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89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doc

篇一:

成长小组计划书

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

职来职往二、导师:

高梅书

三、口号:

职来职往前途宽广四、组员:

五、理念(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已步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介于这种就业现状我们“职来职往”成长小组意识到了就业的危机感,我们本着社工的专业价值和工作理念,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与组员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并向他们灌输一些面试技巧、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从中掌握一些技巧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更好的展现自我。

六、理论框架

我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的学生,我们认为他们尚未意识到外面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以后的发展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择业观、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互相交流和指导。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按照社工的原则和方法。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采用行为治疗法。

通过细致的观察他们对于环境和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并予以适当的帮助。

行为治疗法认为,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会很高。

因此,工作员会较多用正增强,给予正面影响,倡导积极心理,若组员能在活动中有较为积极的反应,会给予口头上的称赞,来增强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强调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提供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

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确定阶段。

我们通过播放《职来职往》的视频以及进行模拟面试让他们从中注意和领会学习理论的四个阶段,为他们在以后的求职做好铺垫。

团体生活发展理论认为团体生活可以使个人相互认知,透过交流取长补短;可以使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免除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七、目标及目的

目标:

在交流中共同学习求职技巧,助人自助,共同发展

目的:

1、组员互相熟悉和有效沟通,增加组员的互相了解。

2、为组员树立求职的信心,学习求职的礼仪

3、组员真正掌握基本求职技巧并观察他人的求职从中学到技巧4、让组员在模拟面试中有效运用前几次活动中学习的技巧并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

5、为组员理性确定以后的目标,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向其努力,实现自我。

八、服务对象1.对象:

2.特点:

共同学习求职求职技巧,在求职中更好的展现自我。

九、小组的特征1.性质:

成长小组2.规模:

3.聚会频率:

每周一次4.聚会时间:

待定5.聚会地点:

待定十、招募方法

1、通过联系人,宣传成长小组;2、自制手绘邀请函;

3、亲自走访新生宿舍,宣传成长小组,为新生解答疑难,招募小组成员。

十一、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nicetomeetyou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待定

第二节活动内容

areyouready?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待定

第三次活动内容

职来职往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待定

第四次活动内容

职场“冲冲冲”!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待定

第五节活动内容

gathering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待定

十二、需要的资源

1.器材:

根据每次活动具体准备2

.地点和设备:

活动教室或者是户外,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

3.十三、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十四、评估方法与标准

1.活动参与者出席情况;2.活动参与着热情程度;3.活动成员满意度评估;4.活动参与者表现情况;5.活动目标达成情况;6.下次活动的准备筹划;

7.小组活动结束后成员的收获。

篇二:

青少年成长小组计划书

小组/活动计划书

1、服务背景及需求

(1)社会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在受到各方重视的同时,青少年本身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长环境,更加地需要正确合理地引导。

(2)服务对象背景:

处于13到16岁的初中生正是走出家庭开始适应学校生活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时刻,他们既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也面临着社会化的紧迫脚步。

(3)问题分析:

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初中生有出现社会化失常现象,过于“宅”或者沉迷网络,交际能力弱,户外活动缺乏,导致性格封闭、表达困难乃至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等。

2、服务理念(理论依据):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

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基于此理论,我们试图通过小组中组员的互动,亲自体会和学习沟通合作交际等等;与此同时,通过对小组其他组员的观察以及社工的合理引导,间接获得成长。

同时也要运用到埃里克森的生命八周期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等。

3、服务目标:

(1)创设和谐、坦诚和信任的团队氛围,努力让儿童青少年在团队中感到温馨、安全;

(2)帮助儿童青少年增强自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增加自我接纳、自我尊重和自信;

(3)增强儿童青少年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意愿以及能力。

4、小组/活动简介

5、参加者情况

6、筹备安排

7、活动安排

活动内容一:

沟通交流

目标:

使得组员相互认识,沟通交流

活动内容二:

团结合作

目标:

使得组员感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试着合作

活动内容三:

户外运动

目标:

使组员体会户外运动的快乐,走出房间拥抱阳光

活动内容四:

