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956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度项目.doc

附件6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一、概述

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上牵亿万农户,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下联亿万国民,是与公众的膳食营养和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国民健康产业”。

目前,全球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云计算)的开发,新业态(如网络电商)的出现,新模式(如全产业链控制)的形成和新产业(如现代调理)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方便、美味、可口、实惠、营养、安全、健康、个性化、多样性”的产品新需求,以及“智能、节能、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产业新要求已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食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是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具体贯彻和落实,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食品品质营养与质量安全及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和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二、专项实施年限

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实施年限:

5年。

三、专项目标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整体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在新型加工与绿色制造,粮食收储运技术装备,现代食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研发,全产业链品质质量过程控制开发,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与成品化以及工程化食品加工技术装备创制等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知识支撑,新工艺创建,新技术突破,新装备保障,新产品创制和新格局形成。

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制约食品制造与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60—70项,创制关键装备15—20种,新工艺和新产品50—60个,建设集成示范线20—25条,技术应用和示范企业食品加工吨产品能耗降低15%,水耗降低20%,排放减少15%;在粮食储运技术方面,以减损、保质、增效、生态为原则,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粮情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粮食收储模式、技术体系,创新一批粮食收购、储藏、装卸、运输作业的新技术新装备。

东北示范区粮食收储环节损失率由15%降到5%左右,玉米霉变率由5%减少到2%以下;南方示范区稻谷绿色保鲜储存比例提高到30%,干燥能耗降低25%以上;国家储备粮库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30%以上。

整体上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基地3—5个,培养创新人才200—300名,形成创新团队10—15个,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项目设置

(一)总体安排计划

针对未来五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对实施方案的25项重点任务进行项目分解。

本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指南设置“食品加工制造应用基础研究”、“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食品加工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大板块共16个项目。

(二)项目设置原则

1.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相关产业发展在2016年亟需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

重点在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紧迫的重点核心与关键科技发展需求问题,以及国际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新态势下必争的科技发展新热点问题。

2.遵循实施方案制定的年度任务分解。

3.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作安排的要求,充分考虑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典型应用示范等各部分比例,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为主,基础研究类项目占一定的比例,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比例不超过30%。

4.考虑行业部门提出的各领域(行业)急需科技支撑的现实需求,重点是与食品加工和粮食保障行业部门提出的各领域(行业)急需科技支撑的迫切现实需求。

5.考虑延续“十二五”期间的研究内容并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亟需进一步支持实现整体支撑的科技问题,重点是“健康中国”和“新常态”下食品加工新兴产业发展的紧迫的科技新需求和新问题。

2016年启动项目设置方案

板块布局

项目分解

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

1.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

2.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

食品加工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3.食品工程化与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开发研究

4.中华传统工业化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5.传统酿造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6.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7.方便即食食品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及新产品创制

8.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9.果蔬采后质量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10.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11.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

12.主要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

13.薯类主食化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

14.大宗油料适度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与示范

15.中式传统肉制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示范

16.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

任务一.食品加工制造应用基础研究

围绕食品理化特性、营养特性及加工特性,以世界前沿科学难题为着眼点,主要开展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食品风味特征与品质评价及加工适用性研究、食品营养物质基础与营养代谢组学研究,力争取得原创性研究进展,为巩固已有优势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基础。

说明:

该任务板块为食品加工制造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共设置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

项目1.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

研究食品贮藏和物流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物质基础及生物学机制,重点阐明生鲜食用农产品现代贮藏和物流技术对食品品质保持与调控规律及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

