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851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doc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还有一首首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清廉的劝戒,带着高洁操守的诗词——廉政诗词。

这些廉政诗词通过抨击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灿烂光辉,也为我国廉政文化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精神财富,同时为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崇廉之作

  羊续将鱼悬于屋檐,以明拒贿心迹。

日久鱼干,人称他是“悬鱼太守”。

明代于谦曾写诗明志自况:

“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其另一首诗《入京》曰:

“绢帕蘑姑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真清廉之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人正直。

为政清廉,鄙视逢迎,一生写过不少廉政诗。

一首题竹诗曰: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作者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还担心别人无端怀疑,其高风亮节恰似竹君子,我们不能不为板桥精神所感动。

  刺贪之作

  唐代有一位叫曹邺的洋州刺史,曾写过一首流传很广的《官仓鼠》,诗曰: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诗经?

硕鼠》曾用大老鼠比喻剥削者,曹邺借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用官仓鼠比喻贪官污吏,并对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唐代李峤曾写过一首咏钱诗:

“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

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

”在这首咏钱诗里,诗人劝告人们对钱不要贪得无厌,“须知足”。

  自勉之作

  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道出了他立身的准则,坚贞的操守。

郑燮《题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的廉吏形象。

  尚朴之作

  南宋的朱熹曾作《无题》: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朱熹任秘书阁修撰时,一次去看他的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

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泪水。

朱熹便神情肃然地题了这首诗留给女婿。

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

  述害之作

  晚唐诗人李商隐,其《咏史》:

“历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诗人着眼于历史的时空,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哲理。

  《古诗源》辑有汉代古诗: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先以甘瓜与苦蒂、美枣与荆棘为喻,继以“利”字之右侧刀为诫,告以甘苦、美刺、利害相关联的警示。

另有唐诗云:

“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

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

”则以枭爱予,子食母形象阐述了贪多聚财,财多害己道理。

  陈利之作

  晚唐诗人杜牧,对束缚困扰人的名利进行过谴责,他在一首《不寝》诗中写道: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和利,名利是身仇。

”名利使人彻夜不能成眠,使人万般愁苦,使人终生为之奔忙,作者由此得出名利是人身的仇敌的誓言。

  元代吉雅漠丁《题画竹为董丈中赋》:

“雨过蛟龙起,风生翡翠寒。

但存清白在,日日是平安。

”以竹为喻,巧用双关,以清白与好友共勉,暗藏了清廉可致平安的道理。

  明代冯梦龙有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所以恬淡人,无营心自足。

”亦是劝导人淡泊名利的佳句。

  身言之作

  南宋曾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左丞相、少师等职的陈俊卿《示二子》:

“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

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

”表达了留给后代的遗产,清清白白的精神财富胜过物质财富。

唐代陈瑶《临刑诗》:

“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宿州太守陈番临刑索笔之作,道出其悔愧已晚的心声;又如宋代陈必敬《过钓台》:

“公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既颂扬了严予陵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暗喻了对自己逐名追利的羞愧心情。

  轻财之作

  贪奢皆缘“钱财”起,诗人们用辛辣的笔触对“金钱”作了大量尖锐的讽刺,元代贡师泰《古意》:

“黄金本何物,举世相纷争。

贱者可以贵,死者可以生。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黄金的特殊权力。

明代袁宏道《读<钱神论>》:

“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

古时孔方比阿兄,近日阿兄胜阿父。

”巧借钱的别称,讽刺了当时淡漠的世故人情。

  物喻之作

  诗人常常借物以言清廉之志。

明代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象征自己清白的操守。

清代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赞美岩竹的坚强中,隐喻了作者的刚劲风骨。

  讽世之作

  南宋诗人杨万里《宿灵鹫禅寺》: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此诗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旦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

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元代有诗《年节》:

“残年节礼送纷纷,尽是豪门与富门。

唯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屐痕。

”描画出元代过节时权贵之家送礼者盈门的情形。

《奉使来谣》:

“奉使来时,惊天动地。

奉使去时,乌天黑地。

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深刻揭示了官吏的残暴与百姓的痛苦,从这两首诗反映的社会腐朽风气看,元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就不足为怪了。

  拒贿之作

  明代监察御史吴纳《题礼盒》:

“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明代永乐年间,吴纳受朝廷之命,巡按贵州,考察“三司”吏治。

半月之后,吴纳离黔返京,至四川境内时,后面追来一骑,称奉“三司”之命,向巡按大人奉献黄金百两。

吴纳不接,向随从取过文房四宝,在礼盒上题此诗回绝。

送金者,持黄金和拒贿诗,悻悻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