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34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

新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新建项目

2、项目投资规模:

投资总额:

300万.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②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

优化设计方案

项目投资估算

分析项目建设条件,提出工程实施进度

综合评价与建议

4、项目承建单位概况

**市稻麦原种场位于**港经济开发区北首,交通便利。

占地面积6000多亩,现有正式职工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人。

主要从事棉花、水稻、麦子、油菜、玉米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年生产销售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良种12000吨。

该场农作物种植水平高,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关键技术的指导,一直是市稻、麦、油菜、棉、玉米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的观摩区,2003年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技术人员科技成果转基地;2006年被省种子站确定为国家棉花品种展示基地;2010年与华中农业大学珽栋院士合作并被确定立为院士基地。

几年来,通过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市有关镇各级的共同努力,园区产业特色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形成了坚实的基础和很强的优势。

近年来,**市稻麦原种场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引进新技术,提升了种子品质和附加值,强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该场生产的小麦平均亩产已由原来的600多斤增加到1000多斤、水稻由800斤增加到1200斤,皮棉每亩由80斤增加到近200斤,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

二、建设地点

**市稻麦原种场位于**港经济开发区北首,交通便利。

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S332省道西侧连接**城区和**港区。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1、建设的主要内容

**市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初步规划单层,局部二层,根据项目实施要求需建一幢占地1158㎡科研楼。

同时,由于**市稻麦原种场良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场部工作人员的增加,场部现有的职工食堂已不能满足需求,需新建一幢占地480㎡食堂。

2、建设的规模

**市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整体工程建设上述两项工程计划用地1638㎡,计划投资300万元。

建筑面积为1737㎡。

汽车泊位20个等附属设施,面积约1000㎡。

其他公共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上、下水管路,供电线路以及项目区内的绿化、环卫设施等。

3、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包括建安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等,项目估算总投资300万元,稻麦原种场自筹300万元。

4、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按照国家有关程序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包括准备工作、施工、竣工、验收几个阶段。

根据项目的整体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从2012年4月初开始至2012年10月完工;项目建设周期7个月。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范围及编制原则

(1)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计资[1983]第116号);

(2)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4)**市发改委的对本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5)**市2010年统计资料

(6)建设单位的《项目建议书》

2、主要研究范围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水文、地质、社会环境分析

(3)建设方案

(4)公用配套工程和环境保护;

(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7)结论

3、编制的原则

本次研究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可靠的原则,力求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维护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项目的审批、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

五、主要技术指标

本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1737平方米,基本满足**市稻麦原种场食堂及科研中心功能,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638

2

建筑面积

平方米

1737

3

容积率

——

1.06

4

建筑密度

——

5

绿化率

——

30%

6

总投资

万元

3800

五、社会效益分析

**市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举措:

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中心高效运转。

深化改革开发。

转变政府职责,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消除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增强城市活力。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保、医疗、治安等问题。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研究结论

该项目的建筑规模合理,建筑标准适当,具有显著地社会效益,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民心工程,研究结果认为本项目是必要的、可行的。

项目建设中应加强监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认真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加强财务监管,用好公家钱,为百姓省下有限的资金。

施工过程中秉承“低碳、环保、节约”的开发理念,多采用环保建材,增加节能措施,控制工程造价,注重品位与实用相结合。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项目背景

1、**市概况

**市地处江苏东部,黄海之滨,总人口73万,面积3059平方公里,辖14个镇、两个省级开发区,境内有省属农场和沪属农场各3个。

**市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3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县(市)称号。

**是新兴港口城市。

国家重点工程**港位于江苏沿海海岸线中部,是填充江苏沿海填海港口空白带的中心战略大港。

2005年10月18日,在**港一起工程两个万吨泊位已建成试航,2006年开放一类口岸,并同时开工建设6个5万吨级泊位。

到2010年,**港形成1300万吨年吞吐能力,成为江苏沿海对外开放的综合型中型商港。

**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GDP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为17.8∶47.5∶34.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2亿元,比上年增长3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5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9008元,比上年增长14%。

