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315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4 大小:17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4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4页
亲,该文档总共1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1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docx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王金发版)

1.细胞概述

1.细胞(cell)

细胞是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

细胞或是独立的作为生命单位,或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体或组织、或器官和机体;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2.细胞质(cellplasma)

是细胞内除核以外的原生质,即细胞中细胞核以外和细胞膜以内的原生质部分,包括透明的粘液状的胞质溶胶及悬浮于其中的细胞器。

3.原生质(protoplasm)

生活细胞中所有的生活物质,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

4.原生质体(potoplast)

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如植物细胞和细菌(或其它有细胞壁的细胞)通过酶解使细胞壁溶解而得到的具有质膜的原生质球状体。

动物细胞就相当于原生质体。

5.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6.细胞学说(celltheory)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7.原生质理论(protoplasmtheory)

1861年由舒尔策(MaxSchultze)提出,认为有机体的组织单位是一小团原生质,这种物质在一般有机体中是相似的,并把细胞明确地定义为:

“细胞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活物质”。

1880年Hanstain将细胞概念演变成由细胞膜包围着的原生质,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

8.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遗传学和细胞学结合建立了细胞遗传学,主要是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遗传现象,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9.细胞生理学(cytophysiology)

细胞学同生理学结合建立了细胞生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细胞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的能力、代谢功能、能量的获取、生长、发育与繁殖机理,以及细胞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适应性和运动性的活动。

细胞的离体培养技术对细胞生理学的研究具有巨大贡献。

10.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

细胞学和化学的结合产生了细胞化学,主要是研究细胞结构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分子的定位、分布及其生理功能,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如1943年克劳德(Claude)用高速离心法从细胞匀浆液中分离线粒体,然后研究它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并得出结论:

线粒体是细胞氧化中心。

1924年Feulgen发明的DNA的特殊染色方法---Feulgen反应开创了DNA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12.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

以细胞为对象,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即研究细胞器、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3.支原体(mycoplasma)

又称霉形体,是最简单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的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为0.1~0.3um,约为细菌的十分之一,能够通过滤菌器。

支原体形态多变,有圆形、丝状或梨形,光镜下难以看清其结构。

支原体具有细胞膜,但没有细胞壁。

它有一环状双螺旋DNA,没有类似细菌的核区(拟核),能指导合成700多种蛋白质。

支原体细胞中惟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每个细胞中约有800~1500个。

支原体可以在培养基上培养,也能在寄主细胞中繁殖。

支原体没有鞭毛,无活动能力,可以通过分裂法繁殖,也有进行出芽增殖的。

14.结构域(domain)∶

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

在球形蛋白中,结构域具有自己特定的四级结构,其功能部依赖于蛋白质分子中的其余部分,但是同一种蛋白质中不同结构域间常可通过不具二级结构的短序列连接起来。

蛋白质分子中不同的结构域常由基因的不同外显子所编码。

15.模板组装(templateassembly)

由模板指导,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合成新的、与模板完全相同的分子。

这是细胞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组装方式,DNA和RNA的分子组装就属于此类。

16.酶效应组装(enzymaticassembly)

相同的单体分子在不同的酶系作用下,生成不同的产物。

如以葡萄糖为原料既可合成纤维素,也可合成淀粉,就看进入那条酶促反应途径。

17.自体组装(selfassembly)

生物大分子借助本身的力量自行装配成高级结构,现代的概念应理解为不需要模板和酶系的催化,以别于模板组装和酶效应组装。

其实,这种组装也需要一种称为分子伴侣的蛋白介导,如核小体的组装就需要核质素的介导。

18.引发体(primosome)

是蛋白复合体,主要成份是引物酶和DNA解旋酶,是在合成用于DNA复制的RNA引物时装配的。

引发体与DNA结合后随即由引物酶合成RNA引物。

19.剪接体(splicesome)

进行hnRNA剪接时形成的多组分复合物,主要是有小分子的核RNA和蛋白质组成。

20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

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

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明显可见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21.古细菌(archaebacteria)