善用网络

目标:

使青少年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网络,防沉迷。

活动内容五:

成长分享

目标:

分享小组开展以来自己的收获和成长;说出对小组其他组员的心声;准备结束小组。

8、预计困难及应变计划:

9

(1)社工自评:

社工自我的评估;

(2)组员自评:

在小组最后一节,组员分享整个活动过程的感受;(3)督导评估:

由督导或者岗位指导进行评估;10、财政预算/物资清单

11、记录表

篇三: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成长小组计划书

小组策划书

“青少年成长”小组

一、背景资料

小组主题:

“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小组对象:

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二、设计理念:

1、问题界定:

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在由自

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例如: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

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

的未来的前途肩负在年轻一代人的肩上,所以合理的引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

展,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是极其必要的。

另外13—16岁的青少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是叛逆且极易受到朋辈的影响。

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

来,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健康的朋辈互

助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需求评估: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青少年的身体和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期的

个体更多的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同辈群体的影响。

对于13—16岁的青少年来说,

进入埃里克森所定义的统一的角色与混乱阶段,他们在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即

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自我意识便逐渐清晰。

个体自主选择的

价值观和目标决定了其持久的同一性,青少年期消极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健康成

长有重要影响。

如果能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适当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建

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稳定的角色。

另外他们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时期。

由于村中的家长

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基本是初中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为责骂型,更容

易导致孩子的叛逆。

同辈群体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和适合他们心理

适应和发展的小环境,与青春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

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进入初高中后,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开始由

主要是同村的小孩转变为各种各样的同学,年纪的增长,家庭学校所能管理的范

围有限,很难有效的指导孩子的成长。

此时期的青少年渴望被认同,在同伴群体

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群体内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

很多青少年都是由于交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受到反主流文化、反

社会的群体价值观影响,从而一步步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对村中青少年开展“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的主题活动,帮

助其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树立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

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辈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3、问题的成因:

(1)社区原因:

所在村名是**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自然村落,归属。

落约有两百户人家,到我们那一代止,如今多为独生子女。

如今村民的生活渐渐

富裕,家家都建成了新房,开始从原来密集型的房屋建设转为散落的建筑,新建

的房屋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巨大的围墙和一扇巨大的铁门,家庭与家庭的交流频率

降低,孩子互相串门的机会少了,社区的人际关系不如之前密切。

从小学升初中

后,原本在一起玩的同村伙伴开始习惯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电视,同村落的同

伴群体影响降低,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

(2)家庭原因:

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触的环境,父母担任着教育孩子的重

要角色,但是由于农村的家长教育水平都比较低下,教育方式有欠妥当,不能很

好地扮演孩子的人格教育角色。

另外由于如今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加上没

有血缘上的亲密同伴,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3)学校原因:

村落的孩子大多是在同一所公立学校读书,此学校的升学

率十分低下,各色学生混杂。

另外初高中的义务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更注重

的不出事就好,更在意的是卷面上的成绩而不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青少年的价

值观形成缺乏很好地引导,学习环境也十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4)个人原因:

此年龄段的孩子多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极易受到同辈群

体的影响。

4、问题导致的后果:

青少年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此时期的同辈

影响又尤为巨大。

若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将出现许多问题,影响社区安全和社

会稳定,如: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健全、人格缺失、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吸毒等等。

5、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

需求。

这些需求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服务对象

在“拍卖我的人生环节”的侧重选择,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

的价值取向。

(2)赋权原则:

强调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利,挖掘和激发案主潜能

的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让案主充分行使相关权利以调动

其积极性,达到增强案主参与意识的效果。

(3)镜中自我理论: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

反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他人犹如一面

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在本次活动中,案主通过

从同伴处获得的赞美与肯定,从而增强信心,以自己的优势来达到他们的期望和

目标。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

较高的自信心。

社工可通过树立榜样或者让案主明白榜样的意义,相信案主

的学习能力,及时的通过奖励肯定案主好的行为和细微的改变,对于案主的

偏差行为给予惩罚,从而使案主更好地学习。

6、可行性分析:

