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013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Word格式.docx

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

大同行"

看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

文献综述的写作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选题:

围绕论题选题(如“×

×

研究文献综述”);

搜集:

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主要方法有:

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最常用的方法)

阅读、归纳:

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重要的单篇研究文献。

阅读文献时,最好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

这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前言·

主体·

总结·

参考文献(四部分)

前言:

(200-300字)

说明写作目的;

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扼要说明有关论题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的焦点。

使读者对所要论述问题的大致轮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主体:

(2500字)

写法不拘一格。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无论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做到:

①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比较分析;

②阐明有关论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③评述所论问题。

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

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

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

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

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

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

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③趋向预测:

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

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

现状加以阐述的。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纵式写法"

纵"

是"

历史发展纵观"

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

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

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

大事记"

或"

编年体"

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

创"

字。

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

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

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横式写法"

横"

国际国内横览"

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

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

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

因为是"

新"

,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

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

通过"

、"

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

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

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

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总结:

对主体部分进行扼要总结,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

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后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虽放在文后,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不少于20篇)

资料二范文三篇

《世说新语》及诗性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

宋明宽,长江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

李丽君,长江大学文学院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志人小说的名著,既凭借内容详实、材料的真实可信,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必读著作,又依托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典范之作。

鲁迅先生赞之曰: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她问世一千多年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近年来,《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更是异彩纷呈。

本综述立足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文体、艺术、美学和诗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有利于阐述《世说新语》与诗性的联系,本综述首先对学术界的诗性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勾勒,为《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背景。

一、诗性研究综述

仔细梳理我国近年来诗性研究成果,不难难发现,目前学术界的诗性研

究倾向于文化、美学和语言三个角度。

1、诗性的文化角度研究

1999年,莫砺锋在《中国韵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的中华精英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所谓“孔颜乐处”、“天地大美”、“逍遥物外”正是诗化哲学与诗化生活追求的表征。

莫砺锋教授指出,诗性精神是“那种执着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

”[1]2006年李建中在论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也明确指出,诗性是我国“民族秉性”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诗性思维是远古时代东西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国哲学创始之际,保留了诗性思维的特点,采用诗性思维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运思模式,特别是在阐述其世界观尤其是认识论和道德学说时,这种诗性思维的特征又表现的特别明显。

而儒家权威的强化又使诗性和功利性的结合成为固定的‘民族秉性’”[2]。

陈炎2000年发表在《理论学刊》第6期的《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将“诗性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

2,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地位;

3,“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又艺术特征;

4,“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

5,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

2、诗性的美学角度研究

诗性的美学角度研究是诗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002年,黎风在《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上发表《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文章认为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它以先验自在的状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

他说:

“文学的‘诗性’就是要求文学超脱于现实功利的目的和存在表象,进入更加高尚纯粹的理想境界,成为慰藉感情,心灵的超然力量和进入历史本真的审美通道。

”[4]无独有偶,王振复的《诗性与思性:

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也有类似的论述:

“从人的生命直观出发,自然宇宙、社会人生及其艺术审美,都是生气灌注、气韵生动的,其共同、共通的人文意蕴与品格无疑是诗性的。

这诗性之直接的呈现,是审美感觉、意绪、移情、感悟及愉悦,等等。

”[5]2007年,王彦锐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9期发表《诗性观照下的审美意蕴》,文章指出:

“诗性是一种重要的关注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审美的情感方式。

诗性的这种精神现象,包容着一种价值观念,融入了一种情感态度,是一种“诗化”了的意识形态。

文学诗性则体现为一种超功利性、自然性非社会化的文学旨趣,是对人生、社会、历史采取一种诗意的审美观照。

”[6]

3、诗性的语言角度研究

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上发表《语言的诗性与诗性的语言》,张先生认为日常语言一般皆有诗性,即具有暗指未说的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征和功能。

诗的语言在语言中最具“思辨性”,最大程度彰显了语言的诗意本性。

在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诗性特征上,他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例如辞藻之华丽与否,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像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

”[7]同年,程惠哲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理性与诗性的结合——评<

中西比较美学论稿>

》明确指出诗性的表达就是:

“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语言很到位地表达了许多不易言说的”[8]问题。

黎风则在《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中指出:

“文学是如何被语言‘赋予’了诗意,或者说语言是如何地‘自呈’诗性,在理论上好像还没有具体落实的共识,依然给人晦暗不明、玄乱一团的感觉。

”[9]他认为语言的“诗性”在文学中有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语言的‘诗性’在于以最简要、最朴素的文字体现本质的深刻”;

“第二,语言的‘诗性’也在于最简单、最朴素的文字的不可解释性。

”[10]

