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控综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40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犬病防控综述.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狂犬病防控综述.doc

狂犬病防控综述

内容摘要:

狂犬病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种100%致死性传染病,是由带毒动物咬伤和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感染发生。

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养犬数量在7500万条左右。

近年来,我国年均报告人间狂犬病发病死亡病例超过3300例,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并呈逐步蔓延扩大趋势,形势极为严峻,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由于动物狂犬病防控工作偏差,动物间狂犬病例很少有报告,给人间狂犬病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

本文从当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社会危害性方面进行阐述,从流行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过程予以科学解释,分析了当前我国狂犬病流行的各种深层次原因,提出各种防控应对策略,已达到控制狂犬病流行的目的。

关键词:

狂犬病防控综述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

临床上表现以恐水、畏光、狂躁兴奋,继而吞咽困难、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等为主要特征。

带毒犬是人间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带毒动物咬伤和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多数患者感染后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不超过7天,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卫生部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

目前,全世界每年报告的狂犬病死亡人数越有55000例,实际死亡人数应该远远高于该统计数字。

亚洲和非洲是人间狂犬病发生最严重的地区,占到世界死亡人数的99%。

近两年,我国每年统计到的死亡人数位超过3000例,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

由于公众对狂犬病知识缺乏了解,加之宣传不到位,人们看到发病后动物与患者的惨烈症状,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精神负担,因此狂犬病已成为我国目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狂犬病流行现状

狂犬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大陆。

据1999年世界狂犬病调查报告,全世界145个国家中,仅有45个国家和地区未报告狂犬病疫情。

中欧、东欧及中亚和南美洲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曾发生过局部或严重的狂犬病流行,由于采取狂犬病立法、强化动物的管理与免疫等综合措施,控制了狂犬病在犬等动物间的流行,狂犬病毒在犬群中的流行以及导致的狂犬病人感染已经完全控制,已很少发生人狂犬病流行。

目前全世界每年报告给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死亡人数约为55000例,其中31000人发生在亚洲,特别是南亚和东亚,24000人发生在非洲,亚洲死亡人数占到全世界死亡人数的56%,成为全世界狂犬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

亚洲死亡病例约有四分之三发生在农村,死亡绝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这主要和养犬数量及狂犬病免疫水平、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有关。

印度每年约有30000人死于狂犬病,占到亚洲死亡人数80以上。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狂犬病高发国家,近两年年均报告死亡人数在3000人以上,发病与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自建国以来,我国狂犬病先后出现过3次高峰。

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年报告最高死亡人数1942人。

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年最高死亡人数7037人。

第三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初,年最高死亡人数3300人。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报告,近年来我国人狂犬病发病和死亡人数呈逐步回升态势,自2001年起,死亡人数依次为2001年854人;2002年1159人;2003年1980人;2004年2651人;2005年2545人;2006年3279人;2007年3300人;2008年2466人;2009年2400人,这些还不包含漏报的死亡人数,实际数字应该高于这一数字。

从地理分布看,狂犬病流行发病率在我国以长江为界,呈现南高北低分布,逐步向北方蔓延扩大的态势。

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

2005年-2009年间,全国狂犬病累计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广西、贵州、广东、湖南和四川,占到同期全国报告死亡人数的60.85%。

从统计数字看,农村地区和儿童是狂犬病的主要患者,分别占到感染人群的65%和8%,其中超过92.5%的感染者生活在较偏远的农村,可见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的儿童是狂犬病的高发人群,应该作为防控的首要目标人群。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有狂犬病发病报告,形式严峻,不容乐观。

二、狂犬病巨大危害性

目前缺乏有效的狂犬病诊疗技术,感染狂犬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发病后的症状极为惨烈和恐惧,对周围人群的心理上产生了严重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恐慌,甚至谈犬色变,狂犬病甚至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1、病死率100%。

对已目前的医疗技术手段来说,狂犬病仍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致死性疾病,全世界未有狂犬病患者就着成功案例,一旦感染,相当于判了死刑,且出现症状后多数在一周内死亡。

1984年全国24个省市报告病例数6018例,死亡6017例。

1984-1989年全国年报告发病且死亡数在4000-6000例之间波动。

从2005年-2009年,狂犬病报告死人数始终处于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前三位,病死率达100%。

狂犬病及其导致的死亡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暴露后处置费用高。

对被犬咬伤后的人群及时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目前预防狂犬病唯一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5针约需250-350元,被动免疫制剂(抗血清)300左右元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1200元。

这些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居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加之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缺乏,更给处置带来了困难。

3、占用大量社会卫生资源。

目前我国有7家大型人用狂犬疫苗生产厂,每年生产近千万人份狂犬病疫苗,与近年来每年狂犬病疫苗使用量约为1200-1500万人份的数据相比,供应相对吃紧,这还不包含许多被暴露后未处置的人群数量,造成疫苗接种价格逐年抬高,年直接费用约为35亿至50亿元。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人口规模和人口比例估算,所有的狂犬病暴露均得到预防处置,狂犬疫苗的需求缺口巨大,年需费用245亿元。

