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450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ocx

高考地理备考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2019高考地理备考:

16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2019年各套文综试卷的地理试题和单科地理试卷传承与变化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

各套试卷中的地理试题在延续原有风格特色的同时,力求做到“稳中求变、变中出新”。

高考试题常考常新,不变的是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命题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更好地维护考试公平;稳中求“变”意在探索高考命题的新思路,体现了高考改革渐进的追求;变中出“新”是高考试题活的灵魂所在。

一、命题求稳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命题求稳”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知识抽样,突出主干

(1)抽取基础性与框架性知识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度,强调考查学科知识框架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即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从前述的统计看出:

天气与气候、内外力作用、水循环、自然带与地域分异、人口、城市、交通、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产业转移、区域特征与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是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的高频考点。

这些知识所包含的概念、原理、规律,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是地理主干知识的核心。

(2)抽取生长性和生成性知识

高考是为不同层次的、不同培养目标的高校选拔考生的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

为高校选拔人才,试题设计要能有效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因此会在上位知识(高等教育)和下位知识(中等教育)之间的脉络上抽取相关知识,延伸知识生长的触角,探索生成更为宽广而深厚的专业知识。

如全国甲、乙、丙三套试卷考查了产业转移与升级(佛山陶瓷、日本家电转移、我国纺纱业海外建厂)、垂直地域分异(全球变暖与长白山苔原带冻害、冰期对青藏高原东部及周边山峰积雪冰川的影响、四川西部某山地磷累积量的变化)、河口地区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贝壳堤、浙江某河流下游河床断面变化)、河流与流域开发(内格罗河的特征及旅游开发;罗讷河综合开发与整治),这些知识既是高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又能重点考查分析、归纳、概括等系统思维水平,有利于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3)抽取迁移性和应用性知识

不同的地理知识间多有着因果逻辑关系,由此构成知识串,形成思维链。

处于知识串、思维链中的某些“节点”往往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应用性特点,如气候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关键要素,是理清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揭示人地关系的桥梁与线索,在分析成因、预测趋势、分析影响、解释人类活动方面应用广泛。

2019年高考命题将“气候”要素广泛运用于试卷中,如全国甲卷第36题⑴,罗讷河不同河段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判断依据;全国乙卷第36题,从气候角度分析广西横县茉莉种植的优势条件,第37题,堪察加半岛大型野生动物数量少的原因;全国丙卷第36题,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第43题河南水旱灾害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北京卷第36题,分析春季大别山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图示灌区水利工程“蓄、引、提、排相结合”特色形成的自然条件;天津卷第13题,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浙江卷第36题,恒河三角洲地区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江苏地理卷第27题,湄公河水源补给、径流、水位变化的判断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旱灾的原因分析,第28题,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上海地理卷第27题,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从气候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等。

2.能力立意,展现思维

“能力立意”的实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核心是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1)全面考查四项能力要求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仍然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地理学科四项能力的要求。

试题利用新颖的图文材料,结合考生知识基础,遵循认知规律,巧妙而有层次地考查不同的地理能力及能力层级,达到区分考生地理思维品质的目的。

以全国乙卷第36题为例:

(1)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信息来源——文字材料:

茉莉的生长习性;图示信息:

图中横县的位置、经纬度;需调用的知识——苏浙夏季梅雨、伏旱和冬季寒潮。

(2)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规律的能力;信息来源——设问信息:

横县地形及茉莉的种植区;图示信息:

横县水系;需调用的知识——农业区位因素。

(3)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规律的能力;信息来源——文字材料:

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与质量;图示信息:

横县与省会南宁的位置关系;设问信息:

横县县城,由此对“交通、基础设施”做出合理推断;需调用的知识——工业区位因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能力要求——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若选择问题①应从结合文字材料抽取概括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主要包括因地制宜、专业化生产和延长产业链等方面。

如选择问题②,需要结合所学从品牌培育、其他产品研发、旅游拓展等角度对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思维类型丰富、层次分明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思维类型丰富多样、层次清晰,从描述、说明、判断、推理、比较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等,较好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选择题多以串题形式呈现,一个题组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研究、案例探究。

每组试题多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解答问题要挖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形成思维“链”。

如海南卷第10~12题,以“职住平衡”和“2019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为载体,在理解“职住平衡、职住比”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进而推断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对就业人群的影响,最后就“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导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该组题思维“链”的各节点(问题—影响—对策)环环相扣,对应的思维层级依次为描述、推理、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运用人文地理原理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地理思维是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思维、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关联思维,也是人地关系的综合思维。