连续七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苏北县级首家“国家卫生城市”。

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2009年**市定报工业实现增加值7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利税22.5亿元、利润11.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4%、26.5%、24.5%、25%;入库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7家;净增定报企业50家。

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关停超标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21家,深入开展**港经济区南区环境综合整治,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7.5个百分点。

2、项目提出的背景

便民服务中心是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行政管理体制。

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改革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也是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落实这个要求的重大举措,实质上是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变革、自我完善,是为建立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而破旧立新的一项艰巨工程。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单位科学管理、高效服务“三农”的需要。

农口部门改革后,我市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由原农业局、农机局、林牧局三部门合并组成,下属单位多,机构较为庞大,服务场所狭小而分散,加之条件简陋,技术设施落后,给单位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影响,不便于集中管理。

影响为农服务功能的发挥,给前来办事的群众造成了诸多不便。

为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经研究并请示市政府同意,农委拟在**市城东新区重新规划建设市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

1.2项目建设是创建文明和谐单位的需要。

目前绝大多数单位是“三无”(无会议室、无图书阅览室、无文化活动室)单位,不符合文明和谐单位创建要求。

该项目的建成可以满足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的需求,对达到创建文明和谐单位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1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项目符合中央有关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指出:

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必须体现庄重、朴素、实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求,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严禁超标准占地、低效利用土地,不得占用耕地,不得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设施。

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的建设符合**市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解决本单位分散服务,不能统一管理的最佳方案。

2.2建设项目在建设条件上完全具备。

拟建地的水源、电源、热源均为市政配套管网,各公用条件供应能力充足,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综上所述,稻麦原种场科研楼及食堂项目的建设符合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必要可行的。

第三章建筑设计方案

一、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应满足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本项目的设计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指导原则:

1、人性化——设计本着以尽可能的满足便民服务需要。

充分考虑辖区实际情况,以解决服务辖区居民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可持续性——尊重地方文化和塑造社区文化,充分考虑地区和周围环境特点,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城市风貌。

3、现代化——规划设计中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建筑及绿化、道路硬化的关系,合理组织室外交通场地,进一步提高公共设施水平。

4、生态化——规划设计中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针对地域、地区特点,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

5、网络化——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最大限度地获取和传播知识,开阔服务人员视野,开创新思维。

二、规划设计方案

主要技术指标:

(1)用地面积:

不少于20000平方米

(2)容积率:

0.75(3)建筑密度:

0.3(4)绿化率:

30%(5)建筑规模:

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三、建筑方案

1、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处理手法,追求简洁、大方、流畅的建筑造型。

为突出便民服务中心的特性,以清雅的白色或淡黄色为主色调,既时尚又不失雅致,充分体现现代感。

2、绿化景观规划

本项目强调绿化围合建筑观念,在项目地块中心绿化形成绿带,向内渗透与各组团绿地相连,向外扩展与道路绿化带相连,使得整个绿化系统形成网状结构,创造优良的办公与休闲环境。

四、结构方案

本中心采用全框架结构,满足本地结构和抗震的要求。

1、设计依据

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4《外墙保温工程技术规程》

1.5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和设计要求

1.6现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等。

2、设计条件

抗震等级:

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防

五、配套设施

1、给排水方案

1.1设计规范及依据

1.1.1《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1.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98-1996)

1.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1.1.5建设单位设计要求

1.2设计内容

室内外给排水及消防用水设计。

1.3系统方案

1.3.1室外给水系统

水源由城东新区给水管道提供,消防水系统与生活给水分开独立设置,管网环状布置。

室外设置消防水池一座,满足消防水用量。

1.3.2室外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经室外化粪池处理后进入下水管网。

雨水有组织排入雨水管网。

1.3.3室内生活给排水系统

生活冷水采用上行下给垂直供水方式。

卫生间设集中给排水系统。

采用单立管排水系统,有组织排入污水管道,排水管应采用PVC管。

水压满足最不利点自由水头2.0米,水质为一般生活用水。

2、电气专业

2.1设计依据

2.1.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6)

2.1.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1.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1.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2.1.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

