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47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国学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基础知识.docx

《国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础知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基础知识.docx

国学基础知识

让厚重的国学变得生动,让灿烂的文化变得鲜活

史学·典籍

1、史书是何时才独立成一类的?

是不是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一部分,习惯上也称"乙部"。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大多具有史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史书只是六艺的附庸,直到隋代才独立出来。

大概情形如下:

汉--《汉书·艺文志》中史书附在《春秋》之后,称"春秋家"。

  魏晋--图书有甲乙丙丁四分法史籍开始独立成部,或入丙部,或入乙部,但无"史部"名目。

  隋--《隋书·经籍志》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名目下又分为13类。

  唐--《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亦分13类,但与《隋志》不同。

  宋--武公《郡斋读书志》亦分史部13类,但不同于《隋志》。

  清--《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为15类。

是历史上最完备的分类法。

2、史书一般有哪些分类?

  史书的分类一般包括以下五类:

  

(1)正史。

以纪传体、编年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为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2)杂史。

只记载壹拾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3)别史。

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技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4)野史。

有别于官撰正史由私家编写的史书。

  (5)稗史。

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3、史书主要有哪些体例?

史书体例主要由以下六类。

  

(1)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记"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用"表"记录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2)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

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5)断代史。

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其余都属断代史。

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6)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

4、"二十四史"等名目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历代正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形成了许多并称,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三史"、"四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四史"等。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合称史汉)与《东观汉记》并称"三史"。

后人把《后汉书》、《三国志》与"史汉"并称"四史"。

"十三史"出现在唐朝。

"十三史"除"前四史"外,包括晋代《晋书》、南朝的宋《宋书》、齐《南齐书》、梁《梁书》、《陈书》四部、北朝的《魏书》、《北齐书》、《周书》3部,以及《隋书》。

  "十七史"之名通行于宋代。

除"十三史"所指的13部之外,增加的有《新唐书》、《新五代史》、《南史》、《北史》。

  "二十四史"的称谓出现在清代。

除"十七史"外,新增的是《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唐书》、《五代史》。

5、魏蜀吴在《三国志》中谁为正统?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睿为帝。

6、"春秋笔法"是书法的一种吗?

  "春秋笔法"指的是《春秋》体现褒贬的著作方法,也称"书法"。

这种著作方法所表现或专注着阐发出来的,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的作用,古人有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7、一字褒贬指的是什么?

  "一字褒贬"语出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春秋》笔法严谨、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褒奖和贬责。

在此之前,孟子就说"孔子写成《春秋》,那些乱臣贼子看着就喊怕。

"

  在《春秋》中,把杀有罪称为"诛";凡是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弑"。

8、书法不隐是讲书法,还是讲史书写作?

  "书法不隐"原文出自《左传·宣工二年》,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时的一个史官,其人在陈述史事的同时寓褒贬、明善恶,向人表示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维护邦国、家族的安宁长久。

  后来,孔子在《春秋》中评论道: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说董狐按照史家的法则,"君举必书"照直书写历史,不为长者隐,不为尊者讳。

9、什么是史家三长?

  史才、史学、史实是史学家必备的三大素质。

这是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在其史学著作《史通》中提出来的史学家修养的三大标准。

10、六艺是指六项技艺,还是指六本书籍?

  "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儒家经书。

《乐》已经失散,其余五部与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并称"四书五经"。

  儒家也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才能。

11、何谓"三礼"?

它是指三种礼节吗?

  "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是有关中国古代礼法、礼制、礼教的典籍,包含着信仰、风行政等多方面意识形态,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12、古代史学八大家都有谁?

  左丘明,春秋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创始者。

  司马迁,西汉人,著《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所著《通典》,为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所著《资治通鉴》为编年体第一巨著。

  袁枢,南宋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之际学者,著有《天地郡国利病书》等。

13、什么是训诂、训诂学?