此外,每年需大量生产动物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开展宣传教育和暴露后处置等狂犬病防治工作,占用了极大的卫生资源。

四、不利于社和会稳定。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由于损害的中枢神经部位不同,将其分为狂躁型(损伤脑干、颈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和麻痹性(损伤脊髓和延髓)两种类型。

在狂躁型发病前驱期中,由于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多数病人在已愈合的伤口及伤口附近或神经通路上出现烧灼感、麻木感、或持续性针样刺痛、瘙痒、或是小虫爬行的感觉,在兴奋期,患者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情极其恐怖、烦躁,恐水、怕风、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即使细微的刺激,都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反应,最后因心脏和呼吸衰竭而死。

由于发病以后患者的景象惨不忍睹,给患者家属和旁观者带来了极度的震撼和恐惧。

加之,狂犬病无药可救,一些曾经被猫、犬致伤的人群处于长期的忧郁之中,甚至有些患者家属可能将这种情绪向社会发泄,出现不稳定现象。

三、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

在自然界中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动物,猪、牛、羊、马等家畜也可感染狂犬病毒。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自然贮存宿主。

犬是目前中国人间狂犬病流行最为主要的传播来源。

在人间狂犬病的所有病例中,85-95%病例由犬引起,猫引起占4%左右,野生动物引起不到3%。

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在我国夏秋季节报告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其季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夏秋季人畜外出活动增多,着衣单薄,部分身体裸露,与发病动物接触机会较多有关。

由于农村群众具有普遍养犬的习惯,加之对狂犬病防范意识薄弱,防治措施落后,因此上,狂犬病主要流行在农村地区,发病以农民为主,农民发病数占到总病例的50-70%。

其中男性发病是女性的1-1.25倍,青少年及儿童发病多于成年,这可能与男性接触带毒动物的机会高于女性,以及青少年儿童天性好动,喜爱犬猫,又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原因有关。

四、狂犬病的致病机理和致病过程

狂犬病病毒属于RNA型的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主要通过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

当健康动物皮肤黏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唾液感染也属可能。

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8周,最短8天,也有数月或1年以上,人约为2-3周。

患狂犬病的犬在出现症状前的1-2周就可以从唾液中排毒。

病毒经伤口进入机体后,先在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从横纹肌细胞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在动物实验中,病毒在周围神经的轴索浆以每小时3mm的速度向中枢神经做向心性扩散,至脊髓前在脊根神经再大量繁殖,之后再侵入脊髓并很快波及中枢神经,最后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分布于各个器官、组织,其中以唾液腺、舌味蕾、嗅神经、眼角膜等处含量较多。

五、我国狂犬病流行原因分析。

1、政策重视程度不高,工作重点不突出。

目前各级政府对动物狂犬病的防治工作不能给予高度重视,未将动物狂犬病防治作为控制人间狂犬病的关键点和必要前提,缺乏全国统一的养犬管理办法,即使在一些出台了养犬管理办法的省份,除了城市管理相对比较好之外,在县级县以下的落实上形同虚设。

从中央到地方未安排专项的狂犬病防治工作经费,在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中尽管将狂犬病列在工作计划当中,由于未列入统发疫苗之列,狂犬病防控及监测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各地往往在发生狂犬病疫情之后,粗鲁动用“打狗”“灭犬”这样的事后补救行为,然后继续放松狂犬病防控,造成疫情再次发生,继续上演“杀狗”悲剧,循环往复,这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严重干扰了应该以动物狂犬病免疫和监管为主的正确防控策略,致使狂犬病疫情失去控制。

2、全国养犬数目庞大,管理程度参差不齐。

有人认为我国犬的数量在8000万-2亿条之间。

也有人认为应在8000万-1.3亿之间。

政府部门统计的犬数在7000万条以上。

在犬的管理上,除了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对犬实行了较为严格免疫和登记制度外,70%以上的犬饲养在农村,采取放养状态,不必进行登记和免疫,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

3、动物狂犬病免疫率严重偏低。

目前,我国未对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强制免疫政策,犬的预防免疫接种率很低。

据调查,在实行了严格管理的一二线城市,犬的免疫率也只有46.3左右。

在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宣传与认识的限制,农村犬整体免疫率平均不到10%。

据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在2005年对一些发病严重农村地区犬的血清抗体调查,犬的有效免疫覆盖率只有1.8%,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犬的狂犬病免疫工作,这与国际公认的75%的免疫覆盖率相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

4、部分或贫困人口在暴露后未能进行处置。

人被狂犬病宿主致伤后,及时、规范、彻底的进行伤口处置,并接种狂犬疫苗和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发生的人间狂犬病病例多是在暴露后未进行处置或者处置不规范。

