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71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政发〔2011〕35号,2011年6月7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科技事业大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大提升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项科技工作顺利推进,科技发展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推动经济发展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

2009年全省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位。

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800亿元以上,是2005年的2.5倍;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2%提高到1.82%;研发人员20万人年,是2005年的2.5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第三位,有效专利数居全国第二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第四位。

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绩效明显,在大型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等成套装备、汽车设计制造和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新药创制、器官移植、农作物品种选育、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成倍增长。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青山湖等科技城启动建设,建立了57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和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的科技管理体制基本确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科技经费使用绩效明显提高。

科普事业不断发展,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我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个试点省,杭州、宁波、嘉兴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宁波、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5个县(市、区)成为科技强县(市、区),以杭州市为中心,宁渡、嘉兴市为副中心,其他市和各县(市、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加快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孕育和引发新一轮科技命,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加速变革时代。

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内兄弟省市区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加速转型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海洋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城乡、区域统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

但是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科技基础条件还很薄弱,科技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创新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

我们必须迎难而上,突破制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总体思路、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抓手,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以服务于转型升级为根本任务,力争使我省科技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为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

一是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二是更加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发现人才、更好地使用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重大任务和根本保障。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工作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和集聚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四是更加注重创新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实验试验装备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五是更加注重支撑转型、服务民生,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解决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产业技术层次、节能减排和健康安全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六是更加注重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发挥企业、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各类园区管委会的作用,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实现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与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城市化发展布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布局相结合,强化资源集成,加快构建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科研评价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及科技管理体系。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掌握和转化推广一批关系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健康安全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高素质创新人才规模成倍增长,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学素养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持转型发展的贡献得到大幅提升,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的行列。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1.3%;研发人员40万人年其中企业研发人员32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保持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l.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四)战略部署。

一是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实施10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和民生科技水平;三是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与载体建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四是深入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六是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七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八是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九是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一)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我省培育发展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和保障改善民生,加强主动设计,组织联合攻关,实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设施农业和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10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加快以“智慧城市”为重点的“智慧浙江”建设,以科技为重点跨越带动经济社会发晨。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建设。

努力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充分依托全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

支持杭州、宁波和绍兴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形成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争取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争取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支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兴产业基地。

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基地把新兴产业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把发展成效作为评价考核园区的重要指标。

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优势,注重实效,着力办好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创新园区和工业设计基地,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主体。

积极引导和推动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

重点依托146家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研究院,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发展新兴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支持大、中城市城区因地制宜发展有特色优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到2015年,全省科技孵化器面积比2010年增加1倍以上,达到8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00家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l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其中lO亿元以上的200家以上。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和民生科技水平

(一)加快农业农村科技进步。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富民强县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培育农业龙头科技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组织实施农业新品种示范转化工程、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转化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转化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提升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科技含量。

围绕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充分发挥行业、区域创新平台和块状经济专家服务组的作用,加强块状经济的专业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各类科技服务业,组织实施节能技术转化工程、现代纺织和皮塑生产技术转化工程、先进化工建材生产技术转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转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工、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中的推广应用,降低物耗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提升行业区域竞争力。

(三)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围绕人口健康、食品药品质量保障、公共安全、生态保护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充分发挥卫生、安全、医药监管、环保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作用,建立专家服务组,加强科普宣传,开展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组织实施减排技术、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和服务业数字化技术三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面提高健康安全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

五、加强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与载体建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

(一)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以大城市为中心规划建设创新研发基地。

加快青山湖等科技城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理念,按照“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作用突出”的要求,制订完善中长期规划,加快强企强院强所等创新主体建设,加大招引企业性等强院强所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企业集团科研机构和大学研发机构,引进一批科技服务业机构和科技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培育一批技术转移转化机构。

抓好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三湖一带”(西湖一南湖一青山湖,沿文一西路创新带)的科技走廊,大力支持杭州滨江新区、大江东创新基地、宁波研发园、温州科技城、嘉兴科技城和孵化城、湖州南太湖科创中心、舟山海洋科学城、丽水中药科技园、德清科技城等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舟山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浙江硅谷”,使之成为国内外科技资源集聚区、科技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企业孵化区、低碳经济示范区,成为国家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加快基础、行业、区域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注重质量、注重机制、注重提升、注重实效,不断探索完善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建好57个创新平台,提高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争取现代纺织、新药创制、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服装产业等平台提升为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区域创新平台。

(三)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

优化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

大力提高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的水平,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重点实验室向社会、企业开放共享。