  训诂,简单来数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义。

"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文古义。

训诂学则是关乎训诂的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

14、我国古代有那些知名的训诂书?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奠定训诂学基础的四大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前人,较为重要的有《广雅》、《尔雅注》、《方言注》。

15、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典吗?

主要包括哪些?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

  《周易》,占补之书。

  《尚书》,主要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编制。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孝经》,是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行踪。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

16、《三十六计》为何时何人所著?

  《三十六计》是我所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斗争经验的总结,此兵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三十六计依次为: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

17、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是哪部书?

真正的武侠小说,出现在富于游侠精神的隋唐时代,现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曾说过,《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出自于唐末五代杜光庭之手。

诸子·百家

1、何谓诸子?

何谓百家?

所谓"诸子"是指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孙武、孙膑等。

后来指当时涌现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也是先秦向汉代过渡过程中各种政治学派的统称。

  所谓"百家"是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

  发展到后来,人们往往将"诸子"和"百家"相提并论,用"诸子百家"来统称先秦的学术思想派别。

2、何谓名家?

  名家提倡的是循名责实的学说,这一流派提倡"正名实",也就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史实相符"。

名家着重辩论"名"与"实"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逻辑学。

  邓析为名家的开创者。

3、纵横家是指什么?

  所谓"纵横家"是指到处宣扬"合纵"或"连横"的外交策略的政客。

  苏秦和张仪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4、杂家指的是什么?

  严格来说,"杂家"并不能算作一个流派,因为它并非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

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将"吕氏春秋"列入"杂家"之列后,这个学派才正式定名。

5、农家就是种田的人家吗?

  农家是诸子百家之一,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代表人物为许行。

6、小说家是指写小说的名作家吗?

  小说家是战国时期一个学术流派,十家之一。

该流派仅是一个著述的流派,并无独立系统的学术思想,但在后世则有长足发展,广布影响。

7、兵家指的是什么?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和军事家的通称,也用来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进行研究

的流派。

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等。

8、五伦是指什么?

  五伦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即五种人伦关系。

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儒家历来将人类社会视为一张"关系网",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五种关系,逃出者就等于禽兽,所以五伦又称为"人伦"。

  《礼记·礼运》中有所谓的"十义"的说法: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由此可见,五伦是儒家提倡的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准则,对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9、三不朽是什么意思?

  三不朽是儒家最推崇的三种人生。

语出《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是上圣、"立功"是次圣、"立言"是大贤。

10、孔颜气象指的是什么?

  孔颜气象不是指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也不是指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态度,而是指孔子和颜渊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

  后代儒家津津乐道的"孔颜气象"实际上就是指其安贫乐道、胸次悠然的精神境界。

11、三从四德的来历?

  "三从四德"是儒家为妇女制定的仪范与德行。

  "三从"出自《仪礼·丧服》: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四德"出自《周礼·天官冢宰》: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

妇德、妇言、妇功。

  "三从四德"最早是为贵族妇女而设,而后经过儒家提倡,才逐渐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妇道"。

毫无疑问,这是男性称雄时的产物,故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旧道德"而受到猛烈抨击。

12、什么是八儒?

  "八儒"是指孔子去世后儒家的八个支派,包括:

子张氏之儒,子思氏之儒,颜渊之儒、孟轲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询况)之儒、乐正氏之儒。

13、《周礼》中所说的九拜是指哪九种礼仪?

  据《周礼·大祝》记载,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合称九拜。

前四种为正拜,即常用之拜,后四种依附于四种正拜。

14、跪拜礼起源于何时?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时期。

我国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吃饭、议事、看书,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

15、太极八卦图是怎样构成的?

  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表示万物的相互关系。

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

阳鱼的头像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克相生,及现代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表示法。

  太极八卦图以圆心可分为四份定为四象,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表述空间的东南西北,时间的春夏秋冬。

四象若加圆心就构成五行学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西方为金、东方为木、中间为土。

四象的基础上增加阳明、阙阳两项,组成六合之说。

六合加圆心称为七星。

四象通过"一分为二"的切分构成八卦图。

八卦加轴心称为九宫。

16、清谈是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现象?

