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485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doc

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模式

蒋和平1作者简介:

蒋和平,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及时地总结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成就与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以及其定义,归纳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与运行模式。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建设成就 运行模式

TheAchievementsandModesofConstructionof

China’sModernAgriculture

Jiangheping

(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Development,China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Beijing100081)

Abstract:

AtthetransitoryperiodfromthetraditionalagricultruetomodernagricultureinChina,itissignificant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a’smodernagriculturebysummarizingtheachievementsandmodesofconstructionofournationalmodernagricultureintime.Thearticleanalyzesthemeanings,thecharacters,andthedefinitionofmodernagriculture,andconcludestheachievementsandthemodesofconstructionofChina’smodernagriculture.

Keywords:

modernagriculture;achievements;modes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2亿多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目前,中国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和模式,把握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特征比较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一般把农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是指以采集和游牧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来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

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特征: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的。

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

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

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

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

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生长点和蕴含极大潜力,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拓展,工农业将融入一体,其界限渐趋模糊。

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

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

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

如在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5%。

法美农民人均产粮和产肉分别为我国的50倍和100倍。

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的荷兰,农产品出口总值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而大大超过美国。

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的以色列,1991年出口创汇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6%。

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现代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

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定义

一是创新的理念。

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尤其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除农业科技创新之外,现代农业的创新还包括农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的创新。

二是市场化的理念。

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外部系统。

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膜、饲料、生物激素等来自工业系统,而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市场出售到其它部门。

不仅大部分农产品成为上市的商品,而且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也成为商品,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

三是集约化经营的理念。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

四是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

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效益最大。

五是标准化的理念。

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已成为商品生产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农业标准化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只能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作一个简单概括:

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和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二、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用于农业建设中,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强劲。

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很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多,现代农业生产的因素显然不足,显然,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期。

(一)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

1.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转基因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新型肥料及施肥技术、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高效节水技术构成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在转基因技术上,我国商品化生产和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涉及50多个植物种类和120多个功能基因。

在新型肥料及施肥技术上,平衡施肥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得到普及,化学控释肥料技术开始用于生产。

在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上,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Bt可湿性粉剂,对抗性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与美国最新产品Xentari相当,优于法国产品Bactospeine。

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上,干旱、低温冷害、霜冻、涝渍灾害、农业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防御和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人工降雨和消雹,沙尘暴发生危害规律和沙漠化综合治理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在农业信息技术上,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利用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3S技术(GPS、GIS、RS)、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截至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20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1163亿元,农民群众投资1302亿元,投劳380多亿个工日,完成土石方529亿方。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6亿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788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50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在农机装备数量上,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397.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了5.82倍;拖拉机(大中小拥有量1666.5万台,增长8.63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26.20万部,增长89.77%。

3、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种植业上,超级稻研究与推广成交显著,育成了28个超级稻新品种,有10个品种百亩连片亩产超800公斤。

目前超级稻累计推广2亿亩,增产稻谷250亿公斤。

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更新,使单产增长20%以上;玉米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其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6次,每次更换增产10%以上。

目前,育成46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增收节支约220多万元。

在养殖业上,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攻克,使淡水养殖产量占我国淡水养殖量的50%以上;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主要依靠天然苗小规模养殖的状况;我国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在畜牧业、水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均达到50%左右。

4、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大大增强了我国农业生产能力。

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42776.0万吨,比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长40.36%;油料3077.1万吨,比1978年的521.8万吨增长5.90倍;棉花产量571.4万吨,比1978年的216.7万吨增长2.64倍;糖料9451.9万吨,比1978年的2381.8万吨增长3.97倍;水果总产量16120.1万吨,比1978年的657.0万吨增长24.54倍;肉类总产量7743.1万吨,比1978年的5723.8万吨增长35.28%;奶类产量达到2864.8万吨,比1978年的745.4万吨增长3.84倍;禽蛋产量2879.5万吨,比1978年的2021.3万吨增长42.46%;水产品总量为5107.6万吨,比1978年的465.4万吨增长10.97倍。

5、农业产业经营蓬勃发展

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已达11.4万个,各类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为8099亿元,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销售收入分别为14261亿元和2108亿元,专业市场完成交易额8661亿元。

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占46%;畜牧业为3.3万个,占29%;水产业8397个,占7%;带动的农户达8454万户,平均每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1200元,带动的种植面积达7亿亩,带动的牲畜饲养量达6.7亿头,带动的禽类饲养量达70亿只,带动的养殖水面达5000万亩。

尤其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高,其产业化经营组织数比2002年增加44.8%,在各类组织中所占的比重增加4.8个百分点。

6、生态农业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45亿元,农业部等七部委局联合在全国开展了10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项目。

从全国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验收结果来看,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5%、7.7%和7.8%,大中型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8%、85.3%和66.6%,氮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2%和7.0%。

到2004年底,全国户用沼气已达到1540万户,年生产沼气59亿立方米,相当于420万吨标准煤,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约2000处,年处理畜禽粪便4500万吨;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约14万处,年处理污水5亿多万吨。