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

优先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支持高校、院所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在研发活动相对密集的创新集聚区、科技城建设公共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50家以上,其中重点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及研究机构占总量的比重达到85%以上。

六、深入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一)大力培育创新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

重点引进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带动创新团队的全面提升和建设水平的提质。

结合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实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创新载体的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培育150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100个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深入实施“15l”人才工程,造就数百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数千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数万名研究开发骨干,着力引进和培育若干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激励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企业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海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高级工程师。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科研立项评审制度,以企业为主体,面向海外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或首席科学家,鼓励支持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衔实施重大项目。

进一步推进钱江人才计划,支持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继续组织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的海外学子“浙江行”活动,积极引进和帮助海外科技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

(三)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实施企业家技术创新战略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视野、善于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型企业家,培育一批科技新浙商。

实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创新载体,着力培养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主持实施重点科技项目。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人才。

七、加强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持续加强基础研究。

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大自然科学研究投入,发挥我省学科优势,完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资助重点,优化基础研究布局,继续培育在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学、植物学、传染病学等方面的研究优势。

支持浙江大学优势学科和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增强基础研究能力。

支持我省科研人员参与和领衔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鼓励自由探索、跨单位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大青年研究人员培养力度。

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获取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进一步提高我省基础研究总体水平,国际科学论文引用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二)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健康安全、山海开发、生态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加强绿色与精密制造、纳米技术、微电子、云计算、新一代网络通信与物联网、先进能源、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生物医药、绿色化工与新材料、现代农业、海洋科技等领域的核心与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获得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增强技术储备。

八、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导向。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企业尽快成为知识产权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知识产权申报申请的主体、知识产权创新应用的主体、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和知识产权产业化与回报的主体。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

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投入,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专利、熟练运用专利制度、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验收、科技奖励标准的重要依据,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作为认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评价省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运行绩效的重要标准。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条件。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

积极组织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鼓励企业联合构筑专利联盟,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

支持企业加快发明专利成果的转化、产业化。

鼓励企业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或取得专利许可,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完善司法、行政、行业、企业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法律援助。

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行政执法体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专利行政执法部门要与司法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完善执法协调机制。

加强行业知识产权自律,指导企业协调解决专利纠纷,提高企业应对境外知识产权诉讼的能力。

实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促进工程,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开展重大技术与装备引进、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的知识产权法律状态监督或审议。

加快知识产权(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专利信息公共服务。

构建专利代理行业诚信体系,规范专利代理行业秩序。

(三)加快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开发和应用。

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与竞争力的需要,加强技术和产业标准的研制,鼓励企业和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圆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

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环保、有色金属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步伐,助推产业升级。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农业、现代服务等领域地方标准研究与制定。

加强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全面提升标准化总体水平。

到2015年,我省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项以上。

九、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一)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积极调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

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

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在构建创新体系、探索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综合试点、组合试点、单项试点。

通过示范一批、试点一批、带动一批,加快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

支持市、县(市、区)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带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力争建设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00家以上,其中省级创新型企业500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

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鼓励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企业研究院,争创国家企业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省级企业研究(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研发机构,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新产品试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活动。

到2015年,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产业中建立l50家以上的企业研究院,省级研发(技术)中心达到2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昀比例达到15%以上。

(二)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深化和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一所(院)两制拜,全面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和人事聘用制度,推行首席科学家和研究员制度。

推进公开招聘、人事代理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的用人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公益科研特点、体现岗位与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完善对公益类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技术研究和服务的稳定支持。

支持转制科研院所深化产权制度、劳动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做强做大科技产业。

积极推进各类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有效机制。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调整优化科研院所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

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以院引院、以所引所,做强做大,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名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建。

支持科研院所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科研院所实验装备条件,增强科研院所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能力。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按照新体制、新机制筹划建设工业研究院。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质量计量检验检测机构。

到2015年,全省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固定资产、科研经费、专利和科学论文、技工贸收入、利润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培育若干家科技人员上千人、装备资产超亿元、研发经费超5000万元、技工贸收入超10亿元、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大型科研院所。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专业职务评聘和分配奖励制度。

根据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广等不同科技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评价、专业职务评聘和分配奖励制度,调动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和省属高校在我省自主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发展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完善和落实扶持科技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发展技术市场的政策法规。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业,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内容的创业服务业,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和增值服务业,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等各类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创业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技术市场主体,推动科技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

支持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支持科研人员独立或参与创办科技中介机构,培育一批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促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的创新和创业服务功能,畅通创新与创业渠道,推动产业化。

进一步办好有形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

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合同登记管理。

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行业准入和资质认定制度建设。

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分工合作、联合构建科技成果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