  "清谈"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远离职务、"谈尚玄远"的风气,亦称"清言"或"玄谈",始于东汉末年。

王弼、何晏等玄学家是著名代表人物。

17、什么事经学?

  经学是我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的古老学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学的研究对象为儒家最基本的典籍易、书、诗、礼、春秋及三传,此外的"四书"也在研究范围之内。

  经学自汉迄清,一直是学术领域最受重视的显学,涌现出了无数的知名学者和不朽著作,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18、"三礼"指的是三种礼节吗?

  "三礼"是指儒家有关礼的三部经典的总称,指《周礼》《仪礼》、《礼记》,他们都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政制·法制

1、中国为什么又称华夏?

  中国人自古以华夏子孙自称,中华、中原、华夏等都是对中国的称号。

  《左传》中说:

中国以礼仪之大谓之夏,以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由此而来。

2、我们为什么称为炎黄子孙?

  后人认为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于是我们中国人都会骄傲的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3、何谓禅让制?

何谓世袭制?

  历史上把让位于贤的做法称为禅让制。

  世袭制是中国帝王承袭的方式,即王位按血统关系世代相传,可传承的有名号、爵位及财产等。

4、春秋、战国的由来?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的简括起来就是把这部编年史称为《春秋》。

鲁国有一部编年体史书名《春秋》,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而从周平王东迁到周敬王时期,周天子徒有虚名,各国诸侯相继称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与《春秋》所记载历史时间大致吻合,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以后,各诸侯相互兼并征伐,连年征战,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战争才停止。

西汉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

5、养士是指什么?

  "士"是春秋战国时代特有的产物,广泛活跃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生活各个领域,对推动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

无不以尽可能多的收养门客、士人为荣。

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出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是当时著名的养士大户,每人养士均在三千以上。

  "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毛遂,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的侯赢,朱亥,可歌可泣的荆轲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士人。

6、战国官职情况如何?

  战国时期是我国官制基本形成时期。

总体来说,战国各国大都实行以国君为首,下有相、将二官分管文武的中央集权体制。

丞相是百官中最高的行政长官,承君王之旨,辅理国政。

将的地位仅次于相,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多以擅长统兵作战的武将充任。

  各国在地方多设置郡县,实行以郡领县的两极制。

郡下设县,长官称令,令下设丞,分管财政和讼狱;有尉,管军务;有司马,管马政;有司空,管县内土建工程及刑徒。

7、秦始皇为何穿黑色皇袍?

  战国秦汉之际盛行五德终始说,这个学说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发展的。

五行又称五德,五德分配到历史上各个朝代,就是黄帝土德、夏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秦朝水德。

实行莫一德制度,历法、官名、服色、度量衡都要相应的改变,衣服颜色是按照"五行"与"五色"相配的规律而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相配。

  秦朝实行水德制度,所以衣服、旌旗都是以黑色为贵,秦始皇也穿黑色皇袍。

8、年号是秦始皇创立的吗?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记年的名号。

年号发源于中国,为汉武帝首创。

9、庙号是什么?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追尊的名号。

10、谥号的来历?

谥号是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常见有表扬的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等,批评的有炀、历、零等,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11、尊号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吗?

  尊号就是表示对当权者尊敬的称呼,秦统一之前帝王被称为天子、帝、皇、王、后等秦始皇后则成为皇帝。

12、兄终弟及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的兄终弟及就是兄长死后,其王位有弟弟继承。

13、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吗?

  宰相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后来"宰相"一词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官职称号。

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政知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

14、三公九卿制是从秦汉开始的吗?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朝廷设置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以皇帝为尊,下设有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公,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分掌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

15、推恩令是谁提出来的?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在全国颁布"推恩令"。

16、司马是姓还是官职名?