二、《世说新语》研究综述

1、《世说新语》文体研究

在日渐丰富的《世说新语》研究成果中,《世说新语》的文体越来越受人瞩目,一时成为研究《世说新语》的一个热点。

目前,《世说新语》文体之说主要有五种观点。

(1)《世说新语》是小说

近现代以来,尽管小说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多数人还承认《世说新语》是小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中把《世说新语》归于小说类,称之为志人小说。

鲁迅先生的认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1979年,刘兆云发表在《新疆大学学报》上的《小说,笔记小说与世说》分析了古今对小说认识的差异,认为《世说新语》“完全符合汉魏六朝人对‘小说’体裁的概念。

它开创了我国笔记小说的一体,并使之历久不衰。

”[11]1988年,宁稼雨在《天津师大学报》发表《<

世说新语>

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宁先生认为:

“《世说新语》从根本上与诸子、史传、志怪书划清了界限。

使志人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样式。

”[12]此外,宁先生在《中国志人小说史》中说:

“经过魏晋两代人的努力,志人小说在内容因素、体例方法上都逐渐完善起来。

·

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世说新语》就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

”[13]刘强“倾向于把《世说》当作一个整体的叙事文本来欣赏,特别是当作近代意义的小说去读,而不仅仅作为‘历史资料’的汇编文献去‘使用’”[14]。

陈金泉通过从《世说新语》纪实写真的审美特征,到它的审美聚光点,得出结论:

“《世说新语》在我国小说史上确实是开写实志人小说先河之作。

”[15]

(2)《世说新语》是史料

史学家陈寅恪、周一良都认为《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尤其是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说:

“《世说新语》记录魏晋清谈之书也。

在吾国中古思想史,则殊有重大意义。

”[16]周一良说: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史的一部重要资料,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思想史必不可少的资料。

”[17]刘军撰文明确反对将《世说新语》归为小说,他指出:

“《世说新语》完全采用纪实手法,根本排斥艺术虚构。

同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名士们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根本无意于作小说。

”[18]清末民初梁启超在《新民丛刊》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他把中国古代史学分成十类,其中《世说新语》被列入第五类“杂史”中的“琐言”[19]。

现代史学家钱穆也认为《世说新语》“应是一部史书,而且很重要。

”[20]今人张叔宁认为“《世说新语》是一部具较高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而不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

”[21]

(3)《世说新语》是小说又具有史料价值

《世说新语》既是小说又具有史料价值的观点,越来越被学术界所认同,这显然是一种折衷的观点。

周祖谟在为余嘉锡著《世说新语笺疏》写的“前言”中,首先承认了《世说新语》的小说地位,并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史料价值:

“《世说新语》一直为研究汉末魏晋间的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

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自士庶僧徒,都有所记载。

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习尚,这确实是很好的历史资料。

”[22]刘叶秋先生既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还承认其史料价值,并且还对它的小说特征及史学价值进行了比较:

“《世说新语》所写的为历史上的真人,而每采传说,时加演饰,着重从琐言情节上,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虽大致不违真实,体例应属小说,其史料价值似乎不及文学成分浓厚;

但所记叙的各方面的内容,却能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

所刻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成为多种的典型;

可以当作魏晋名士的速写画看,其史料价值,又不因其为小说而减低。

”[23]有些学者认为《世说新语》既不属于小说,也不属于史书,而是介于文、史之间,或者处于史向文转变的一种过渡状态。

1997年,张海明在《文学遗产》上发表《<

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他认为“《世说新语》处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只能说具有一些小说因子,而不得与成熟后的小说等量齐观;

从史传文学向小说文体的过度来看,《世说新语》处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它兼有两种文体的部分特征。

”[24]全星迳认为《世说新语》处于“告别历史向文学演化的蜕变之中。

”[25]

从整体上看,目前学术界承认《世说新语》既是小说,同时又具有很强史料价值的占多数,这正说明了《世说新语》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的著作。

2、《世说新语》艺术研究

《世说新语》因其篇幅短小、善记人物言行、语言丰韵生动为后世所推崇。

徐震塄先生在《世说新语校笺》前言中称赞它:

“言简味永,栩栩如生”。

[26]对于《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语言方面,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

1986年,周舸岷先生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发表《<

的语言特征及其影响》,文章将《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浓缩”,“修饰”,“机巧”,“玄虚”和“简叙”五个方面。

[27]次年,侯忠义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

思想艺术论》,文中指出:

“《世说新语》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创作,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包括的内容,对后世文学都产生里巨大的影响。

