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83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docx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学生观》知识点与练习题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丁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

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

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

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

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

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方法。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问的均衡协调发展。

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以人为本"的涵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地说就是:

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

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

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作为教师。

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

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

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

“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

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

  (三)学生需要尊重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

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

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

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四)学生都有潜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

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

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人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意识,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其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是指实现人的个性的(  )

  A.真正自由的发展

  B.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C.有条件的自由发展

  D.有条件的全面发展

  2.20世纪末,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人本位理论

  B.文化本位理论

  C.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本位理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  )

  A.学生是家族繁衍的工具

  B.学生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C.学生享有各种权利

  D.学生是国家的财富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  )

  A.与时俱进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实事求是

  5.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  )

  ①学生是发展性的人②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③学生是主体性的人④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说明学生是(  )

  A.具有生存权利的人

  B.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C.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D.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  )

  A.平等关系

  B.上下级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授受关系

  8.“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包括(  )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种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

  A.能动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发展性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教育

  C.社会主义制度

  D.生产劳动

  11.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12.教育者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这是因为学生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3.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  )

  A.选择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调控性

  1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5.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特定的(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文化属性

16.“十个手指各有长短”说明了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17.刘老师正在上课,学生路路突然站起来,指出刘老师讲课中的错误,刘老师板着脸说:

“路路,老师不如你,以后就由你来上课好了!

”说完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下列对该教师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B.漠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D.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18.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

  A.教师

  B.学生

  C.环境

  D.教学过程

  1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0.“最近发展区”是由(  )提出来的。

  A.维果斯基

  B.赞科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赫尔巴特

2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  )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C.学生的身心健康

  D.学生教育的公平公正

  2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23.我国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  )

  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B.教书育人

  C.教育民主

  D.教学相长

  24.下列不属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

  A.民主平等

  B.友爱互助

  C.爱生尊师

  D.教学相长

  2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  )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26.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工作关系

  B.道德关系

  C.心理关系

  D.个人关系

  27.“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

”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不同的价值取向

  28.学生的(  )体现在学生入学后,自然地把老师作为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A.主体性

  B.创造性

  C.依赖性

  D.向师性

  29.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  )

  A.主观能动性

  B.灵活性

  C.互动性

  D.多样性

  30.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

  A.必要保证

  B.必然要求

  C.前提条件

  D.必然结果

31.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32.“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  )

  A.民主平等

  B.教学相长

  C.爱生尊师

  D.互容互信

  33.“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卢梭

  D.罗杰斯

  34.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  )

  A.因材施教

  B.善于抓关键期

  C.循序渐进

  D.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6.青春初期的孩子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而骨化过程远远没有完成。

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与解析:

1.B【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C【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

  3.C【解析】略。

  4.C【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5.A【解析】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6.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7.D【解析】师生在教育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8.D【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倡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A【解析】题干的描述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0.C【解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而,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1.D【解析】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12.B【解析】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而关键期就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的。

  13.B【解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

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承认独立性也就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14.D【解析】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5.B【解析】略。

  16.D【解析】十个手指的长度各不相同,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征。

  17.D【解析】题干中,刘老师对于指出错误的学生进行言语讽刺,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8.A【解析】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19.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特点。

  20.A【解析】略。

21.A【解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

  22.D【解析】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它体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我和群体等。

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不满足于书上的现成结论,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解题方法,倾向于想出新颖的或与众不同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23.A【解析】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4.B【解析】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25.C【解析】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26.A【解析】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7.C【解析】学生的“个别性”主要表现在: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个性心理倾向。

除此之外,个别差异还表现在群体间。

由此判断,C项为不正确的表述。

  28.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生向师性的具体表现。

  29.A【解析】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0.A【解析】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31.C【解析】“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32.B【解析】“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这句话体现了师生关系中教学相长的特点。

  33.A【解析】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34.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5.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6.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