  司马是古代官员名,四周开始设置,春秋、战国同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置大司马,后世用做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为少司马。

魏晋至宋代,司马均为军府之官。

隋唐两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一人。

明清两代称府同知为司马。

17、历代皇帝为甚到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的程度超过了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

历代帝王为何到泰山封禅,当然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

  第一、封禅是告诉上天已经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天统治群民;第二、封禅可以粉饰太平;第三、封禅可以"夸示夷狄"。

在者封禅能成"仙"。

18、"宦官"与"太监"是同一个概念吗?

  阉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早已为人所熟悉。

根据《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

宦官、太监都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人员,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概念却有严格的区分。

  "宦官"职称古已有之,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太监"一词最早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将乘御、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设"中御太监"、"少监"。

到了辽"太监"就成了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

19、古代的学士是官名还是学位?

  古代的学士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学士,他是官位,而非学位。

古代的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

20、古代的博士、硕士是官职还是学位?

  "博士"这个官名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

秦汉时期,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另外在中国古代"博士"还是专精一艺的职官的名称。

  硕士,我国五代时期就有。

硕士在我国古代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的人,但在古籍中并不多见,不是正式的职称。

21、冠和冕都是指帽子吗?

  所谓的冠在古代也就是指帽子的意思,冠的两侧有两块玉,表示充耳不闻的意思,就是说不好的话语听了就当没听到,前后都是由珠子穿成的帘子,表示视而不见的意思,就是不好的东西看到了就当没看见。

而冕也是一种帽子。

冠和冕合起来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祭祀时所戴的礼帽。

22、何谓国讳,何谓圣讳?

  国讳指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时还讳及其皇后及其父祖、前代年号、帝王谥号、黄帝陵名及其生肖姓名。

外交上,尊重对方的国讳是重要的礼节。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

23、古人对"死"怎么称呼?

  《礼记·曲礼下》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槃涅、入土、谢世、作古等。

现代汉语中如长逝、长眠、遇难、捐躯、夭折等。

24、五听是听人说话还是审判案件的五种方式?

  五听是中国古代法官审判案件的主要方式,确立于西周,要求法官通过对原告和被告察言观色,通过五种具体方式审理清楚案情。

五听包括五种方式:

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25、十恶不赦是指哪十恶?

古代封建刑罚制度"十恶"之名,原来称"重罪十条",列为: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文学

1、文学一词是如何来的?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

这里的"文学"是"文学博学"的意思,即泛指一般的文化艺术。

  先秦时期所谓的"文学"包括文、史、哲、经、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其中至于少数是文学作品。

自建安时代开始,文学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2、什么是楚辞?

  "楚辞"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是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二是指《楚辞》这本书,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总集。

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思》,共十七篇。

3、骚体是指什么?

  "骚体"是古代韵文体裁。

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

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称为"楚辞体"。

这种诗体的特点是句式参差变化,多六七言句,句尾常用"兮"作语气词,句中常用虚词,这种诗体因为产生于楚地,故又被称为"楚辞"。

  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为"骚体赋"。

4、歌行体是和唱歌有关吗?

歌行体是古诗体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多用歌、行、曲、引、叹、吟、怨、弄、操等,其中以"歌"、"星星"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

5、骈体文是一种什么文体?

  骈体文,即四六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

  南北朝是其全盛时期,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为"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

6、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吗?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收录周代的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做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7、古代文学各时期有哪些文学样式?

  上古时期主要有神话传说。

  先秦时期主要文学样式为散文,其中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两汉时期主要为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文学样式有诗歌等。

  唐代时期为诗,宋代主要是词,元代为曲,明清时期主要是小说。

8、《离骚》为何可与"日月争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又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司马迁称"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形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与丰富的思想内容完美结合,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对后世影响深远。

9、"乐府双璧"指什么?

  "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喻称。

10、建安七子都有哪些人?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的七位文学家。

分别是:

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璃、应场、刘祯。

又因七人同居邺中,亦称"邺中七子"。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早提出七子之说,将七人并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