综合题多以区域为背景,突出区域分析与研究,引导考生在“知地、析因、究理、明法”中展现思维过程,考查空间认知能力、地理因果关系推理能力、区域特征分析能力、人地关系的评价能力。

如上海卷第31~35题,以撒哈拉沙漠南缘11个国家联手打造“绿色长城”为载体,考查绿色长城的分布、荒漠成因、荒漠化防治措施、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原因及其特点等,设问由浅入深、梯度分明,体现了地理学科多层次的能力要求。

描述“绿色长城”的分布,属于空间认知能力的范畴;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的成因,属地理因果关系推理能力;沿线国家遏制荒漠化的措施,是从人对地影响的角度考查人地关系的评价能力;对适应性树种选择的论证探讨,是基于区域特征与差异的人地关系评价,对于考生综合思维水平的要求较高。

3.图文并重,析因究理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提供的信息材料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纯文字材料,丰富新颖的图像、表格,还有图文结合材料。

试题以地理图表、文字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现实情境的透视和分析,使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凸显,解答试题更强调“论从图出,据从表算,文为理献”。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突出地理学科把图像作为地理认知工具的学科特点。

选用的图表多是考生眼熟的式样,但往往平易中见深刻:

识图不难,深入不易。

图像承载的地理信息丰富而且互为因果关系,对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空间推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从图像类型看,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出现频率最高,这些图像集中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区域图——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统计图——地理事象的变化特点及原因;等值线图——用以揭示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与变化,对空间想象、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示意图有所减少,景观图呈增加趋势。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较多的使用一题多图、图表组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对考生的地图素养及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9年全国卷地理试题纯文字材料题组显著增多。

每套试卷中都各有两组选择题、一道选考题没有配图,信息呈现都是文字材料,其实质就是案例探究分析。

解答试题既强调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又要抓住时空变化中的关键信息,可谓字字珠玑,暗藏“分数”。

4.问题精巧,引导探究

2019年高考地理选择题多采用串题形式,主题相对聚焦与知识适当分散相结合,多层次多视角考查地理原理的分析、推理及应用。

试题设计深度挖掘素材内涵,从事实判断到原理分析,先是依托图文信息考查分布、变化、特点等,然后多为迁移性问题,如成因、影响、对策等。

2019年高考地理综合题仍坚持诸多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内的融合与叠加,选取主题、设计主线,选取与其关系密切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组或问题链,回应问题就是“知地、识象、析因、究理”的探究过程。

以江苏卷第28题为例,以攀枝花由“钢城”向“阳光花园”的转型为主线,聚焦“钢城形成条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候鸟式养老的地理条件、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的积极影响”,思维层级分别对应“据图归纳—推断说明—评价论证”,由读图描述切入,以开放性问题收尾,看似松散实则精巧、凝练。

“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形成原因、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的积极影响”的设问开放,但又有所限定,在可测、可控的范围内有效地评价考生的地理思维发展水平。

5.立足区域,揭示内涵

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本质特征是综合性与区域性。

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与阐释及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的基本认知方法。

因此,测试考生探究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地理学科测试的重要内容。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对区域案例探究的考查仍然不遗余力,各套试卷中对此都有充分体现。

以江苏卷为例,第1题,根据山水画作品判断对应的区域;第12题,迪士尼主题公园所在城市气候的差异;第27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气候、河流特征和干旱灾害的成因及影响;第28题,攀枝花由“钢城”向“阳光花园”的转型;第29题,江苏高铁建设对苏北振兴的影响;第30题D,库布齐沙漠的治理等相关问题,都反映了立足区域探究地理问题的命题特点,要求考生运用区域认知方法,现场构建解答模型以综合思维探究地理问题。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综合题大多是基于区域的问题探究、案例分析,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特征和基本研究方法。

如全国乙卷第36题,延续了往年“小切口、深推进、链式追问、逻辑演绎”的命题特点,以“横县茉莉种植”为主线,从茉莉种植的气候优势比较切入,继而从区域内部差异的角度分析茉莉种植选择地势较高旱地的原因,然后顺势过渡到茉莉花茶厂集聚的原因,最后由点到面设置为选择性问题:

探讨论证横县茉莉产业模式对其他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或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整道试题由“地”及“理”到“人”,主线分明,层层深入,很好的呈现了一个区域主题案例探究的全过程。

6.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特别注重联系生产、生活、生存的实际,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和“地理即生活,地理为生活”的理念。

(1)从地理视角看世界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紧跟时代脉搏,选取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作为命题素材,用所学知识透析热点中所蕴含的地理元素,通过题目内涵来揭示地理的价值与功能,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增强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人地协调的生态意识。