系统分析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因子对产品衰老和主要生理生化代谢及生理失调的影响规律,以及品质劣变和腐败损耗的生物学机制,确定不同产品贮藏和物流环境适宜参数;研究果蔬弹性、拉伸和碎裂等质构特性对不同运输方式的适应性及生理代谢规律;研究热管技术蓄冷的传热机理、传热特点及传热动力学;从产品物流微环境温度、时间和忍耐性(“3T”指数)等方面,分析预测货架期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食品中水分活度测量技术,揭示微生物与水活度及防腐剂之间的相关参数关系,研制复杂基体水分标准物质;研究玉米、稻谷等储藏粮堆生态多场耦合系统模型、粮堆结露发热霉变和黄变机理,以及粮食品种与贮藏和物流、加工用途的特性关系。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明晰20种生鲜农产品受环境因子影响的产品物流品质劣变的生物学机制;阐明20个生鲜农产品品质变化与自身生物学特性关系机理;建立储藏稻谷和玉米粮堆静态和动态多场耦合模型系统1—3套;建立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食品中水分活度与等温、等湿线的标准测量方法各1套,研制5—6种不同基体水分标准物质;【预期性指标】阐明稻谷品种与储藏、加工用途关系规律;申请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60篇。

支持年限:

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或科研院所

项目2.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食品基质组分复杂性、食品加工技术方式多样性和食品品质需求丰富性等特征,重点研究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和调味品等食品原料及制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大小分子组分的结构特性,特别是相互作用与品质特性和功能的关系,以及品质调控机理。

研究内容:

系统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技术和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不同处理方式对食品组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与品质、功能特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组分变化规律和食品品质特性改变及色香味质等品质变化机制,揭示食品加工过程中保质减损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构成食品原料及制品品质质量特征的组分指纹图谱,确定特征目标指示物,建立食品原料及制品品质质量的评价和预测模型。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构建30—40种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和调味品等食品基质体系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组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变化与食品品质特性及功能的关系;阐明10—20种不同食品加工新工艺技术与处理方法对食品组分结构和品质功能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5—10种调控食品组分结构与品质功能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60篇,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3—5项。

支持年限:

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或科研院所

任务二.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

围绕食品方便美味、营养安全、资源节约、增效增值的产业需求,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与技术瓶颈,推进相关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核心技术突破与关键装备研制,力争取得原创性重大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说明:

该任务板块为食品加工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共设置了10个项目,每个项目所设置的课题数应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的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

项目3.食品工程化与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开发研究

研究目标:

系统研究和开发食品非热加工、新型杀菌、过程控制、仿真优化和连续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食品工程化加工新技术及连续化、智能化新装备。

研究内容:

系统研究食品非热加工、新型杀菌、低温压榨、节能型挤压膨化、高效传质传热、新型干/湿法超微粉碎、食品装备稳定与可靠性、食品加工装备与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仿真优化、智能化控制和现代先进制造新技术与新装备及智能化模块化挤压新装备开发。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食品加工通用装备知识库,开发模型驱动的智能化食品加工装备设计优化平台和工艺数据驱动的食品加工装备虚拟装配系统及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新型加工技术15项;研制大型温压结合超高压(压力700MPa和高压仓550L以上,升温速度小于4小时)杀菌等新型食品加工装备和智能化高效加工设备15台(套);制定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新型装备的生产效率提高20%,能耗降低15%以上,申报专利30项,发表论文40—50篇,建立我国食品加工工程化新装备研发体系,形成智能化的食品加工工程化技术支撑能力。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4.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

针对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食材,系统开展中华传统特色食品工艺挖掘、工艺适应性改造和工业化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等研究;突破水烹、汽烹、油烹、火烹等传统食品连续化、标准化加工和品质保真技术瓶颈。

研究内容:

以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特色食材为重点,系统开发传统主食、中式菜肴等中华传统食品的标准化、连续化、智能化和工业化加工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连续化蒸制、一体化煮制、红外/微波烤制、智能化炒制、现代化腌制等共性关键装备的功能设计,优化核心装备的关键部件结构及相关参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连续化加工装备;创制典型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华传统风味特色食品,建立健全传统食品加工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工程化、成套化核心装备与成套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中华传统工业化食品研发技术体系,研发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标准化加工技术20项,创制中式传统食品核心加工装备5台(套)以上;研制开发新产品30种,工业化传统食品机械化、自动化、成套化装备应用率提高30—40%。

【预期性指标】申报专利15—20项,发表论文50篇。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5.传统酿造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