致伤人群接受处置率的高低与致伤者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有很大关系。

据一项调查表明,在农村地区知道狂犬病为100%致死性疾病的人不到50%,在一些偏远山区地区甚至有人不知道犬可以传播狂犬病,仅有30%群众知道暴露后应及时自行处理伤口。

5、医疗卫生人员暴露后的处置能力和责任心影响了处置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据2009年9月卫生部、公安部、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介绍,在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苏等狂犬病高发地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报告的病例中34%患者在被动物致伤后进行医疗处置时没有进行伤口清洗,72%患者没有接种疫苗,仅有1%的患者结果过抗血清治疗,在接种疫苗的患者中及时接种和全程接种的比例也很低。

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1群众缺乏狂犬病预防知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2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费用高,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注射约需1400-1500元;3贫困偏远山区,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少,群众得到彻底有效处置的几率低;4基层人员特别是村医或私人诊所等不能或无法规范处置,但也非法从事处置工作。

六、以犬为主,综合防控

在我国,85-95%的人间狂犬病是由于狂犬病病犬或带毒犬经咬、挠伤,患者由于未能得到科学、有效、彻底、规范的医疗处置而感染发生。

只有采取合理适当防控政策,积极开展动物狂犬病免疫,做好暴露后人群的规范处置,狂犬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所以在狂犬病防控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犬为主,采取管、检、免、灭等综合防控措施。

1、将狂犬病纳入法制化管理。

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体制,从国家层面出台狂犬病防治工作规划,将动物狂犬病列入强制免疫计划并开展检测和监测工作,出台切实可行的城市和农村养犬管理办法,加强各项工作落实的督查和考核。

2、开展狂犬病知识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对狂犬病意识。

狂犬病防控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除了各级防控机构的扎实有效工作外,还与防疫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公众对狂犬病的意识和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开展防疫工作着和医务工作者狂犬病专业知识培训,对普通老百姓开展持久全面的狂犬病科普宣传教育。

3突出做好农村地区动物狂犬病免疫预防工作。

狂犬病防控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农村地区动物狂犬病防控。

目前,国内批准生产的两种动物用狂犬疫苗均为弱毒活疫苗,一种是由ERA株狂犬病毒和犬瘟热、细小病毒、犬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组成的五联苗,这种苗最多可加入1ml狂犬病病毒悬液。

另一种活疫苗是2005年批准生产的FluryLEP株。

我国目前动物用狂犬病灭活苗有四个品种,均为进口,分别为Intervet(荷兰)、FortDodge(美国)Merial(法国)Rabvac(法国)的产品,这些灭活疫苗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犬免疫1个剂量,即会产生持续1年以上的免疫力。

国产的狂犬病灭活疫苗尚未批准。

做好犬等家养动物的管理,大规模免疫接种项目是狂犬病控制的主要手段。

一般来说,70%的犬只接种率就足以控制犬间狂犬病。

3、开展狂犬病检测。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制定完善的检测计划,定期对犬群开展免疫率和病原学检测,对免疫工作给以科学准确的评价,纠正工作偏差,指导工作有效开展。

对检测抗体不达标和未进行免疫的动物,要立即开展加免和补免。

对检测到的阳性带毒“假定健康犬”,立即进行捕杀,消灭隐患。

4、人间狂犬病防控。

人间狂犬病防控可分为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两种。

暴露前免疫主要针对狂犬病成地方性流行地区和兽医等高危人群,在0、7、21天各注射一剂疫苗,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避免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减少免疫针次数。

暴露后的预防性治疗,是指在被犬致伤以后进行的处置行为,在0、3、7、14、28天各注射一剂的疫苗全程免疫,一般体内抗体水平维持在1年以上。

在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再次免疫,免疫后半年到一年内再次暴露者,在0、3天各注射一剂,免疫后1-3年内再次暴露者,在0、3、7天各接种一剂,超过三年应当全程接种。

1999年,国内陆续研制和生产纯化的地鼠肾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和无氢氧化铝佐剂疫苗。

2000年利用Vero细胞培养的CNT-1病毒制备的狂犬病灭活疫苗获得NAR生产许可,并投放市场,该毒株来自狂犬病人。

2006年,利用购自国外的生物反应器技术,利用Vero细胞培养的PV病毒株制备的狂犬病灭活疫苗获得NAR批准投放市场。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I级无需进行处置。

暴露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的II级和III级除了对伤口进行处理,注射疫苗外,还要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伤口处理:

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

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

伤口较深清洗时,用注射或者高压脉冲器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消毒处理:

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

如果伤口碎烂组织较多,予以清除。

综上所述,尽管狂犬病是一种100%致死性传染疾病,目前在我国呈逐步蔓延扩大的趋势,社会危害巨大,但由于其流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和致病过程的特殊性,通过分析各种深层次的发生原因,从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着手,提高各级政府管理和防控水平,加强人员培训和科普宣传,切实做好动物间的狂犬病免疫预防和暴露前人群的免疫与暴露后人群的处置,狂犬病发生和流行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