要求减排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人们习惯上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来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所以这一交易又被简称为“碳交易”。

P230

68、碳交易机制就是规范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

P231

69、碳交易机制有3种:

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排放交易。

P231

70、加快低碳社会发展,必须做到哪几点?

P238-242

a发展低碳交通;b建设节水型社会;c健全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d倡导绿色行为方式。

71、发展低碳交通的措施:

a大力发展低碳公共交通;b提高交通管理水平;c促进交通节能减排;d加快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

P239

第八章节能减排

72、节能减排的概念是指要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

P252

73、我国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a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b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c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d政策机制不完善;e基础工作薄弱。

P252-253

74、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

a强化约束,推动转型;b控制增量,优化存量;c完善机制,创新驱动;d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P254

75、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

a调整优化产业结构;b推动能效水平提高;c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P255-260

76、如何推进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2.5)治理a促进煤炭清洁利用,建设低硫、低灰配煤场,提高煤炭洗选比例,重点区域淘汰低效燃煤锅炉;b推广使用天燃气、煤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c加大工业烟粉尘污染防治力度,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以及燃煤工业锅炉实施高效除尘改造;d大力削减石油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e推动柴油车尿素加注基础设施建设;f实施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城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g加强建设施工、植被破坏等因素造成的扬尘污染防治。

p263

77、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a能源生产和转换;b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c其他领域。

P264-271

78、我国节能减排的保障措施:

a坚持绿色低碳发展;b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c加强用能节能管理;d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e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f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g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h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i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j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p275-278

79、简述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5个方面的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

一是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现有设施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为重点,提升脱氮除磷能力;二是以制浆造纸、印染、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继续加大水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艺技术改造。

加强“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和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的综合治理;三是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四是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

以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鼓励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五是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

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第九章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80、农村城镇化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是:

a人口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b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

P282

81、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超过城镇承载能力;b高速城镇化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c大规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生态环境;d大量农田被侵占和毁坏;e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f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g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h城镇周围生物多样性减少。

p283-287

82、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扩散的方式为:

a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b污染物向农村转移与扩散。

P286-287

83、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原因:

a缺失环保理念;b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c资源价格管理机制的缺失;d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e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f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g环境监控能力薄弱。

p287-289

84、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a建设生态型城镇;b建设宜居型城镇;c建设集约型城镇;d建设智能化城镇;e建设“绿色”城镇;f建设“低碳”城镇;g大力发展循环经济;h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i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p289-295

85、简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成就一是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密集地区逐步形成;三是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四是城乡规划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在城镇化和城镇发展中发挥了引导作用。

第十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86、谈谈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主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去践行。

A衣:

a少买不必要的衣服;b多穿棉麻类衣服;c提倡手洗衣服,少用洗衣机。

B食:

a不浪费粮食;b减少畜产品浪费;c戒酒或适量喝酒;d倡导清淡烹调;e煮饭提前淘米;f少喝瓶装水;g减少吸烟。

C住:

a节能装修;b农村住宅使用节能砖;c合理使用空调;d合理使用电风扇;e合理采喛;f农村住宅使用太阳能供暖;g家庭照明改用节能灯;h在家随手关灯。

D行:

a每月少开一天车;b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c选购小排量汽车;d选购混合动力汽车;e科学用车,注意保养。

p302-305

87、谈谈如何转变消费方式:

a反对浪费型消费;b反对劣质消费;c反对奢侈消费。

P306

88、谈谈如何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

a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b不在公共场合吸烟;c不损害公益设施、践踏城市绿地、攀摘花草树木;d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不破坏生态;e做环保志愿者;f积极参加公益活动;g任何时候,都不要因物品免费而多取用;h办公室内节约用纸、用电、用水。

P307

89、谈谈如何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a垃圾分类回收;b节约水资源;c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d拒绝“白色垃圾”;e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f拒绝过分包装;g珍惜纸张;h优先购买绿色产品;i尽量购买本地产品;j少吃肉,多吃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