例如,“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是当今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019年有3套试卷直接考查了“精准扶贫”:

全国乙卷第36题(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北京卷第36题,(4)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上海卷第48题,说明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第49题,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

(2)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更加强调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意在引导考生用地理的思想观念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

江苏卷选用“驴友宿营和观景、世纪寒潮、低碳社区住宅景观设计中的树种选择和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阿尔泰山科学考察、候鸟式养老等生活气息浓郁的情景素材考查地理对生活的影响,传递有用地理的理念和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点。

北京卷则着重选取了身边的和北京发展中的地理素材,如2019年国际地理学大会、北京空气质量问题、大城市居民出行与功能区合理规划等,有助于引导考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社会生活,提升思维品质。

7.全国卷风格渐趋稳健

全国卷地理试题多依托区域与案例,突出微观研究,立足知识的深度挖掘,纵向延伸为主,注重评价地理思维过程,强调考查地理学习方法。

全国卷选择题多依托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的素材生成,试题设计深度挖掘内涵,命题视角独具特色,对逻辑推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高。

试题设计侧重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把握,选项多与题干高度关联。

确定正确选项时,需要对整个材料情境进行通盘考虑,淡化辅助性内容和枝节信息,在程度、范围、质与量上做出甄别,最后确定那个最准确、最贴切的选项。

全国卷综合题选择一中一外两个尺度不同、考生相对陌生的区域,围绕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要素设计主题,图像与文字材料提供解题必需的信息。

问题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各问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从试题的能力要求分析:

能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说明特定地理现象;能够从图像与文字材料中提取必需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合;能够关注设问的不同角度,理清各个设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区域主题,通过概括、分析、综合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试题需要精细地阐释原理过程,突出因果推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8.自主命题试卷涛声依旧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多数自主命题试卷的地理试题特色更加鲜明。

如上海卷:

坚持基于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知识、技能、思维并重;大量选用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学科前沿的热点素材,凸显学科价值;精选案例考查图表分析地理技能和区域认知能力。

北京卷:

坚持能力和价值观并重,注重价值观引领;选材“大(国家战略、传统文化)小(身边地理、乡土特色)”相映,视野开阔;创新图像形式,视角独特;选修内容融在必修中考查,融合巧妙自然。

江苏卷:

图表技能丰富,依图设问、论从图出,突出信息处理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9.选做题紧扣主题,难度趋同

从考查内容看,各卷中的选做题多选取现实性材料,围绕考核主题设计综合分析问题,突出地理核心技能的运用与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试题结构看:

各卷中的选做题素材阅读量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问风格相似,参考答案字数相近、赋分相同。

从考核目标分析,同一试卷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衡进行了合理把握与掌控,设问的思维强度相当、思维水平具有可比性。

因此,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风格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

二、稳中有变

1.全国卷普适性增强

2019年共有25个省区使用全国文综卷。

随着使用全国卷的省区增多,2019年全国卷地理试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依托学术前沿的倾向有所缓解,难度有所下降;图表数量减少,信息简明化,等值线、复杂统计图的使用量在减少,大计算量的统计图试题减少;综合题文字阅读量增加,答案书写量有所减少,以全国乙卷综合题(包括第36、37题,第42~44题)为例,如下表所示:

这些变化反映出:

全国卷识图的门槛在降低(但解答试题需要对图像信息深层次地解读,即用很浅的知识考很深的能力),对文字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审题思考成为考生解答试题的重心所在。

2.纵向探究思路微调

近年来,以全国卷为代表“纵向探究型”地理综合题渐成风行之势,其主要特点有:

①立意:

基于地理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演绎能力;②情境:

倾向选择陌生度高的中小尺度区域,从陌生区域到陌生地理事物;③设问:

小切口,大纵深,链式追问,各小题设问有内在联系,讲求内在逻辑;④答题要求:

入题门槛高,总体难度较大;思维回路曲折;打压碎片组合,注重逻辑表达。

2019年高考地理综合题有所改变,各卷都不同程度地向“横向综合型”回归,其主要表现是:

①立意:

知地、析因、究理的逻辑推理;②情境:

相对熟悉区域的典型地理事象,经典问题选取新颖视角;③设问:

扫描式、全景式;各小题相对独立,梯度明显;分立式设问;④答题要求:

讲求要点齐全;表述简明,兼顾逻辑。

在此背景下,也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试题:

全国丙卷第36题,内格罗河特征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卷第36题,大别山的自然景观、水利工程及高速公路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江苏卷第28题,攀枝花由“钢城”向“阳光花园”的转型;上海卷第31~35题,撒哈拉沙漠南缘11个国家联手打造“绿色长城”等。

