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docx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篇一: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中国山水画(2课时)
第1课时:
树木画法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具有对常见数木生长、生理特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
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
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
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
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
“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
(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
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胡椒法:
为密集的圆形小点。
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
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介字点与个字点:
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
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
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
如:
三角形、圆形、菱形等。
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
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
(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5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
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
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
石的画法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对几何形体结构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
勾、皴、染、点的运用。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
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
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导入: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
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
石分三面“之说。
(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
(示范画石,要画群石。
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
(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斧劈皴:
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
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
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绘画步骤
构思、构图。
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
(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
)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
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
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
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
“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
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
染,放在最后进行。
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
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
教学反思:
在美术课正式教授中国画以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画。
因此,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对学生来说都十分新奇。
孩子很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孩子在兴趣中探索、学习正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在八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开始渗透中国画的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水墨画作品,它特有的绘画效果令同学们十分惊奇。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产生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
归纳起来大致有:
使用的纸张比较特殊、绘画的工具比较特殊和绘画的颜料比较特殊这三点。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对国画这一前所未接触的艺术感兴趣的关键所在。
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学们针对归纳的这几个问题,又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动手试一试的想法。
同学们通过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比如,为找到宣纸的特殊性,同学们试着往宣纸上
滴水、滴墨、滴颜料。
通过动手做,用心观察,同学们马上发现了宣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化性。
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中国画,使同学们能真正了解中国画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并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艺术,感受艺术。
【篇二:
高一美术教案:
古代山水画教案原稿】
高一美术古代山水画
试讲人:
杜晓芹毕业学校:
桂林理工大学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3.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2.中国古代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3.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挂图
课业类型:
欣赏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
同学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吗?
答:
有,看过。
问:
那同学们知道唐伯虎是做什么的?
答:
画画的。
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中,唐伯虎所画的《春树秋霜图》是什么画呢?
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山水画。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古代山水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2页,先浏览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了解古代山水画
1、历史发展过程
古代山水出现于战国以前,经历东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在元代达到鼎盛,在经历明代、清代之后发展逐步走向衰落。
2、欣赏的标准和创作要求:
中国画是历史的一面明镜,诗、书、画、印为一体,相互映照,其中“六法”为创作的要求,鉴赏的标准首先。
“六法”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其中,气韵生动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指色彩的应用;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传移摸写:
就是指写生和临摹。
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手法和特点:
我们来看下北宋时期范宽所画的《溪山行旅图》,范宽,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与李成、董源合称“宋三家”。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
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所以人称之为“宽”,以范宽自名。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
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
他的作品也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
我们看到这幅画,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占据画卷3/2的主峰,在画卷右侧一道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在画卷的左侧是一座较矮小的侧峰,山脚下雾气迷蒙,作者就是通过画卷来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意境。
大家看到近处的山石,是不是感觉非常的逼真,赋有立体感,与远处的主峰形成了层次上的对比。
这是因为作者在刻画山石的过程中,用以扭曲抖动的笔触以及深黑的墨色来刻画山石的轮廓,还运用浓淡不同,雨点般的细线,逆笔皴擦,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皴擦,皴擦就是利用毛笔斜着或着横着使用毛笔在画面上出现一种断断续续但又藕断丝连的效果,利用笔锋的顿挫,做到笔中有线,分出岩石的块面,使其赋有质感、重量感,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
山脚下,是一条小路,在画卷的右下角,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
这与山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作者也正式利用这样的对比,来抒发一种情感,什么情感呢?
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变,而人类只是山间过客。
这幅画在绘画手法上,充分体现了散点透视的特点,散点是移动视点,打破一个视域的界限,采取漫视的方法和多视域的组合,将景物自然的,有机的组织到一个画面里。
简单的来说,画的视点是不固定的,我们不能说这画是仰视还是俯视,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作者采用这种构图,自由性更大,能达到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纵横经营的目的,使整副画显得特别的高远,浑厚。
散点透视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构图形式,比如长卷,主轴等,使表现幅度有了更大的延伸性,可塑性强。
溪山行旅图原画就是一副高达2米多的主轴。
看完北宋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现在再来一起欣赏一下这幅,南宋时期由马远所做的踏歌图,“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
作者表现的是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这幅画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谓边角之景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作者构图上善于运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画半山,半树,半石,因此被人称为“马一角”。
画中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作者特意将画卷的中断留白,特意的留白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空旷的感觉,反倒为远山增添了几分云烟迷漫的神秘感。
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山水画更多的带来的是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而这幅踏歌图给我们带来的是灵动轻盈的感觉,以清新取胜。
南宋与北宋的山水画相比,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善于运用空白,称之为以白当黑,对景物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使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
讨论:
(1)针对元代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结合我们所学作品欣赏方法,分析画中的绘画风格以及绘画手法,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怀。
(2)讨论方法:
前后桌8人一组的方式,要求每位同学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法院,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注意课堂纪律和讨论秩序。
每组还要选出一位代表向师生阐述本组的观点。
讨论时间10-15分钟
(3)教师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总结整个讨论过程
三、课堂小结:
每幅画都有它自己所表现出的内容,和思想,以及作者所想要抒发的情怀,这些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我们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我们只欣赏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
附:
板书设计
古代山水画
一、历史发展过程
二、“六法论”
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
5、经营位置
6、传移摸写
三、绘画手法和特点
【篇三: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
《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
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
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
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
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
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用笔、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2、通过对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的学习,尝试创作山水画小品。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学习材料
教具:
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
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一段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的新闻拍卖视频,以及展示近期李可染的”80元变1.84亿元”新闻图片入手。
讲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提高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重视地位。
二、新课学习
本课设置以了解山水画(如何懂)、欣赏山水画(如何画)、学画山水画(动手画)三大环节。
(一)、了解山水画
问题设置: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大门类,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发挥,教师引导并最后进行总结。
(围绕中国山水的魅力及山水画家的文人情怀)
问题设置:
画家笔下的山水画与自然景色有什么差异?
展示自然黄山景观图片及中国画家亚明《黄山云》山水画作品对比。
风景照片:
记录自然。
国画山水:
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画家寄情于山水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情感融于笔端。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展示图片:
《万山红遍》李可染、《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平沙落雁》傅报石、《大漠》吴冠中等作品赏析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
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学生讨论)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
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
大雁......
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
。
总结:
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
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
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1、位置经营,构图表现;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的追求;
3、水墨韵味,墨彩交融
(三)、学画山水画;造型表现
1、回顾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山石的体积与石头的质感;
2、根据所熟悉的古诗词义,画一幅中国山水画。
挑选自己旅游时的山水画照片,用本课介绍的画法步骤,画一幅山水画小品。
(学生创作)
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