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094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doc

摘要:

土人景观的都江堰广场设计,运用当地深厚的创作素材,以水和乡土景观作为设计语言,讲述了一段古老的历史。

MaryPadua教授对这个以2000多年灌溉历史为背景而设计的水文化广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介,尤其回顾和分析了该项目对当代景观设计学中水元素的运用,以及它在场所营造和城市再生方面的意义。

认为该广场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关键词:

都江堰;乡土景观;历史;水文化广场

  1文化/历史背景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会成都西北60km处,在古代中国意为“首府河大坝”,它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战国初期),在欧亚大陆东半部建造的一个巨大的、经过仔细规划的公共工程①。

  2000多年来,都江堰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已被公认,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成就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民每年值得庆祝的节日性事件[1]。

都江古堰以及有关她的民间传说、神话和风俗习惯为“都江堰广场”,提供了深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如今,这一广场已成为都江堰市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标志性景观。

  从设计说明中,可以清晰地知道都江堰广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都江古堰。

而且,土人景观也没有忘记借助当地的农业遗产为其作品中的水系、雕塑设计产生相应的灵感。

参考“竹笼”在都江古堰中的使用,土人景观在其作品中甚至创造了新的设计语言。

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社会和文化肌理在土人的设计作品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这些借鉴于不同层面的元素在整体作品中的有机使用,使其成为独特的富于内涵的设计景观(图1)。

  2评论分析

  都江堰广场取代旧有的脏乱之地,成为都江堰市新的标志性景观,她占地11hm2,当地政府部门的目的是使其成为城市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其他要求可以概括为:

  ·城市中心地带景观的提升;

  ·供当地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

  ·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古堰建立有机联系;

  ·成为旅游景点。

  土人景观的设计方案在1999年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

他们的设计方法源于他们的设计哲学,通过地域、场所以及众多相关联系中寻找设计线索。

特别是土人景观从其掌握的素材中发现并捕捉到了这块土地的本质并因此讲述了一个故事——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空间上,场地本身受到以下诸多因素的制约:

  ·主要的车流道路交叉分割地块,

  ·穿越场地的水渠的位置和形态是不准改动的,

  ·现有水渠将场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把这些制约因素视做设计的机遇,着重探索如何通过设计使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场所个性——“场所性”。

在这个设计中,场地被定性为公众开放空间,这是当地政府的要求。

  通过建造下穿式通道,解决了被城市主干路分割的南北场地的连通问题。

利用邻近水渠的竖向高差,设计了水系通道;为增强亲水性,在广场中引入了溪流;为弱化广场被水渠强行分割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策略上采用新象征语言,通过雕塑和水平元素的设计,建立广场的整体性。

  在“中心”或“视觉焦点”处设计了规则的几何式景观。

设计作品的中心是一座30m高的石雕水塔,其意义是唤起当地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对岷江水神的记忆,并因此形成视觉地标。

同时,借用几何型广场的设计,让人回忆起“竹笼”和毛石在都江古堰中的应用。

一条竖向轴线,从中心雕塑一直延伸到广场的南边界,它由30m的主雕、3个较短的塔和一条线性石廊(导水渡槽)组成。

引入了一条蜿蜒的小溪,缠绕在艺术化的导水渡槽的脚下,参观者可以与水亲近互动。

  2.15个区域(图2)

  

(1)序曲/仟陌

  

(2)楠木园

  楠木园内楠木树整齐排列的种植方式,使人联想到附近农田中整齐排列的果树。

这个地块的特性也会使人想到它所在地域的农业传统。

在楠木园中有多种观看河水的角度。

沿着楠木园的一侧放眼望去,视觉焦点处的雕塑凸显于场地的中心。

楠木园的“边界”是由导水渡槽的石质漏墙定义的,漏墙从南边的地平,斜向向北延伸,终结于30m高的石制水塔(图4)。

  漏墙是步行者在不同地块间穿行的“屏风”,也是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

漏墙这种形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都江堰大坝的竹笼(图5)。

楠木园靠近城市一侧则是城市的肌理,北部边缘的一侧就是与主雕和水景相结合的下沉式广场。

  (3)水景区

  (4)盒子

  广场东北部桂花林和林下的多个围合空间是整个广场的另一个兴趣点,它为人们观赏水景、集会活动或即兴表演提供了场所。

那些方形的围合空间,为人们游憩休闲提供了理想之地。

向前走是用树丛和巨石构成的有趣的小型私密空间,这似乎为人们追忆那个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提供了一个场所。

我觉得这里特别有意思,因为这里能听到两侧河水的浪涛声,观赏水的汹涌澎湃,这些巨石正来源于它们之中,真是一个奇妙的空间。

大树提供了充足的荫凉,让人体验到在大自然中的享受(图7)。

  (5)绿与蓝的对比区

  “绿与蓝的对比”区域位于广场的西南部,它实际上是个隐喻,比喻的是农业和都市生活之间的对比。

大面积的绿地被视做农业的象征符号时,它与附近包括露天舞台、金色天幔和更多城市化硬质景观形成强烈对比(图7)。

城市化部分的区域经常被用做太极拳的场所和其他娱乐形式开展的地方。

公园将有机地融入到城市肌体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说,这一区域的设计是成功的。

  每一个区域,都有多样化的空间,有充足的面积供人们散步和聚会;在设计的尺度方面,人本身是参照体。

对软景观和硬景观的区域进行系统设计,合理分布。

水元素被进行多样化地运用,丰富多彩的水景观设计贯穿其中,包括几何水池、流线形的小溪和各种喷泉。

附近河流中的水浪声在各种不同地块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听觉联系和背景,土人景观在其细致的设计中能使这种感觉获得最大的体验。

  2.2场所的营造和城市复兴

  都江堰广场的设计被地域场所的文化气息和乡土气息所强化。

这个设计作品与邻近河渠中奔腾的水流、浪涛声和各种设计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

水元素的引入和所有土人景观引入的设计形式:

雾喷泉、主雕塑、小溪、下沉式水广场等等,构成一部交响乐,讴歌着都江古堰的水利盛事。

  水元素的使用和当地现有的关联背景使这个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强烈的个性。

这个最新创造的个性,昭示了作为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的一个重要职业重任:

场所的营造。

这个新景观为城市的建筑物和都市风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景观背景,并大大增强了城市本身的特色。

都江堰广场的战略地位为城市再生提供机会,并在使都江堰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努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图片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提供

注解

作者简介:

(美)玛丽.帕多瓦(MaryPadua)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在成为全职教授之前,曾在美国加里弗尼亚,香港的政府部门和私人事务所从事景观设计和管理达二十多年。

1978年获加州伯克利大学景观设计学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获加州洛杉矶分校建筑学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

研究兴趣包括当代景观设计和城市环境中的乡土景观。

译者简介:

刘君/1980年生/女/四川成都人/四川行政管理学院旅游专业毕业/就职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事翻译与国际联系工作。

参考文献:

[1]Baker,AlanR.H.1992.Introduction:

OnIdeologyandLandscape.InAlanR.H.Baker

andGideonBiger,Eds,IdeologyandlandscapeinHistoricalPerspective.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SanFrancisco,Californi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