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31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doc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信息化办公室2006年5月13日14时24分16秒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地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避免和克服地区间产业同构,有助于推动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方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创造性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一、区域性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方式与路径

  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结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集群案例,试提出我国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如图一所示。

地方政府居于钻石模型的中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对生产要素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地方在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必须考虑当地的要素条件;产业的需求条件是指产品的市场需求,即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决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区域性产业集群若能引领该产业发展方向生命周期就长,反之生命周期就短;相关支撑产业条件是指该产业集群的前项联系产业和后项联系产业的发展情况,前、后项联系的广泛性是产业集群成熟度的反映;世界各地产业集群发展表明,文化传统对集群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对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2、产业集群方式

  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类:

一是自发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与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规划发展。

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有关企业与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与有关单位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自下而上”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即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的产业集群;“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制定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3、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

  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市场路径、成本路径、政府路径。

一是市场路径。

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抑制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

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集聚。

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

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

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

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二是成本路径。

聚集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的集聚,首先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次,竞争对手的集聚将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下降。

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是政府路径。

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且产业集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自发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

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路径就是地方政府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二、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与实证分析

  1、培育依据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依据主要有集群运输成本、市场发展前景、行业地位作用、带动能力、产业发展基础。

首先,集群运输成本是决定和影响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因素,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认为,工业(集群)所在地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因素和生产密度(生产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日生产量,由生产单元的自然距离和生产量决定)决定,区位(集群)的成本优势可吸引大批工业(企业)的选址入驻。

其次,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集聚规模,还取决于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市场发展前景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强。

其三,培育产业集群,不能不考虑该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与作用。

凡是有望做大做强,并有生命力的产业集群,不仅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居于行业重要地位,而且在技术研发能力、工艺设备和产业的科技水平上,也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其四,集群对国家(地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该产业集群是否应当重点扶持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国家相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其目的就是培育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

其五,地方培育产业集群要高度重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

考察中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凡是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一般都具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衍生条件。

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悠久历史,如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涪陵的榨菜产业集群;二是有行业龙头企业或一批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如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三是以丰富的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云南烟草产业集群,是集烟叶生产、复烤、研发和生产经销一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2、培育产业集群的途径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具体途径主要有:

一是找准产业定位。

地方应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考虑,选择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产业集群。

二是利用资源和企业基础培育产业集群。

地方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江西的景德镇,生产陶瓷有着千年的历史,目前已有17000多家制陶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而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陶瓷产业集群。

三是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通过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

温州桥头镇的纽扣业集群最早就是通过贩卖纽扣,逐步形成纽扣大市场,进而形成了纽扣业集群。

四是以大项目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

培育产业集群必须谋划龙头项目,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是通过园区的产业调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目前,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地方培育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既有工业园区的产业调整实现。

明确地方的主导产业,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一些非相关企业,可以较快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3、实证分析

  在广东省,产业集群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

与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相比,广东的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引进型”的。

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特别是政府政策优势吸引关联性强的外来企业直接投资而逐渐形成的。

在地方政府实行积极引进性政策的作用下,广东东莞是台资企业较早在内地投资的重要加工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资电脑相关企业纷纷来东莞设立加工厂,已逐渐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入驻的形势,并带动了当地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兴建,其制造业已成为全国著名的IT产业加工基地。

  在浙江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据统计,近年来浙江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已有306处,涉及生产企业高达13万户,每个产业集群的平均规模达8.7亿元,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

浙江产业集群的成因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民间传统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历史;二是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传统心态;三是改革开放、培育市场的制度条件;四是市场竞争条件的生存选择等。

由此可见,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由市场的驱利性导致的“原生型”,即产业集群的形成较好地结合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

浙江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小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产品的同质性引发低水平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从浙江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看,加强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强集群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外来资本、外部市场的利用,将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较多,目前正处在产业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在区域性产业集群培育中应积极发挥作用。

  三、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1、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吸引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高地、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

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2、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经济政策,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

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调整,仅仅调整其中的一两项政策往往无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地方政府应对一些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清理,制定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认识地方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总结浙江、广东等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鼓励集群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

  3、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

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

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

  4、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

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

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来源:

中国开发区信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