对于参与者来说,村中的青少年在假期的时间比较多,内心也极其渴望有

伙伴一起玩,参与热情会比较高;另外村中的大学生比较少,如果有人主持他们

会非常乐意,家长的支持度高;对于村委方面,由于活动所需经费基本为零,所

以能得到村委大力支持。

三、小组性质及活动介绍

1、小组名称:

“放飞青春梦想,自由自在成长”

2、小组形式:

培训小组

3、举行时间:

2012年7月14日——2012年7月28日

4、小组时间:

每周6下午15:

30—17:

00,共3场小组活动

5、小组地点:

**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6、小组对象:

13—16岁的青少年学生(六年级——高一学生)

7、小组规模:

10人—15人

四、小组目标

通过3次的小组活动,帮助青少年在有趣的小组活动中肯定自身优点,树立

个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积极的群体价值取向,帮助建立健康的互助朋

辈支持网络。

五、具体目标

1、通过青少年成长小组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让青少年获得朋辈的

支持,建立起自身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2、通过成长小组使青少年肯定自我优点,提升自我认知、识别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他们懂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和主观选择的双重性,让他们

能通过主观选择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使他们真正的能够发现自我的需求和价值

取向。

六、组员的招募

组员主要是所在村落的13-16岁的青少年也可以是邻村的青少年,通过和村

长的交流利用广播通知,自愿参加的方式。

七、小组的活动阶段

第一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15:

30---17:

00

活动地点:

**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

“团队融合”

第二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15:

30---17:

00

活动地点:

**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

“朋辈互助,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第三次小组活动

活动时间: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15:

00---17:

00

活动地点:

**村活动广场旁的大榕树下

活动主题:

“我的人生我做主”

八、小组日程表

1、准备阶段:

2012年7月8日—2010年

7月13日整体策划、需求评估、方案设计、宣传招募对象、寻找志愿者

2、实施阶段:

2012年7月14日—2012年7月28日

小组实施每周六一次,每次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

3、结束阶段:

2012年7月28日—2012年7月30日

评估小组活动的效果

九.预计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十、评估方法

1.运用观察法评估,领导者或助手通过观察组员3次活动的前后对比,看

组员的参与度

2.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作评估。

3.透过与组员的对具体实施过程的分析和评论,结论的总结和上传工作,来

知道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及意见。

篇四:

大一新生成长小组计划书

大一新生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背景资料

(1)工作人员资料

xxx,xx社工服务站社工;督导:

xxx老师。

(2)机构

xx社工服务站。

(3)小组名称

“我的大学是美好的”——大一新生成长小组。

二、活动理念

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由于环境的转变,学习、生活上可能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

对此,运用社工理念开展大一新生成长小组,对他们进行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

三、活动目标

通过小组,使大一新生逐渐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正确地对待自身,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积极地去生活、学习。

四、活动对象及人数

南通大学大一新生,人数共7-8人。

五、活动地点

南通大学朝阳社工服务站、学校草坪等地。

六、活动安排

第一节你好

时间:

2010年9月20日

第二节我的困惑

时间:

2010年9月27日

活动目的:

让小组成员敞开心扉

第三节我的梦想

时间:

2010年10月8日

第四节再见,我的朋友

时间:

2010年10月15日

七、预计困难和解决办法

困难1:

小组成员招募过程中的问题。

解决办法:

若是招募不足,亲自邀请符合条件的同学入组;若过多,筛选部分更合适的同学入组;若中途发现有组员不适合,考虑进行个案辅导或转案至送心理辅导中心。

困难2:

小组成员碍于面子,不愿敞开心扉。

解决办法:

在小组活动时尽量鼓励每一位成员发言,也可以在私下与有顾虑的组员进行接触,了解真实原因。

困难3:

小组成员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降低。

解决办法:

尽量使每次小组活动的主题贴近大学新生的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新意的活动,并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

困难4:

因为小组成员可能本来在人际交往方面就存在问题,所以小组成员内部凝聚力可能会偏低。

解决办法:

在活动的进行中,注意小组内部凝聚力的培养,关心每一个细节。

八、评估办法

(1)小组内部的评估

?