围绕我国传统优势酿造食品制造的关键环节,收集整理和系统开发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特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并采用组学(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与代谢组等)技术,开展酿造食品特有微生物菌种、主要功能性成分和品质风味特征性分析,解析特有微生物代谢、重要基因表达、关键酶反应与主要代谢产物生成的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

以白酒、黄酒、葡萄酒、酱油及谷物醋、豆瓣、腐乳、泡菜等我国传统特色酿造食品为研究对象,重点突破传统酿造食品在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增殖与代谢的定向调控、原料利用率提高和风味改善、抗逆菌株选育及新型发酵生产菌开发和新型工业化酿造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工业化酿造食品生产新技术及系列安全高品质酿造食品制造新工艺;研制开发数字化、连续化和智能化特色优质酿造新工艺和酿造食品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全面提升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的安全质量水平。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收集整理和建立不少于1000株菌株的菌种库,系统研究分析5—10株我国常用的传统酿造食品特有微生物菌种的安全性、发酵产物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及品质风味特征性;筛选传统优势酿造抗逆高效菌种20—30株;建立5—10种传统酿造食品定向调控生产技术;改良10—20种传统酿造食品;集成开发5—10套传统酿造食品的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预期性指标】在3—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申报专利30项,发表论文30篇。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6.营养功能性食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创制

研究目标:

针对公众对食品营养健康不断提升的巨大需求,基于营养代谢基因组学和肠道微生物菌群与人类健康关系等现代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系统开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研究内容:

重点突破食品营养、功能、生物活性稳态保持及递送控制技术,以及个性化营养设计与营养功能型食品制造及感官评价等共性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功能因子、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重点开发针对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和儿童、老年、运动等特殊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系统开发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新型营养健康食品;系统开展营养健康食品成分准确分析技术研究及功效评价。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构建营养功能型健康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开发食品功能因子20种,方便营养功能型食品制造关键技术20项;开发营养健康食品成分准确分析技术及功效评价15项,形成配套技术规程20个,开发个性化营养功能性健康食品20种,形成生产技术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专利15—20项,发表论文60篇。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7.方便即食食品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及新产品创制

研究目标:

以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食材为对象,针对方便即食食品制造的关键环节,系统研究和开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全面提升方便即食食品创制能力。

研究内容:

以谷物、豆类、畜禽、水产和果蔬等大宗食材为对象,重点突破方便即食食品的质构重组、低碳加工和特征营养与风味调整技术,系统研究与开发方便即食食品的新型杀菌、保质保鲜、智能包装和安全控制等新工艺和新技术;创制挤压膨化食品、旅游休闲食品以及其他方便食品加工以及餐饮厨房烹制(含家用)的专用即制酱料、调味料及香辛料等便捷化、营养化、个性化与工程化新型方便即食食品和新产品。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创制便捷化、营养化、个性化与工程化新型方便即食食品技术集群,实现低碳制造技术开发,形成即食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加工专用即制酱料、调味料及香辛料等方便即食食品制造关键技术30项,开发新型方便即食食品40个,制定产品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30项,发表论文50篇,建立示范生产线5—10条。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8.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研究目标:

针对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绿色制造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生物工程、分子修饰、生物转化、生物合成、电化学合成、高效分离与提取和功能强化与稳态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和绿色食品配料。

研究内容:

研究食用香料香精、茶叶活性成分、多糖等植物活性物质的绿色制备技术及在抗氧化、防腐、保鲜、调味、增香等方面的功效和应用技术;研究高分子多糖的物理、生物分离制备技术,创制增稠剂、乳化剂和稳定剂;研究食品香料香精、食用色素、乳化稳定剂、食品抗氧化剂、天然防腐保鲜剂的环境友好的绿色制备及稳态化技术;研究低热量、高甜度的健康功能型甜味剂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形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绿色制备及品质控制核心技术30项;采用食品香料香精、食用色素、天然高分子多糖及低聚糖、茶叶活性物质等天然原料创制抗氧化剂、调味剂(甜味剂、鲜味剂)、增稠剂、防腐剂、保鲜剂、乳化稳定剂和功能性食品配料等产品15个;【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40篇,建立示范生产线5—10条,提出并形成相关标准草案10项。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9.果蔬采后质量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