2.1.6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2.1.7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

2.1.8相关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2.2设计内容

2.2.1本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保护接地系统;电话系统;宽带系统;消防系统。

2.2.2照明系统:

电源由配电室引出低压220/380V交流聚氯乙烯电缆直埋引至楼内电缆连接柜。

本项目建筑按三类防雷的建筑物设计防雷系统,在屋顶设置避雷带。

2.2.3电话宽带系统:

楼内设置电话宽带网络交接箱。

3、建筑消防

该项目为三类建筑,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

3.1该项目按国家消防防火设置的要求实施。

室外设置两个消防栓,水源由自来水管网供应,管径不小于DN100,确保消防用水,消防栓采用地上式,间距不大于120米。

另外在消防通道上设置环形道路,消防通道宽度大于4米。

3.2建筑物每层设置消防栓一个。

走道和楼梯宽度均根据《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执行。

4、防雷与接地

该建筑为三级民用防雷建筑,应采用全面防雷措施,建筑物顶部采用避雷带作防雷接闪器。

避雷带、引下线及所有引入室内金属管道均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在一起。

用电设备接地、防雷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形式。

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一、项目选址

1、项目位置

本项目位于**市城东新区内,东宁路以东,裕华镇以西,连接**城区和**港区。

2、项目周边环境

本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周边无标志性或特殊建筑。

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环境及已有建筑物协调一致,且道路绿化合理均衡。

3、项目地质条件

3.1地质资源

**地质为湖相、河相、海相三者交替的沉积物,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市境南宽北窄,成葫芦状。

地势南高北低。

平均地面真高1.9米-4.5米(黄海高程),高低相差2.6米,中部老斗龙港两侧的槽型洼地,宽约3公里-6公里,东部沿海有112公里长的海岸线,并有广阔的滩涂。

3.2水文地质条件

**市常年自然降水量1042.2毫米,丰水年高达2000多毫米,欠水年最少也有500毫米。

市境内有川东港、疆界河、王港河、二卯酉河、四卯酉河、斗龙港、西潮河、**干河等入海河流,平均地面年径流量为5.1亿立方米,客水过境量为25亿立方米左右。

地下淡水资源比较丰富。

斗龙港:

斗龙港是里下河地区1.1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四港(即斗龙港、新洋港、黄沙港、射阳河)排涝入海的干河之一,排水量占里下河地区入海流量的10%,原上游起自草堰正闸,与串场河相通,向东北流经西团、大中西河口、新丰、金墩、龙王庙(即三龙)至下明闸入海,全长51.7公里,曲折系数为93%,河口宽50至120米,河底高程负1.9米至2.5米。

1965年该河整治后,又分新、老斗龙港,从兴盐界河向东北至斗龙港闸称新斗龙港;从新老河交汇处向南至西团称老斗龙港;西团至草堰北闸称五十里河。

二卯酉河:

二卯酉河为垦区由南向北排列的第二条东西向河,西起老斗龙港,向东经大中集、裕华、东坝头、王港乡,至新海堤富河,全长29.4公里,底宽10米,底高程负1.5米,边坡1比3,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

经改建后,二卯酉河已成为垦区中部,王港滩途兴垦引、排的主要河道,并可调节西部地区排水,也是大中集内外交通的唯一干线。

老斗龙港:

老斗龙港是**市境内由南向北流的河道,河道面宽约50~60m,平均水深约为2.5m,全长40km,南起西团,接西团河与三十里河,经江苏**经济开发区,与新团河、二卯酉河交汇,其中30%的水量进入二卯酉河,向东流入市区,70%的水量沿河道向北,汇入斗龙港。

在二卯酉河滞流或者发生由东向西的倒流时,老斗龙港将会有一部分水量进入新团河。

老斗龙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航运、农田灌溉和泄洪。

王港河:

王港河是沿海垦区中部单独排水入海的干河,流域范围南至疆界河以北,北至一卯酉河以南,西至五十里河(又称西团河)以东,东至海堤复河,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

