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46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doc

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研究

摘要实际结构中由于荷载分布不对称,脆性材料的裂纹方位不对称以及材料各向异性等因素使得裂纹不是单一的受力状态。

脆性材料中的裂纹多处于复合型受力状态,因此,确定脆性材料中的复合型裂纹起裂角和临界荷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以因而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

复合型裂纹扩展与经典的GriffithI型裂纹扩展的要区别在于裂纹不是沿原来的裂纹面扩展,而是沿新的分枝扩展。

本文以复合型裂纹为对象,将几种裂纹断裂准则进行整理和小结。

关键词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起裂角;断裂准则

1.引言

实际结构中由于荷载、结构、裂缝方位及材料各向异性等因素往往使裂缝不是单一的受力类型,因此复合型裂纹的分析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许多学者、研究工作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宏观断裂机理进行了解释,建立了相应的复合型断裂准则。

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基本上都是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的。

1.裂纹沿什么方向扩展;2.裂纹在什么条件下扩展。

即确定裂纹初始扩展的方位角,和裂纹扩展的临界荷载。

从宏观连续介质力学的观点研究复合型裂纹扩展断裂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

其中比较常用的是两种方法:

一是应力参数型,如最大周向应力准则。

二是能量型,如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能量释放率准则。

近年来,又有学者对复合弹塑性裂缝提出了积分断裂准则。

积分断裂准则在预测起裂荷载时与试验符合得较好,而在起裂角的预测上则有些偏差。

另外,还有学者将偏斜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作为判定依据,提出了最小准则。

金属材料中的裂纹扩展的真实动力来源于形状改变比能,为此,建立了形状改变比能密度因子准则和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简称最小准则和。

这些准则在复合型断裂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2.各种复合型裂纹断裂准则简介

2.1最大周向应力理论

国外学者Erdogan和SihGC首先提出了最大周向应力理论(又称为最大拉应力理论)。

文中假定:

(1)裂纹沿最大周向应力的方向开裂。

(2)裂纹扩展是由于最大周向应力达到了某一临界值而产生。

对于I—II复合型裂纹问题,裂纹尖端附近的极坐标应力分量表达式为:

(2.1)

上述裂纹尖端的极坐标应力分量公式,在极半径r远远小于裂纹半长度a时适用。

据最大拉应力理论的假定,

(1)裂纹扩展方向由下式确定:

(2.2)

(2.3)

式(2.3)可以确定开裂角方向。

(2)根据假定(3-2),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断裂判据:

(2.4)

式中为最大周向应力的临界值,可以由I型裂纹的断裂韧度来确定。

由于I型裂纹总是沿着原裂纹面的方向扩展,因此,开裂角。

将代入(2-1)式的第二式,得:

(2.5)

将(2-1)式的第二式和(2-5)式代入(2-4)式得,

(2.6)

这就是最大周向应力理论建立起来的I—II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判据。

2.1.2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

最大拉应力理论是以裂纹顶端为中心的同心圆上(r=常数)的最大周向应力作为衡量材料是否断裂的依据。

然而材料的断裂不可能只由六个独立应力分量中的一个完全决定,而是应力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Sih提出了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简称理论。

该理论认为复合型裂纹扩展的临界条件取决于裂纹尖端区域的能量状态和材料的力学性能。

该理论在预测裂纹扩展时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

①裂纹的初始扩展是沿着应变能密度最小的方向。

②裂纹的扩展是应变能密度因子达到材料相应的临界值时发生的。

对于线弹性体,应变能密度为,

(2.7)

将I、II、III型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应力场叠加,得I-II-III复合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其应力分量为,

(2.8)

将(2-8)式代入(2-9)式得用应力强度因子表达的应变能密度:

(2.9)

式中系数分别为:

(2.10)

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应变能密度不仅依赖于材料的弹性常数,而且还是极角的函数。

若令:

(2.11)

则(2-13)式可以写成:

(2.12)

其中S成为应变能密度因子,它表示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应变能密度场的幅度或强度,是具有方向性的量,r裂纹前缘极坐标半径。

根据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在预测裂纹扩展时的两个基本假设有:

(1)裂纹将沿着S最小值的方向开始扩展,

(2.13)

(2)裂纹的扩展是由于最小S达到材料相应的临界值时发生的,即:

(2.14)

公式(2-13)、(2-14)为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的基本方程。

裂纹的初始扩展角由(2-13)式确定,求得开裂角后,代入(2-14)式得裂纹扩展判据或临界荷载。

至于临界值,可以从I型裂纹的断裂韧度值确定,对于纯I型裂纹问题,由于,由(2-10)和(2-11)式可得:

(2.15)

鉴于I型裂纹总是沿着原来的裂纹面方向扩展,故在上式中令,,就得到材料相应的临界值:

(2.16)

对于纯II型裂纹:

,(3-19)式中仅含的一项不等于零,即:

(2.17)

将上式对求导,令,得:

,使。

即纯II型裂纹的开裂方向并不是沿着原来的裂纹方向,而是与原来方向成一角,此方向依赖于材料性质,与柏松比v有关。

对于I-II复合型裂纹受单轴拉伸的情况,如图所示。

此时I,II型应力强度因子分别为:

将代入,应变能密度因子为:

(2.18)

预测了裂纹扩展角后,再来预测临界荷载。

由的条件,可以得到无量纲的临界荷载与裂纹角之间的关系为,(2.19)

2.1.3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应变能准则

材料的断裂可分为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两种型式,但实际上许多脆性材料断裂前在裂纹尖端已存在着塑性区,这种塑性区的存在可以阻止脆性断裂的裂纹扩展。