2019年不少地理综合题虽然延续“纵向探究型”的风格,但因其选择的区域较典型,主线、主题较熟悉,设问较常规,对答案环环相扣的逻辑要求稍有降低,如全国乙卷第36题,横县茉莉产业;全国丙卷第37题,瓜州风电场建设等。

3.设问角度富有变化

长期以来综合题的考查角度一直相对稳定,在备考中考生往往将设问格式化、答题模式化。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更强调针对性,避免模式化,需要考生深入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表现为:

(1)小切口设问:

设问具体化,层层递进或呈放射式地刨根问底,避免考生套用模板,答案更加灵活,更能充分体现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全国甲卷第37题

(1),描述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需要根据图示信息按照图例设定的时间线索进行归纳概括;第37题

(2),该题是在描述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大熊猫栖息地变化的人为原因。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

从试题的图文材料中提取“不同阶段秦岭地区经济活动”的信息:

采伐森林—修建道路—停止采伐、修建隧道,然后将不同阶段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变化结合起来做出合理解释。

第37题(3),提出的协调途径要有针对性,具体化、可操作,解答要从“尽量避开、预留通道、保护植被”等方面提出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2)逆向式设问:

选择“普遍性中的特殊现象”,反其道而行设置认知冲突,这种逆向切入的方式更能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如全国甲卷第36题(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全国乙卷第37题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全国丙卷第36题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海南卷第23题,分析乌斯怀亚旅店规模不大,收费较高的原因。

(3)开放性问题稍变脸:

在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大量考查了诸如“产生的影响、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说明其意义、做出评价、指出……的合理性、……的作用”等,这些问题以地理要素间的多维联系为主线,结论为“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形式。

因此这些问题看似开放,实则有所限定,限定条件往往隐含在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中,对考生综合思维水平的要求高。

如全国乙卷第36题(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

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

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该题要求考生自选问题做答。

与往年同类试题相比,供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展示。

4.用新知识题考潜能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有许多“新知识”试题,如庄园经济、“绿心”规划、贝壳堤、磷累积量、民宿旅游、高位虾池、阶地、探空气球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平顶海山、出行能耗、职住平衡、住宅景观设计、候鸟式养老……这些“新知识”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

“新知识”试题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已知理解未知”的能力,即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并完成对“新知识”的应用。

如全国乙卷第7~9题,考生需先根据题干中的文字材料中理解“贝壳堤”的概念与成因,再从图中分析不同年代的贝壳堤的分布与变化特点,并结合概念、成因尝试理解其形成和变化过程,最后针对三道题目的设问对选项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浙江卷第9~10题,要求考生运用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物体运动速度、地球空间距离等知识分析探空气球漂移原理,考查考生综合推测地理因果关系的能力。

5.地球运动渐行渐远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球运动”的出现频度明显降低,在全国甲、乙、丙3套试卷和海南卷中已找不到“地球运动”的踪影。

难能可贵的是,其他试卷考查地球运动的试题中有一些堪称精品,如江苏卷第9~10题,用低碳社区的“住宅景观设计”来考查树种与房屋的最佳组合、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

试题将盛行风、树种遮荫透光、太阳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知识巧妙融入“住宅景观设计”的生活化情景中,又与“低碳社区”的理念不谋而合,可谓立意高远,设计精巧。

高考对地球运动的考查盛极而衰,现在不少试卷刻意回避。

我们认为:

因地球运动而产生的光、热、时等的变化,是影响陆地地理环境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学科知识框架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应该在高考中予以回应与体现。

但要坚决摒弃以往频频出现的仅剩几个点、几条线的光照图,而是要着眼于地球运动意义的“生活化”,加强地球运动与气候、区域的联系,设计既有生活情趣又有思维力度的上乘之作。

三、变中出新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2019年各套高考地理试卷通过大量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议题,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注重渗透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助于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例如:

全国甲卷:

试题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选择“庄园经济”和“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等素材,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

从发展的角度选择“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等素材,引导考生逐步深入地认识、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北京卷:

试题以人地关系主线贯穿全卷,大热点与小生活紧密结合,注重价值观的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

第1~2题,以国际地理学大会为情境从时空两个角度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分布变化,有助于考生形成全球观念、国际视野、生态意识。

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北京空气质量问题、出行能耗等本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低碳生活的理念。

第36题,以“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为背景,选取“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的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心国家发展,并在解答中感悟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增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凸显地理核心素养考查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含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2019年各套地理试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可谓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