在开组前进行人际关系的诊量,小组最后一节让组员对自己组前组后

做综合评价,以比较其是否有所改变。

?

每节的最后让组员分享体会和感受。

(2)工作人员的评估

?

根据工作者在小组进行过程中的观察及分析。

?

对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等作评估。

?

通过与组员的倾谈来知道他们对小组的感受和意见。

(3)评估工具

工作记录、图表、问卷、结果报告等。

附件:

小组契约

1、我自愿加入小组,为了自己和同伴的成长而努力。

2、我力求坦率真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即使那是我不喜欢的。

3、我将按照要求保守小组的秘密。

4、在小组的过程中,可能会扰动身心,我对此有必要的了解和准备。

篇五:

儿童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背景

二、理念

1..相信人的潜能,包括生理、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美感的等方面。

2.尊重原则,社会工作者尊重每个组员的个体差异。

3.个别化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

4.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保护每个小组成员的隐私。

5.不批判原则

三、理论架构

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与别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避免恐惧和焦虑;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或被群体接纳;尊重的需要除自我尊重外还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

有成长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被满足,这往往会导致案主在今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交困难、厌学、青少年犯罪等等。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组员解决问题时,应协助儿童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儿童的分享与团队协作意识,矫正儿童的不正常行为,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因此,本小组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正确引导组员的思维,矫正儿童的异常行为,舒缓儿童成长中的压力,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朋辈、家庭及文化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目标及目的:

目标:

为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目的:

1、让组员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信;2、学会沟通、聆听等技巧;3、构筑儿童互助网络,为儿童减压;

4、让组员学会关怀,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五、服务对象:

六、小组特征:

1、性质:

成长小组2、节数:

四节

七、招募方法:

2、在楼栋的电梯口处张贴通知;3、通过工作站或者管理处电话招募;4、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招募。

八、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

4月19日15:

00至17:

00目的:

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团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活动

时间:

4月26日15:

00至17:

00目标:

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节活动

时间:

2008年5月10日下午3:

00至4:

30目标:

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节活动

时间:

2008年5月17日15:

00至16:

30

九、经费预算

十、预计困难与应变措施预计困难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2、组员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涣散;4、组员太调皮。

应变措施

1、社工亲自上门招募,或者邀请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的孩子参加;2、活动之前相关的评估;

3、在活动开展之前与小组成员订立契约;

4、活动环节尽量设计的有吸引力,游戏可往小孩子喜欢的类型选择。

十一、评估方法

1、小组开展之前访谈与最后一节的问卷评估。

2、小组每节的组员分享与意见。

3、工作人员的观察。

4、出席率与参与及投入程度。

儿童成长小组评估问卷

篇六:

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小组计划书

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背景:

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由于中国教育阶段连接性脱节,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方面产生许多问题。

当大学生产生这样得困惑或问题时,一般表现为人际交往范围缩小、程度浅。

对自我的认识产生疑惑。

对新环境产生失望、迷惑等。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本次小组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大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熟悉周围的同学,并且产生信任。

让其感觉同学的信任和支持,帮助其顺利成长和发展。

小组的对象不一定是大一新生,只要是在人际交往、适应上有疑惑惑问题的同学,或者有意愿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生,都可以加入这次小组活动。

二、小组活动理论依据:

1.a.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概念会影响到生活的每个部分。

自我认识,是留意及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一个过程。

这包括个人对自己行为上、心理上及身体外貌上的认识和了解,以期建立一个正面的个人形象,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b.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隔绝的生活。

除了认识自己,更重要的还要认识别人,并让别人认识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旅途上正常的成长与发展。

2.在组织行为学者观点中,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与说服。

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3.有效的沟通对于亲密关系是有效的,即使在非亲密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沟通依然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关系。

但是,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语言,还需要很多非语言沟通,以及互动的作用。

4.领导一般是一个具有远见的使命者、一个先锋和一个鼓舞群众达到目标的人。

所有人类的推动力可归纳为三种:

建立权利、影响别人和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