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292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文章重点.docx

马克思文章重点

一、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P12-15)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P13-14)

3、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P20)

答:

一、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4、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何仍颇受重视?

它的生命力究竟何在?

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被西方评为“千年风云人物”的原因?

答:

1、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力量和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

尽管一百多年来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群众,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2、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最为强劲的生命力。

尽管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都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理解和说明。

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它给我们启示:

①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之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一是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二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

三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P16)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P16-19)或(教材P22问题):

谈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6、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

(24)

答:

这句话不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

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7、理在事先。

(24)

答:

这句话不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8、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

(25)答:

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

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

9、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25)

答:

河流是不停歇地流动的,上游的水流会不停地取代下游的水流。

当人第二次跨进某条河流时,他第一次跨进的河流已经流走了。

这个事例证明了事物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地导致旧质的灭亡与新质的产生,甚至引起事物根本性变化的辩证法观点。

10、相反相成。

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矛盾的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也将自然消亡。

相反相成,与对立统一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5)

11、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各自向自己的对方转化。

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25)

12、简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哲学原理。

(25)

答:

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矛盾的对立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对比、排斥、映照的性质。

蝉噪与林静、鸟鸣与山幽,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映照、衬托的关系。

13、什么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什么重大理论意义?

(25-27)

答:

物质(略)。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

14、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26)

答:

这句话不对。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

(26)

15、用哲学原理解释“谈虎色变”的现象。

答: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老虎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凶猛的动物,能对人类造成极大伤害。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老虎的这一特性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人们谈到老虎来临或老虎食人的事情,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26)

16、猪孩王某长期与猪一起生活,十多岁时智商只有39,相当于正常人最低水平一半。

后经专家7年教育帮助,始达69,接近正常人水平。

试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

王某虽然具有人脑这一思维的器官,但由于长期离开人类社会,与猪一同生活,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后进入人类社会,经专家训练,才逐渐获得接近人的智力。

猪孩的经历,充分证明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6)

1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84)

答:

这句话不对。

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

18、宇宙无穷无尽,不可充分认识。

(26、58)

答:

唯物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被认知的。

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宇宙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没有穷尽。

认为宇宙不可充分认识,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19、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材P31、33)

答: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

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形成并制约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在社会生活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社会发展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20、信息与物质、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答:

一、信息与物质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信息的基础,信息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凡是物质都具有信息的属性,物质及其运动离不开信息。

二、信息具有不同于物质的独特性质。

任一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是唯一的,而信息不是唯一的,有可能在传播中反复运用并得到巩固。

物质具有质量,信息没有质量。

三、信息对物质、能量有依赖关系,但与材料、能量有不同特点。

信息可以分享并多次重复使用而不损耗;材料与能量会在使用中损耗直至报废或耗尽。

信息交换具有不守恒性,可以与其母体分离,被其他载体保存和传播。

四、信息与意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信息范围比意识广,不依赖于人脑而存在,产生比意识早。

(教案P40)

21、简述“瞎子摸象”的哲学意义。

(34)

答:

按照唯物辩证法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事物的统一整体。

瞎子摸象,将大象身体上的各个部位分别看成大象的全部,而看不到大象整体,显然陷入了孤立偏面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22、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原理,论证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5-36、94)

答:

1、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这一基本规律中,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2、在人类社会中,新生事物是指合乎生产力前进方向和经济基础要求、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一者新生事物有新的结构、功能,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二者它否定了旧社会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些都使它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战胜旧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3、社会规律是人类活动的规律。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介于以上三点理由,证明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3、简析“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哲学意义。

(35)

答: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

这些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是受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违背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一味求快,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将事情办糟。

2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在唯物辩证法的诸规律和范畴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并处于核心地位,原因在于: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第四,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

(36-37)

25、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见下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6-37)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

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6、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简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答:

1、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双方力量变化,从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教与学也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

教师教学工作搞得好,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学生学得认真,不断向教师提出质疑,教与学的矛盾处理得好,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双方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提高或转化。

教师教学无法,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与学的矛盾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影响学生知识的吸收、思想品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样也会影响老师自身的进步。

(36-37)

27、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答: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我国的社会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和本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依据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一哲学原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依据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原理。

(4)、正因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坚持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大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36-37)

28、“人定胜天”这句话的意义与局限性。

答:

在自然界与人这对矛盾中,自然界是可以被人类改造的。

“人定胜天”显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伟大作用和豪迈气慨;但自然界又有自身发展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合乎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37)

29、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8-39)

答:

1、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制度上实行这些原则。

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3、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借口中国特色,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和国家依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4、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

30、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

答: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事物的各矛盾以及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4、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采取无产阶级革命暴力,武装夺取政权的方法,是阶级社会更替社会形态的一般方式,它体现了矛盾处理方式的普遍性。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它适合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统治阶级在城市中力量强大,而在农村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体现矛盾处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将矛盾统一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是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最成功的范例。

(38-39)

31、简析“过犹不及”哲学涵义。

答: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

质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要保持事物的质,就不能超越事物保持自身性质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过与不及,都超出了事物质的规定性,都被排斥在某事物之外。

在这一点上,它们的性质是相似的。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适度的原则。

(39)

3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哲学内涵是什么?

答: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包含着量变质变规律的原理。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这个成语给人以重要启示,即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决不可忽视、小看“小”和“少”。

任何的“大”和“多”,都是由“小”和“少”积累而成的。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扎扎实实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日积月累,不断在综合素质方面自我修为;又防微杜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完善的人。

(39)

33、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论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道理。

答:

1、事物的联系与发展都采取量变与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梅树从孕育花胚、花苞,到梅花开放之前,经历了一个在漫长冬日潜滋暗长的阶段。

这是一个渐进的量的发展过程。

从无梅花到有梅花,这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一质的变化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

3、以此比拟人生,常常先要有量的积累,即长期的人生历练,然后才能有质的飞跃,即事业的成功。

我们应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投身于社会实践,经受磨炼,以提高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39-40)

3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P40-45)

35、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论述拔苗助长的荒谬性。

(46)

答:

1、自然界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人们认识世界就要充分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禾苗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有其必要的生长周期,这是由禾苗本身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3、拔苗助长无视禾苗的生长周期,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蛮干,结果导致禾苗枯死,当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4、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36、简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的哲学意义。

(46)

答:

长江大河万古奔流,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如同江河的奔流一样,要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

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历史上的反动或落后势力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开历史倒车,只能是自取灭亡。

3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8)

38、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P49-50)

39、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55-56)

答: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