据统计,2005年全国已有300多个县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和实践,覆盖面积达1.5亿亩。

7、农民培训造就一大批新农民

从1999年至今,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0多个县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有1100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1999-2005年,全国1256个县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村青年骨干350万人。

“阳光工程”实施两年来已培训农村劳动力785万人,转移就业680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85%以上,带动地方开展转移培训1000多万人。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

在中国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由于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各地有着不同的探索。

下面简要归纳各地在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4种运行模式。

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所谓外向型创汇农业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

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过程中,辽宁省大连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邻靠韩国和日本的口岸优势,立足当地资源,确定了进一步做大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这五大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名优海珍品养殖放养规模,积极推动生态养殖模式,扩大对日本、韩国水产品、蔬菜、肉鸡等传统农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俄罗斯及欧洲市场。

从2001年以来,大连市政府已确定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5年全市安排2750万元给予38家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

组织金融部门与龙头企业对接,落实贷款2.6亿元。

“华农”、“础明”、“韩伟”等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成”、“华都”等几大肉鸡加工企业年产量达1亿只,“海升”果汁已被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公司采用。

全市29个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已带动22万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到2003年12月底为止,大连市农业增加值完成66.8亿元,比2002年增长8%;农业出口交货值将达到100亿元,其中水产品、水果、蔬菜和家禽产品,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2002年增长6%。

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

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研,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型民营企业,以全新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手段,开创了一条以无公害、有机果蔬产品为主营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成功之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运作体系,即:

一是建立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企业标准――中国第一家制定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超大绿色有机蔬菜》企业标准;二是该集团生产的农产品经过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食品器发展中心两大权威机构的认证;三是建立三大保障支持系统;包括有机生产资料开发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持系统;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系统;四是建立了四大分销网络体系,包括社区连锁专卖网络、单位配送网络、电子商务批发网络、出口网络。

五是采用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使用超大精心选育的果蔬良种;统一使用超大生物有机系列肥料;统一推广使用广谱、高效的生物农药、植物农药;由技术专家进行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进入市场前由质检中心进行统一检测。

超大集团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山东、辽宁等14个省市区。

建立农业生产基地20多个,其中自有基地0.73万公顷,合作基地1.33万公顷;建有生物有机肥厂、生物农药厂、植物生长剂厂、食品加工厂等20多家,生产的绿色农产品畅销海内外。

仅超大集团自营基地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多人,带动农户达2万多。

据统计,2003年超大集团固定资产达近40亿元,销售总额11.7亿元,出口创汇5700多万美元,实现利税7.7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在1500元左右。

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所谓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河南许昌市高效农业园区建于1995年,2001年9月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

在探索高效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许昌对高效农业园区的运作机制进行创新,归纳总结出“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运制、联结农户合同制”。

在许昌农业科技园内,活跃着400多家农业公司,这些公司通过签订单、订合同、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及时将转化的科技成果、先进适用的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扩散通道。

许昌农业科技园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种植业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花卉、蔬菜、中药材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11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4000多个规模养殖专业场、专业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了37.4%;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业人员达到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3%,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以上。

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花卉苗木发展势头迅猛,鄢陵一个县面积就达24万亩,仅此一项年新增加农民收入6亿多元。

襄城县建成蔬菜、烟业科技园区1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禹州市中药材面积15万亩,2005年实现经济收入2.25亿元。

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

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水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北京平谷县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是一个半山区县,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从1994年开始,平谷建立桃优良品种基地,依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林果所的专家长期在平谷大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为平谷县引进蟠桃、油桃和白桃系列新品种20余个,推广优良品种2万亩,普及实施新技术7项。

现在已形成蟠桃供应连续化,每年的6月到10月都有产品上市。

开发“设施蟠桃”,在温室里种植反季节大桃已取得成功,“新鲜大桃的周年供应”已成为现实。

平谷的大桃产业形成有效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有7000户农民通过大桃生产脱贫致富,有150户农民大桃收入超过5万元,少数农户甚至达到十几万元,全县有1000户农民从事大桃等果品运销,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上。

据平谷县农委的统计,到2005年平谷大桃的总收入达到了2.71亿元。

平谷大桃不仅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而且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大桃销鲜和加工制品每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

大桃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15万亩桃林遍布山区、半山区,使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5.6%。

同时,大桃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平谷县先后建起了泰华、平乐、华邦等几家果品深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12000万元;“百里果品绿色走廊”、“桃花节”、“采摘节”等特色旅游每年吸引100万游客;围绕大桃生产、销售、深加工,平谷县餐饮、住宿、包装、运输、中介组织、电信等服务行业得到发展,解决了1000多人劳动就业,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良恕,《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2]黄祖辉,《农业现代化:

理论与进程途径》,农业出版社,2004年4月

[3]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4]农业部科教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50年》,农业出版社,2001年6月

[5]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6]周大新,《大连农业现代化战略构想与实践》,大连出版社,2004年7月

[7]2005年、2006年农民日报

[8]《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9月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