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35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docx

简析共享农庄之模式

2017年,共享经济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

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吃、住、行、游、购、娱,都出现了共享经济的影子,有的已经灿然开花,有的正在生根、发芽。

在休闲农业领域,“共享经济”也被反复提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有些地区已经开始积极行动,如海南省就启动了以“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的计划,成为在区域层面推动“共享农庄”建设的先行者。

其他很多地方的农庄经营者和投资者们,也都蠢蠢欲动,准备在“共享农庄”领域大干一场。

“共享农庄”的风口已经来临!

然而,对于什么是“共享农庄”,“共享农庄”模式如何构建,业内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共享农庄”模式的探讨,也大多停留于单体农庄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业务模式层面。

笔者认为,“共享农庄”模式的构建远非如此,一定有更广阔的未来。

但受制于行业特性、发展现状、管理水平等因素,“共享农庄”的发展会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笔者认为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共享农庄1.0:

单体农庄的共享模式

这是大家讨论得最多、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共享农庄模式。

单体农庄的共享模式主要是基于“共建、共享、共赢”的思路,通过股权/产品/项目众筹、土地认种、产品认养、场地/房屋租赁等多种形式,最大化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农庄的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等联合起来,形成利益捆绑。

在这种模式的结构体系中,产业链各环节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譬如消费者同时也是投资者、生产者;农民除了生产的职能外,还可以是投资者、经营者;周边产业(如文创、教育、体育)的供应商和内容提供商,也可以成为农庄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从而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总之,凡是符合“分享”思维,有利于行业整体效率提升和能给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模式,都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

在这种情形下,“共享农庄”更多的是一种经营理念,而不必拘泥于“共享经济”的范畴。

按照共享的标的,可以将这种共享模式划分为四类:

1.股权共享(众筹):

将农庄的股权释放给生产者(农民)或消费者,以土地或现金入股,使之成为农庄的股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资产共享:

将农庄闲置的土地、场地、果树、房屋等资产,以租赁、认种认养等形式,把使用权和经营权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除获得农作物的果实收益外,还可以获得冠名权、生产经营体验等身份感的认同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3.产品预售:

在农庄产品尚未上市之前,以预售的形式实现产品的营销推广。

这种模式需要农庄具有较强的品牌背书能力,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如农产品的网红级产品“褚橙”,之所以能采用预售的模式,与褚时健的个人品牌密不可分。

4.项目众筹:

将农庄的一部分经营项目(如民宿、体验项目等)拿出来,面向不特定的消费者、经营者募集资金、运营人才,集合众人的力量共同建设该项目,分享项目收益。

二、共享农庄2.0: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农庄模式

单体农庄的共享模式依赖于农庄主的思维和经营能力,只能解决单个农庄的资源共享问题,而无法解决大范围的农庄的共享问题,也无法解决供需的匹配问题。

只有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打破空间的制约,建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共享农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点。

这也是共享经济意义上的共享农庄。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农庄模式的建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信用体系的建立。

信任是共享经济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共享经济。

同样,共享农庄也必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信任关系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农庄与平台之间、消费者与平台之间,也体现在农庄与消费者之间,以及农庄与农庄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

良好的信用体系的构建,需要平台设置一定的门槛,对供需双方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建立动态考核评价机制和奖励、退出机制,以此对参与方进行鼓励和警示。

2.产品的社交化。

社交价值对共享农庄平台意义重大。

消费者参与到共享农庄平台,绝非仅仅为了获得有形的产品,更是为了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寻求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满足。

因而,在共享农庄产品的设计上,有必要加入这样的社会属性。

同时,在平台功能的设计上,需要为参与者提供社交的通路,方便他们交流心得、体会,发现商机。

纵观当前成功的共享经济平台(如Airbnb、Uber等),都把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3.农庄的信息化。

共享平台的搭建,依赖于农庄的信息化。

然而农庄业态的多样性和产品的非标化,决定了农庄的信息化并非易事。

加上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本身较低、市场化起步较晚、管理粗放,使得农庄的信息化更加艰难。

如果农庄的信息化对接问题不能解决,共享农庄平台的构建就是空谈。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比较靠谱的做法是根据农庄的成熟度和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先易后难,逐步上线;同时通过特定的工作机制,如专人对接、动态更新等,推动农庄信息化的完成和产品服务信息的无缝对接。

4.交易成本降低。

共享农庄平台的搭建必须能够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这样才会不断吸引更多的农庄入驻、更多的消费者通过平台去消费。

理论上来说,共享平台通过集合海量的农庄供给和消费需求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为农庄创造了更多的潜在销售机会,这些都是在线下难以实现的。

而通过算法优化和界面设计,则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的选择、更好的体验。

如同Uber的下单界面做到了极简,用户只需按下发送需求即可,不用预约,甚至连目的地都可以不指定。

三、共享农庄3.0: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共享农庄模式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共享农庄将逐步进入到第三个发展阶段——智慧共享农庄模式阶段。

智慧共享农庄是共享农庄的高级形态,这一形态将颠覆人们对于现有农庄的认知,带给人们极致的生产体验和消费体验。

智慧共享农庄有三个典型特征:

1.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在农庄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的浇水、施肥、遮阳、补光、通风等生产环节都将通过智慧农庄系统进行智能控制。

劳动力得到空前解放,机器人将司空见惯,机器人播种、采摘、收割将随处可见。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完全建立,消费者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追溯到“从田园到餐桌”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

2.交易过程的智能化。

共享平台将根据消费者的历史消费数据和其它背景信息,自动匹配合适的农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

可视化的交易界面将带给消费者良好的消费体验。

同时,平台也可从消费大数据中抓取有用的信息,对消费者结构、消费特点、消费偏好、区域差异进行深度分析,从而为农庄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和精准营销提供支撑。

3.消费体验的智能化。

由于有了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智慧共享农庄将重构人们的出行和休闲方式。

农庄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除了过去的种菜、采摘、垂钓、餐饮的等休闲方式,还会融入音乐、艺术、科技、教育等多重元素;除了可看、可听、可玩,还能可触、可感、可互动。

情景式消费项目将成为农庄产品的标配,消费体验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总体来看,国内的共享农庄还处于从1.0向2.0过渡的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共享农庄演进的速度,取决于行业从业者的思想觉醒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也取决于政策、资本和技术的推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共享农庄会以怎样的路线向前演进?

让我们拭目以待!

海南合观领导农庄共建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