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79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docx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91

新建铁路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

齐河站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八局集团石济客专站房分部

目录

一、编制依据1

二、工程概况1

三、地质概况2

四、监测目的及项目2

五、沉降观测4

六、质量保证措施7

七、停测标准8

 

站房、雨棚沉降观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907-2005

(7)、石家庄至济南客运专线工程施工图。

二、工程概况

本站位于山东省齐河县表白寺镇蔡西村南侧,距齐河县城约13km,距离济南市桑梓店镇约14km。

车站位于青银高速公路岔线与京沪高铁之间,向北距青银高速公路岔线1.3km,向南距京沪高铁600m左右。

车站布置为2台夹5线(含正线)形式,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设450m×8m×1.25m侧式中间站台和基本站台各1座,新设旅客地道1座,净宽8m,净高4.5m。

齐河站分为站房区、维修工区和雨棚,结构形式为一至三层框架和砌体结构,建筑高度3.9米至11.4米。

站房综合楼建筑面积:

3094.61m2。

其中,地下一层:

173.93m2;首层:

1935.42m2;二层:

985.26m2。

中间候车厅地上一层,层高11.900m,净高9.6m;两侧地上二层,首层层高5.7m,吊顶净高3.3m,其中售票厅及出站厅吊顶净高4.2m;二层层高4.8m,吊顶净高3.6m,建筑总高度13.00m。

齐河站站台雨棚长度为450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基础形式为钻孔灌注桩、高压旋喷桩基础,一站台为双柱双悬挑,每侧挑出长度3.25米,雨棚覆盖宽度12米,二站台为单柱双悬挑,每侧挑出长度4米,雨棚覆盖宽度为8米,雨棚檐口高度5米,满足建筑限界要求。

三、地质概况

本站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由于黄河改道,泛滥冲积,沉积着巨厚的第四纪松散土层。

齐河站地处河淮向斜与鲁西断块的过渡带、泰山隆起的北翼。

齐河站为第四系积散堆积物覆盖,下部多为砂质粘土层和未胶结的砂砾层,往上部为粘性大的不渗水的砂质黄土;近地表沉积多为河滩相淤积和冲积层,为黄河(古济水)的古河床淤积,厚度约为80~135米。

从地质构造形式看,齐河县正处在鲁西旋卷构造体系与鲁北帚状构造的结合部。

长清断裂从南向北一直延伸到县境,形成了县境北部的齐河—广饶大断裂及大体与黄河平行的一组锯齿形断裂,以及与这组锯齿形断裂垂直的十几条大致与长清断裂平行的断裂。

四、监测目的及项目

4.1、监测目的

(1)通过对站房及相关工程监测项目的观测,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计算,以及监测结果指导施工,及时发现风险点或危险工序,进行预测和反馈。

(2)现场监测的结果用于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

(3)通过监测数据与预测值比较可判断前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预期要求,以确定和优化下一步的施工参数,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4)通过监测收集数据,为后期施工及相关规程的制定积累经验。

4.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站台、雨棚及相关工程。

4.3监测点设置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是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等主要特征部位及密度适中,能够监控建筑物的整体沉降与局部沉降情况。

(2)观测点埋件的制作用¢20的不锈钢将一端打磨成半圆弧形,另一端加工成弯勾,并做防锈处理。

在观测标埋设时,将加工成弯勾形的一端埋在混凝土里(雨棚结构焊接在钢柱上),另一端朝上。

(3)当沉降观测点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对各点及时进行观测标的标记,并用红油漆标识和编号。

 

4.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Ⅰ、CPⅡ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工作基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国家二等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置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结构合理,便于观测,而且在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测量点的检查。

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因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五、沉降观测

5.1沉降观测方法和周期

(1)按国家二等高程控制网的精度标准进行沉降观测点位布置与测设。

在施工过程中,当承台施工进入混凝土浇筑(安装钢柱)后,首先将沉降观测点的埋件按规定要求埋设在相应位置,并做好标识;

(2)观测周期

沉降变形受施工荷载影响较大,观测周期受施工进度影响极大,参考同类工程变形速率,观测周期应按如下确定:

施工期间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有特殊施工工序要求的应增加一次沉降观测,比如竣工验收时观测一次,并绘制沉降曲线作为竣工资料;竣工验收以后,第一年每隔2~3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4~6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

(3)数据整理

在每次的实际观测过程中,必须认真填写观测时间、方位地点;所观测点的编号、数据、沉降量等,及时进行整理和数据分析。

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

测量记录必须保证原始、正确、有效。

5.2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水准基点在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见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符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5.3、仪器设备及人员配置

(1)徕卡电子水准仪一台;两米条码尺一对。

(2)人员配置:

沉降变形观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负责人员密切配合,责任到人、数据结果必须真实可靠。

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检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保护工作。

负责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

(3)所有使用仪器设备均具有鉴定计量证书,测量施工主要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

沉降观测主要人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职务

备注

1

张润军

测量室主任

2

胡帅

司镜、内业资料

3

黄天齐

司镜

4

席新鹏

司尺

5

张兆祥

司尺

 

沉降观测仪器配备台账

型号

数量

校定/校准单位

出厂编号

鉴定日期(年月日)

到期时间(年月日)

校定/校准结果

DNA03

1

天津市建工计量中心站

339877

2015.11.05

2016.11.04

合格

六、质量保证措施

6.1、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1)质量方针及目标

沉降观测以数据准确、方法科学、反馈及时为方针,在整个监测周期内做到仪器合格率100%、持证上岗率100%、数据准确率100%、反馈及时率100%、报告差错率为零。

(2)质量控制流程

严格按照质量、程序文件、作业细则中钢柱及上部结构监测作业要求进行整个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成果质量

6.2、安全保证措施

(1)观测过程中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钢柱上部结构安装时停止观测,待安装完毕后方可进行观测。

(2)对测量仪器的安全保护。

测量过程中注意保护仪器,大风、大雨天气需要对仪器进行防护、或者停止观测。

6.3、环境保证措施

(1)积极配合妥善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有关环保问题,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对于工作中产生的油漆桶、电池等废弃物,采取集中放置、集中处理等措施,减少给环境带来污染与影响。

七、停测标准

工程完工且周边环境稳定后,具备以下条件时,监测单位可向监理单位提交书面《监测停测审批表》、《监测总结报告》。

(1)本工程范围内土建结构单位工程已经完成,不存在新的自身或环境风险发生可能;

(2)监测数据稳定,符合相关标准、规程及设计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