针对果蔬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过程中品质劣变及腐烂变质损耗等核心问题,系统开展品质控制技术装备开发研究,全面提升果蔬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保鲜保质能力。

研究内容:

系统开展大宗和特色果蔬食品采后品质质量变化和腐烂变质损耗规律研究,重点突破冷链物流配送过程和商品货架期等各环节的品质质量保持(保鲜)与全链条系统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精确识别劣变因子的监控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创制智能化现场快速检验仪;开发绿色、节能和高效的果蔬预冷、保鲜和品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开发节能高效预冷、新型绿色气调、低压静电场保鲜等新设施和新装备。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果蔬采后质量和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制果蔬品质快速检测技术20项、新设施和新装置10个,创制适合于不同果蔬产品的精准保鲜技术15项,研制新型绿色防病保鲜剂10种,毒素物质脱除剂15种,研制适合于易腐果蔬产品的贮运节能新装备10套,【预期性指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件,发表论文50篇,制订相关技术标准15件。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10.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

研究目标:

攻克粮食储藏品质保持、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关键技术难题,全面提升粮食绿色环保节能储藏技术水平。

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稻谷等储藏保质、粮堆防结露、发热霉变和黄变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基于太阳能等新能源的稻谷低温保鲜储藏工艺组合应用技术与装备研究,确定优质稻储藏特性与保质储备周期关系;研究储粮虫霉的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治以及其它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综合治理新技术和设备,开发书虱、扁谷盗等微小储粮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开展东北高水分稻谷的变温智能一体化保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大跨度平房仓稻谷横向智能通风和长期储藏水分损耗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研发新工艺和技术5—10项;研制新设备10—15台套;编制相关技术标准5—10项,实现稻谷保鲜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仓储能耗降低20%以上,储粮化学药剂使用减少50%以上,烘干能耗降低20%以上;【预期性指标】阐明稻谷储粮生态演替规律,确定优质稻保质储备合理周期,形成稻谷编制、粮堆发热霉变防控新技术,构建储备粮库稻谷收储保质降耗技术体系;申请专利10—2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11.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

研究目标:

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化学危害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

研究内容:

系统研究我国高频跨境食品潜在和新发化学、生物危害物及有害代谢物、品质与质量多元识别与集成控制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食品潜在和新发有害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数据库;开展跨境食品标志性特征DNA、多肽、稳定同位素、矿质元素或化合物身份鉴别技术并建立相应数据库;突破快速通关关键技术研究并构建智慧口岸信息平台;建设跨境食品危害因子数据清洗加工、整合存储与分析挖掘信息预警平台;建设边贸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人工改造微生物监控与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建立跨境产品溯源、身份鉴别及新发和潜在有害物发掘识别技术5—10项,质量控制技术5—10项,建立跨境食品身份标识特征DNA、多肽及化合物数据库、潜在和新发有害物残留数据库、边贸食品食源性微生物耐药性及致病性数据库3—5个;构建智慧口岸信息数据平台和评价预警模型3—5个,形成技术规范10—15项;建立出口食品质量控制示范基地3—5个;【预期性指标】建成跨境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预警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相关技术标准5—10项目,申请专利10—20项,发表论文30篇。

支持年限:

2016年—2019年

拟支持项目数:

1—2项

牵头申报单位:

高校、科研院所;或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1。

项目12.主要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研究目标:

开发和建立从农产品基地、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电子追踪溯源系统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数据和信息平台、移动互联与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形成食品品质质量与营养各类数据系统、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为建设食品高质量原料供给基地、创新示范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等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研究和开发物理加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等加工、储运过程中品质质量危害因子检测技术及品质劣变控制技术;开展从原料到成品的基于特征性组分及蛋白组学的多维食品评价鉴伪新技术研究,开展食品成分种类鉴别、真伪鉴别、表征溯源、地理标志保护等食品真实表征属性识别新技术研究;研制真伪鉴别用标准物质;研究开发新型食品基质前处理材料、食品品质质量劣变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