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71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docx

届广东省汕头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语文卷12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

语文2016.11

命题人:

蔡秀华林茹许思斌

注: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

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

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卫国的哀骀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

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

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

“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

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

“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

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

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

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

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

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

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

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

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

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

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

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

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

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是因为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

B.在庄子看来,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他认为在丑怪形相中可以包容精神美,这与孔子的美学思想是相同的。

C.庄子《德充符》中的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他认为“兀者叔山”虽被砍掉了一只脚,却也因懂得自然无为之道而比形体健全却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可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庄子之所以让他笔下奇丑人物得到许多人的爱慕,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形骸之内”的美是要高于人的“形骸之外”的美的。

B.禅月大师贯休笔下的人物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反映出禅宗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C.与贯休所画的人物迥乎不同的是,画家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形态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

D.贯休笔下那些罗汉群像的庞眉大目、孕颐隆鼻、怪异丑陋,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庄子的眼光来看,那些汲汲于名利,一旦仕途多舛,怀才不遇便要呜呼哀哉的士大夫们也是可悲的,还不如《德充符》中某些外貌丑陋、甚至形体不健全之人。

B.《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这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的特色。

C.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并对丑怪之美予以肯定,这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对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儒家美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D.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思想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对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10分)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③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④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⑤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

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

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著)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

不同的发展道路。

D.选文第②段对“词汇”和“文法”提出质疑,目的是为强调其重要性。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

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5.简要举例分析选文第五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5分)

意外的礼物

(前苏联)帕霍京

谁也说不准安娜·菲利波夫娜有多大年纪,不过,连德高望重的老人们也肯定地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人们已经管安娜·菲利波夫娜叫奶奶了。

不管他们怎么说,实际上,要是看见她穿着肥大的套鞋,迈着快步,肩上压根白木扁担,挑着满满的两桶水轻松地往家走时,真不敢相信她已经老了。

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

从来没有人看到安娜·菲利波夫娜像老太婆那样慢慢吞吞地走路。

有时候,有的街坊冲她背后喊道:

“哎,菲利波夫娜,你干吗还满处跑哇?

在家呆着歇歇得了。

”她就举起一只干瘦的手,指着苍天回答说:

“我到了那儿再休息,没多久了。

”安娜·菲利波夫娜有个孙女叫维尔卡,每当这轻佻的姑娘从邻居的窗前经过时,这条街上的人都满怀同情地叹息说:

“哼,这姑娘有点良心没有?

天天把孩子往这儿一送,自个儿就跑了,让老太太在家看孩子。

还经常呵斥老人。

老太太总是花自己的钱给孩子买东西,孩子妈哪怕说个谢字,要不给老人买点礼物也好。

可这想也甭想。

唉,瞧这事!

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她说:

“扯什么闲话?

姑娘家年纪轻,走错了一步。

她好玩、爱跳舞是应该的,可带着孩子怎么去得了呢?

我反正在家呆着没事,也该帮帮忙,岁月不等人哪。

她感不感谢我,关别人什么事?

她兴许已经送给我不少东西呢,这谁知道呀!

可街坊什么事都知道,要不还算什么街坊。

什么事都瞒不过他们。

“什么,送了不少东西?

人们瞧着老太太,笑话她说,“你这身衣服已经穿了40来年了。

过了两年光景,维尔卡出嫁了。

大伙松了一口气,可是好景不长。

老奶奶又天天晚上照看起曾孙子来了。

事情的原委街坊们一清二楚:

维尔卡新婚的男人常常拿东西换酒喝。

秋天,维尔卡带着孩子到海滨去休养。

没过几天,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一个小邮包。

她拿起一把旧的大剪刀剪开了包上的缝线,一眼就看见裹在厚纸里边一条毛茸茸的时髦而漂亮的大头巾。

包裹是维尔卡寄来的,可是老太太在包裹里没有找到片纸只字。

安娜·菲利波夫娜收到包裹的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的老太太议论纷纷:

“这姑娘心眼倒不坏!

