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87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1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docx

教育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分章整理二稿

第一部分教育学案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易考知识点:

教育公平问题

案例

2003年10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放《校园何来“红绫、蓝领”?

》的专题片:

 

“流动人员的孩子在城市上学,是一个难题,缴纳一笔借读费自不待言。

”在四川成都市温江区某中学,多交借读费的学生穿的是红校服,而按规定数额交借读费的学生穿蓝校服;交费多的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所有教室有VCD、电视、新课桌;而其他借读生只能在校外买饭吃,在均为旧桌椅的教室上课…… 

【提问角度】

运用教育原理,对这种现象加以评析

【思路点拨】

这个材料可以运用教育机会均等来解释。

同时可以探讨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

【答题框架】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教育不平等现象,同学之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等问题。

 

(1)教育平等就其含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

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均等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目前的学校中表现出来的现象集中体现了教育平等的问题。

 

(2)在农村,即使有上学的机会,他们所受的教育的硬件设施多是不达目标的、低层次的。

然而就是这样简陋而无趣的学习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

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仅仅只是影响了大中学生求学难问题、坐火车的待遇;还有就业方面、婚姻方面等无数无法说清楚的方面。

 

(3)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学校的收费制度。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成本负担改革,已初步形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逐步形成了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大学生资助制度,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的义务教育制度也初步形成模式。

 

(4)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减少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促进教育平等的政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

 

要实现教育平等,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

本章易考知识点: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相关案例

案例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一家族的八代人136名家族成员,发现其中有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

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

【提问角度】

你认为这些人的观点对吗?

应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察了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在做出判断后给出依据,并阐述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即可。

【答题框架】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的发展是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

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

如:

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关案例

案例教育应适应身心发展规律

  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

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

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

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

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

【提问角度】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

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不平衡性与个别差异性,而材料中的家长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答题框架】

1、这位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

一方面,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

要使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这位家长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会适得其反。

第四章教育目的

本章易考知识点: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案例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提问角度】

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

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思路点拨】

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

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智力的发展的确对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奥数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些年,出现了一些学校过分看重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导致学生及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答题框架】

1、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即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为变相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2、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

3、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

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

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不知其他,是不健全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本章易知识点:

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生关系。

一、教师职业素养

案例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

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

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

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

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

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

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

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

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提问角度】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问题很明确,就是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即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此道题的设问与案例本身的关联性较少。

只要呈现相应的知识即可。

【答题框架】

1、教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文化知识,指的是与教育有关联的综合性知识;(新的课程结构尤其强调教师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具备跨学科知识);

(3)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也就是怎样教书育人方面的知识。

2、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1)信息能力。

教师只有具有信息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指导学生去独立地获取知识。

(指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的一种新的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课程整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教学能力。

驾驭教学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3)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这是教师职业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还有肢体语言,音像讯息等)

(4)组织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能力,许多案例都会涉及这方面内容)

(5)教育科研能力。

(同时也包含一种扩展的专业知识能力)

(此外,还有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与原有的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相比,现代教师将更富有创造性,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现代教育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案例

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提问角度】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答题框架】

1、这个现象说明了现今的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如下: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不够,不能对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

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三、师生关系

案例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一栏。

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

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

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

“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

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

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请原谅我们吧!

”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提问角度】

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思路点拨】

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也许就教师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

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的素质?

【答题框架】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

每一位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是在展示自己。

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

易考知识点:

课程评价

案例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

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

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

“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

”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提问角度】

透过这份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

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思路点拨】

这道题的问题与材料的联系不大,材料起到了“引子”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指出现行课程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即可。

【答题框架】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

(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七章教学

本章易考知识点:

课堂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

一、课堂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课堂组织

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大家有没兴趣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捞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

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精精乐道的看着。

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太想的起来,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

歌曲便在教师上空飞扬。

【提问角度】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思路点拨】

回答这道题的重点是:

如何上好一堂课?

也即课堂教学组织。

因此考生可根据教学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案例进行解答。

【答题框架】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书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二、教学方法

案例

—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籽、胡萝卜等,上课—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

“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他相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

”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个梨,问道:

“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

为什么说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

”一个学生问答。

“能吃,对。

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

”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

”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

”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

”又有一个同学说。

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

”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

”教师说:

“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

“那核儿是什么?

知道吗?

”“是种子。

”同学们回答。

教师说:

“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实。

”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

“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

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

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

”又问:

“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

”学生回答,

【提问角度】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哪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它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思路点拨】

该题的问题材料内容关系不大,只要提炼出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就行了,而后具体阐述谈话法与演示法内涵与要求。

【答题框架】

1、谈话法和演示法

2、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广泛应用。

运用谈话法的一般要求是:

(1)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

对谈话中心、主要问题、对象及其水平,谈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编制出有严密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

(2)要善问。

提出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有启发性。

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形式要多样化,善于提出补充问题。

 

(3)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做好归纳、小结。

(4)鼓励并启发学生自己设问

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其优点在于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巩固知识。

运用演示法的一般要求是:

(1)符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确的目的,用以演示的对象能够突出显示所学材料的主要特征。

(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并重视演示的适时性。

(3)结合演示进行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书本知识的内容学习密切结合。

  

三、作业布置

案例

“黄山为什么不在五岳之列?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小记》这一课时,学生对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产生了质疑:

“为什么黄山不在五岳之列?

”这位教师并不作正面解答,在学生争议未果的情况下,留下问题(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去查询有关资料,写出研究报告。

【提问角度】

这种家庭作业布置,体现了新课程的哪些理念?

【思路点拨】

该题考察的知识点是新课改理念中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

【答题框架】

这位老师的做法改变了传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促成了探索性学习的形成。

四、教学评价

案例

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

“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

”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提问角度】

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思路点拨】

现代教育观提倡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主张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这位老师使用了质性评价,抓住了学生的优点,并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对学生的期许,充分发挥了质性评价的功能。

【答题框架】

教师用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评价,这是充分发挥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并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对学生的期许,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第八章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在案例分析的考试中,这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常结合在一起考。

易考知识点有:

德育工作;班主任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家长会;班级活动;突发事件处理等。

与其它知识点的结合度较高。

一、德育

案例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

“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

我错了,我砸得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

“因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提问角度】

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要求?

请具体分析。

 

【思路点拨】

德育要求也即德育原则与方法。

考生可参照原则与方法进行解答。

【答题框架】

陶行知的做法符合:

 

(1)疏导原则。

比如:

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比如:

当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没当即斥责了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王友的肯定

二、班级管理

案例

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

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权力呢?

于是决定试一试。

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

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

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当班上的“代理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提问角度】

1、让学生“代理班主任”说明了于老师:

()

A、信任学生B、为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C、减轻老师的负担D、以上各项

2、请运用所学过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对于老师的这一做法作出理论分析。

【思路点拨】

班主任的大胆任用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时,学生毕竟只是“代理班主任”,并且负有学习任务,班主任仍然对班级管理负主要责任。

【答题框架】

1、让学生“代现班主任”工作,说明于老师既信任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

2、班主任培养班干部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

其一、大胆使用。

班上的主题班言、各种文化体育活、春游、社会调整等工作都是学生锻炼的大好机会,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