该河西头在董家庄衔接五十里河和通榆河,经草堰北闸与串场河相通,向东经洋心洼、小海、大圩头、庆生渡至王港新闸入海;全长44公里,底宽30米,底高程负1.5米,河坡1比3。

该河改建后,为该流域的引淡、灌溉、排涝、保港等提供了有利条件,确保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

新团河:

新团河西起刘庄岔河口处七灶河,向东北流经新团至老斗龙港,因横贯新团,故名。

全长12.3公里,底宽25米,底高程负2米,边坡1比3。

该河改建后,成为县境中部引、灌、排的主要河道,也成为老斗龙港的支河之一,可调节里下河地区排水,同时也是**县与外部交通的主要航道。

七灶河:

七灶河原为刘庄场的灶河,流经七户灶,故名。

西起刘庄串场河青龙闸与兴盐界河相通,向东流入老斗龙港,全长15.2公里,底宽10米,底高程负1米,边坡1比2,是老斗龙港上游5条支河之一,古为里下河分洪支流,现是西部地区引排河道。

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编制)规定,**市段斗龙港、老斗龙港、王港、川东港、二卯酉河功能排序为工业、农业,远期至2020年的水质目标为Ⅲ类;新团河作为备用水厂的饮用水源,远期至2020年的水质目标为Ⅱ类。

二、用地方案

1、项目占地面积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30亩,合20000平方米。

2、土地现状及相关规划

2.1土地利用现状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30亩,约合20000平方米。

地面无附属物,交通便利。

2.2城镇规划及社会条件

该项目位于**市城东新区管辖内,政府给予了许多优惠条件,得到了发改委、城建、环保、土地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都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

2.3合理性

本项目对该地块的开发利用合理,项目选址符合相关要求及相关政策标准。

第五章节能节水措施

一、节能节水的必要性

能源和水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是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

人类活动的无限扩大和土地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已掀起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温室效应、酸雨、能源危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江河干枯……种种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已摆在我们面前。

我国建筑消耗已占全球总消耗的25%,建筑每平方米能耗是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而且我国是一个缺少水资源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方水短缺现象日益严重。

中国已有300座城市被联合国列为缺水城市,长此以往必将给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忧患。

现在我国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很低,消耗指标很高,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潜力很大。

它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中国节水节水政策大纲》等相关法规,要求实行更加严格的水资源政策,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充分评估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因此,本项目建设拟采用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达到最少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二、节能措施

节约能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项目必须从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贯彻节约能源的原则,通过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

1、设计依据

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有关节能和合理利用能源的规定及标准;各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

2、本项目所属行业为行政办公行业。

本项目仅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建筑耗水、耗电、耗能,项目投入使用后只有少量能耗,项目投入使用后,所用能源主要为电,在施工过程和投入使用后拟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一)建筑节能

1、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积极采用能耗低的空心粘土砖、空心砌砖、粉煤灰制品、加气混凝土。

积极利用发泡聚苯乙烯、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及各种高效保温材料。

2、改革传统外墙和屋面。

因地制宜推广使用保温性能好的维护结构,使用外保温墙体,采用合理窗墙比,使用节能型门窗、门窗密封条和节能玻璃(L0W-E)。

屋顶加设倒置保温层。

3、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积极推广高效、长寿节能光源和灯具。

4、加强高性能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的应用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二)给排水节能

1、生活及消防水泵选用优质高效节能产品;

2、加强自来水管网管理,及时排除管网泄漏。

(三)电气节能

由于能源消耗和火力发电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节能与环保直接相关,而环保也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尽量选用低能耗节能型机电设备及节能型新光源灯具;

(四)项目运营阶段的节能措施

1、为节约用电,选用节能及高效设备,尽量不选用耗电大的设备。

主要设备负荷率按70-80%设计,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电器设备选用新产品和国家推广节能产品,照明系统选用节能、高效灯具;

3、墙体、屋盖、门窗等采取建筑节能材料;

4、加强节水管理。

三、节约用水的原则及要求

1、节水工作要实现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的“三个相结合”原则。

2、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3、加强用水管理,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4、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的方针,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5、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实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即节水实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用水单位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过程中,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