”[28]1997年,张海明在《辽宁大学学报》上撰文将《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简约”、“象喻”、“玄远”和“个性化”四个方面[29]。

2000年,杨芳在《暨南学报》上撰文,从模糊修辞艺术角度,探讨《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并概括为“文辞简约”的“凝炼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玄妙莫测”的“神秘美”,“以虚掩实”的“虚白美”[30]。

2008年,蒲日材在《名作欣赏》上发表《诗情画意话<

》,他认为《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深邃玄远的哲理味”,“真挚强烈的情感倾向”,“晶莹发亮的自然意象”,“剥离语境的叙事方式”以及“简洁清丽的语言风格”五个方面[31]。

3、《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物品藻美学。

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反映了魏晋六朝的社会现实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面貌与审美情趣,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宝坤先生在《学习与探索》上发表《思想的解放与人性的裸露——志人小说的美学风貌》,[32]文章认为《世说新语》的美学风貌主要体现为:

1,生动地记录了时人玄谈析理的风气,内容和场面,肯定了清谈是辩论玄理的主要方式;

2,描述和肯定了“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理想的人格美;

3,表现了魏晋人对人与人性美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追求;

4,深刻揭示了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泯灭和沦丧;

5,在品藻人物中运用了许多的审美概念。

1989年,张永昊发表在《文史哲》第6期的《<

的审美观》指出“‘人的自觉’的解放思潮是贯穿《世说新语》审美观的主脉,魏晋玄学则是《世说新语》审美观得以形成的摇篮。

”[33]他还认为这种审美观以人物品藻和对自然美的爱赏为核心内容,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由现象世界向精神本体转移,从世俗社会向自然界拓展的时代特点。

4、《世说新语》诗性研究

关于《世说新语》与诗性的相关研究,目前,学术界缺乏全面的观照,只是有所涉及。

2005年,高原在《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3辑上发表《小说中的“绝句”——论“诗化小说”<

的审美特征》,文中指出:

“《世说新语》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语言,它弃绝了那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工具’作法。

《世说新语》极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绝句般的语言节奏’,以适应表现魏晋时期我们民族那像古希腊奥林匹斯上众神一般的生命之色彩与生命之韵律。

”[34]“它所传达的情感属于对人生存在的‘本真’把握,是写生命的真趣,自然不以‘雾状的’柔曼轻飘作为自己的趣味选择。

那是一种因把握到‘最真实的生命存在’而来的直抵生命之自由、超越本根的的风流蕴藉与刻骨铭心的人生境界。

”[35]作者这一认识虽与《世说新语》的诗性品质相契合,但他只是从语言形式和审美意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而没有真正地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因而给《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研究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世说新语》的诗性研究有所忽略,对诗性本身的认识仅仅偏于文化、语言等方面,没有全面、系统地探究,而这却是诗性研究能有所拓展的关键所在。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诗性品质是人生态度情趣化、审美化的表现,并通过片断性的东西见出永恒的美。

笔者论文将试图通过对《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的研究,为学界的《世说新语》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使《世说新语》的魅力与价值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J]中国韵文学刊,1999

(1)

[2]李建中.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2)

[3]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J]理论学刊,2000(6)

[4]黎风.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5]王振复.诗性与思性:

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6

(1)

[6]王彦锐.诗性观照下的审美意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7]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性的语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1)

[8]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N]人民日报,2000,8,19

[9][10]黎风.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11]刘兆云.小说,笔记小说与世说[J]新疆大学学报,1979

(1)

[12]宁稼雨.<

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J]天津师大学报1988(5)

[13]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9页

[14]刘强.对历史真实的冲淡与对艺术真实的强化——论《世说新语》的叙事原则[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5]陈金泉.《世说新语》:

中国古典写实小说之滥觞[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

[16]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6

[17]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

(1)

[18]刘军.《世说》不是小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2)

[19]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

新史学[M]长沙:

岳麓书社,1998

[20]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北京:

三联书店,2004

[21]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M]南京:

南京出版社,1994

[2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

中华书局,2007,1页

[23]刘叶秋.古典小说笔记论丛[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4]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J]文学遗产,1997

(1)

[25]全星迳.《世说新语》:

历史向文学的蜕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9(3)

[26]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

中华书局,1984

[27]周舸岷.《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

(1)

[28]侯忠义.《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J]北京大学学报,1987(4)

[29]张海明.魏晋清谈与《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续)[J]辽宁大学学报,1997(6)

[30]杨芳.《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6)

[31]蒲日材.诗情画意话《世说新语》[J]名作欣赏,2008(9)

[32]张宝坤.思想的解放与人性的裸露——志人小说的美学风貌[J]学习与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