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自胜。

虽说9月间天气还暖洋洋的,可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

碰上有人叫她,她立刻高兴地站住和人闲扯,说着说着,她便有意把话题悄悄地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

“这件礼物挺贵重的,”她说道,“我简直不知怎样才好,总觉着挺过意不去。

“没什么。

”别人劝她说,“比这更好的礼物你也配啊!

10月初,晒得黑黝黝的维尔卡顺着大街径直往奶奶家走来。

坐在街旁长凳上的老人们向维尔卡问好,她大为惊奇。

“他们怎么向我问起好来了?

”到了奶奶家她问起这事。

“这有什么……人家尊敬你呗。

维尔卡哼了一声。

“忽然尊敬起人来了……包裹收到了吗?

”她问奶奶。

“收到了,收到了……”

“你明白吗,我不愿意在疗养地随身带着这块头巾,寄回家吧,又怕我丈夫拿它换酒喝。

后来想了想还是存在你这儿保险。

“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

维尔卡吃惊地望着奶奶。

“你怎么了,奶奶?

“哦,没什么,没什么我随口说说。

她慌忙地在屋里折腾开了,把头巾拿出来,端端正正放在桌上。

维尔卡拿起头巾就走,到了门口她说:

“明天晚上我把孩子送到你这儿来。

让他自个儿跑跑玩玩。

我和我丈夫要去看电影。

“行啊,你送来吧……”

第二天傍晚,安娜·菲利波夫娜牵着曾孙子的手慢吞吞地在街上走着。

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头上紧紧包着一条破旧的毛头巾。

大家突然发现安娜·菲利波夫娜确实非常衰老。

现在看来,在那些老一辈的人还年轻的时候,人家管她叫奶奶,这个说法是可信的。

(摘自《外国微型小说》)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安娜收到“礼物”后喜不白胜。

暖洋洋的天气里,她一到傍晚她就披上头巾出门去,高兴和人闲扯,有意把话题引到维尔卡和那件礼物上去。

从中可以看出她生活的空虚和内心的虚荣。

B.小说巧用省略号。

如“这么说,这东西……喀,可不是吗……可我傻老婆子……”,体现了安娜·菲利波夫娜突然明白这个礼物并不是送给她时失望、不知所措和慌忙掩饰的复杂情绪。

C.安娜·菲利波夫娜周围的街坊们是善良的群像,属于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安娜的孙女——维尔卡也有一定道德评判和约束作用。

D.小说前后呼应形成对比。

从开始人们真不敢相信安娜已经老了,她干什么事都很麻利,到最后大家突然发现她确实非常衰老。

表现出“意外的礼物”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E.文章通过安娜一系列变化及大量直接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悲喜。

如“安娜·菲利波夫娜也知道别人有这些议论,可是很不以为然”、“安娜·菲利波夫娜喜不自胜”等。

7.小说中安娜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分析。

(4分)

8.文末才知道“礼物”是“意外”的,其实这一“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你能否在文中看出端倪?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陈情表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

B.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

等到

C.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

寻找

D.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

怜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B.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C.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到汉代时分为章、奏、表、论四类。

“表”主要用来陈述请求。

B.“功”指穿大功服、小功服的亲族。

大功指服丧九个月穿的丧服,小功指服丧五个月穿的丧服。

C.“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

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D.“擢”指提升,是我国古代官职变动术语,文中类似的词有“察”、“举”、“拜”“除”“拔”等,其中“拜”、“除”指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分)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

(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

【1】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

消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的“无赖”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美景,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美好的景色。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夏天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15.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一项是(3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16.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隐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在《赤壁赋》苏轼饮酒甚酣,扣弦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自己对朝廷政事依然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女主人公对氓彻底失去信心后愤然决绝之情。

 

⑶《离骚》中屈原用制作衣服的材料表示自己品行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②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⑤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B.我先来得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2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B.④③①⑤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D.⑤④③①⑥②

21.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

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   ?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②     。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③     。

22.《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八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烟草企业不积极履行公约相关内容的行为。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

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

要求: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

网络时代,生活愈发便利,动动手指便可享受购物、缴费、挂号等服务,然而在我们享受互联网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老年人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

材料二:

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