该准则对裂纹扩

展作如下假定:

(1)裂纹初始扩展方向是沿裂纹尖端至弹塑性边界最小距离的方向。

(2)当弹塑性边界内的总应变能达到I型断裂时应变能的临界值时,裂纹开始失稳扩展。

将I-II-III复合型裂纹尖端应力分量代入应变能密度方程得:

(2.20)

裂纹尖端附近的弹塑性边界线可由Von-Mises屈服条件确定,

因此,,代入相应方程得下式:

(2.21)

即式为裂纹前缘弹塑性边界线方程。

根据前述裂纹扩展的假设

(1),开裂角将由下式确定,(2.22)

由(2-28)、(2-29)两式可得开裂角方程:

(2.23)

I-II-III复合裂纹断裂包络面方程:

(2.24)

其中:

(2.25)

(2-23)式和(2-25)式为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应变能准则的基本方程

2.1.4最小准则

该准则认为裂纹在起裂和扩展过程的能量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形状改变比能。

并将偏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作为判定依据,预测了裂纹启裂的角度和开裂荷载并且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偏斜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在平面问题中可用应力分量来表示:

(2.26)

将在I-II复合型裂纹问题中,裂纹尖端附近的弹性应力场的方程和式代入,可得的表达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体现裂纹尖端奇异性的项和非奇异性的项:

(2.27)

可以看出函数不仅反映了裂纹尖端区域应力的大小,而且体现了方向性。

最小准则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定:

(1).裂纹将沿最小值的方向开始扩展,即

(2.28)

(2).裂纹开始扩展的判据是达到其临界值,即

(2.29)

公式(2-28)和公式(2-29)构成了最小准则的基本方程。

最小准则以偏斜应力张量的第二不变量作为I-II复合型裂纹断裂的判定依据。

在裂纹扩展引起的应变能转化过成中,等效于形状该变比能的起作用。

根据最小准则成功地预测了裂纹起裂的角度和开裂荷载并且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2.1.5形状改变比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

直接建立了形状改变比能密度因子理论,简称准则,其结果与提供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取得了较好的一致。

该理论具有物理概念明确,公式推导简便,工程应用方便等优点。

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形状改变比能密度不仅依赖于材料的弹性常数,而且还是极角θ的函数。

若令:

(2.30)

则式可以写成:

(2.31)

根据本文提出的形状改变比能密度因子理论(简称准则)的两个基本假设有:

(1)裂纹将沿着最小值的方向开始扩展,即

(2.32)

(2)裂纹的扩展是由于最小S达到材料相应的临界值即:

(2.33)

公式(2-32)和(2-43)为最小准则的基本方程。

2.1.6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

以裂纹尖端附近塑性屈服区内的总形状改变比能为依据。

建立了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

该准则考察的是裂纹尖端塑性区域内总形状改变比能的变化对裂纹扩展的作用,这样比用裂纹尖端附近某一点处的一个力学参量的变化来描述裂纹扩展更符合实际情况。

建立的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以下简称为准则)成功地预测了复合型裂纹的扩展角和临界荷载。

将其结果与实验数据和S准则相比较,结果表明,准则在预测裂纹扩展角方面优于S准则。

在偏斜应力状态下的形状改变比能密度为:

(2.34)

在I-II-III复合荷载作用下,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方程代入上式,得到形状改变比能密度的表达式为:

(2.35)

式中系数分别为:

(2.36)

本文建立的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简称准则)对裂纹扩展作如下假设:

(1)裂纹初始扩展的方向θ是裂纹尖端至弹塑性边界最小距离的方向。

(2)当弹塑性边界内的总形状改变比能达到I型断裂形状改变比能的临界值

时,则裂纹开始失稳扩展。

裂纹尖端附近的弹塑性边界线可由塑性理论中的VonMises屈服准则确定。

我们根据可得开裂角方程:

(2.37)

I-II-III复合裂纹断裂包络面方程:

(2.38)

其中:

(2.39)

(2-38)式和(2-39)式为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的基本方程。

3.结论

本文对于几种相关的复合型裂纹的脆性断裂准则进行了整理和简单的归纳,给出相应的计算方程,具体的计算过程和相应的实验数据请参看参考文献。

到目前为止,关于复合型裂纹准则的研究还不成熟,没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

探讨各类结构和材料中复合型裂纹扩展的真实原因和动力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

事实上,没有一个准则能包罗万象,解释清楚所有情况的裂纹扩展。

应根据不同类型结构和材料以及裂缝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断裂准则。

参考文献:

[1]程靳,赵树山.《断裂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赵诒枢.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应变能准则[J].固体力学学报,1987,No.1:

65-70.

[3]黄克智.复合型最大能量释放率断裂准则.清华大学科技报告,1979.

[4]谈金祝,黄文龙,戴树和.双轴向荷载I-II复合型裂纹积分断裂准则探讨[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6,18(4):

74-79.

[5]赵艳华,徐世烺.I-II复合型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准则[J].工程力学,2002,19(4):

94-98.

[6]赵延仕,赵诒枢,王元汉.复合型断裂准则的实验研究[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5,No.1:

47-50.

[7]蒋玉川.形状改变比能的积分及应用[J].工程力学,2000,17(6):

110-116.

[8]蒋玉川,王启智.复合型裂纹扩展的形状改变比能准则.四川大学学报.Vol.36.No.3,2004,20-24.

[9]蒋玉川,徐双武,陈辉.脆性材料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工程力学,Vol.25.No.4,2008,50-55

[10]林拜松.滑开型断裂的复合型脆断判据[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5,Vol.6.No.11,977-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