一类特殊细菌,在系统发育上既不属真核生物,也不属原核生物。

它们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细胞核及细胞器),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还具有它们独有的一些特征(如细胞壁的组成,膜脂质的类型)。

因之有人认为古细菌代表由一共同祖先传来的第三界生物(古细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它们包括酸性嗜热菌,极端嗜盐菌及甲烷微生物。

可能代表了活细胞的某些最早期的形式。

22.真细菌(Bacteria,eubacteria)

除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真细菌。

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

23.中膜体(mesosome)

中膜体又称间体或质膜体,是细菌细胞质膜向细胞质内陷折皱形成的。

每个细胞有一个或数个中膜体,其中含有细胞色素和琥珀酸脱氢酶,为细胞提供呼吸酶,具有类似线粒体的作用,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24.真核细胞(eucaryoticcell)

构成真核生物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有明显的细胞核、核膜、核仁和核基质;遗传信息量大,并且有特化的膜相结构。

真核细胞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大量的单细胞生物和原生生物(如原生动物和一些藻类细胞),又包括全部的多细胞生物(一切动植物)的细胞。

25.生物膜结构体系(biomembranesystem)

细胞内具有膜包被结构的总称,包括细胞质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

膜结构体系的基本作用是为细胞提供保护。

质膜将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保护起来,并进行选择性的物质交换;核膜将遗传物质保护起来,使细胞核的活动更加有效;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将细胞的能量发生同其它的生化反应隔离开来,更好地进行能量转换。

膜结构体系为细胞提供较多的质膜表面,使细胞内部结构区室化。

由于大多数酶定位在膜上,大多数生化反应也是在膜表面进行的,膜表面积的扩大和区室化使这些反应有了相应的隔离,效率更高。

另外,膜结构体系为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提供了特殊的运输通道,保证了各种功能蛋白及时准确地到位而又互不干扰。

例如溶酶体的酶合成之后不仅立即被保护起来,而且一直处于监护之下被运送到溶酶体小泡。

26.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geneticexpressionsystem)

该系统又称为颗粒纤维结构系统,包括细胞核和核糖体。

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纤维结构,由DNA和组蛋白构成。

染色体的一级结构是由核小体组成的串珠结构,其直径为10nm,又称为10纳米纤维。

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颗粒结构,直径为15~25nm,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它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7.细胞骨架系统(cytoskeletonicsystem)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

细胞骨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使细胞得以安居乐业。

细胞骨架对于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细胞器的移动来说又起交通动脉的作用;细胞骨架还将细胞内基质区域化;此外,细胞骨架还具有帮助细胞移动行走的功能。

细胞骨架的主要成分是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8.细胞社会学(cellsociology)

细胞社会学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细胞整体和细胞群体中细胞间的社会行为(包括细胞间识别、通讯、集合和相互作用等),以及整体和细胞群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等活动的调节控制。

细胞社会学主要是在体外研究细胞的社会行为,用人工的细胞组合研究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同细胞或不同细胞的行为;研究细胞之间的识别、粘连、通讯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作用本质、以及对形态发生的影响等。

2.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是指能分辨出的相邻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这种距离称为分辨距离。

分辨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

一般规定∶显微镜或人眼在25cm明视距离处,能清楚地分辨被检物体细微结构最小间隔的能力,称为分辨率。

人眼的分辨率是100μm;光学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是0.2μm。

2.荧光(fluorescence)

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

物质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发出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红色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第二种是诱发荧光,即物体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再通过紫外线照射发出荧光,称为诱发荧光。

3.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microscope)

以紫外线为光源,用以照射被检物体,使之发出荧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

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4.相差显微镜(Phasecontrastmicroscope)

相差显微镜是荷兰科学家Zermike于1935年发明的,用于观察未染色标本的显微镜。

活细胞和未染色的生物标本,因细胞各部细微结构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波通过时,波长和振幅并不发生变化,仅相位发生变化(振幅差),这种振幅差人眼无法观察。

而相差显微镜通过改变这种相位差,并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把相差变为振幅差来观察活细胞和未染色的标本。

相差显微镜和普通显微镜的区别是:

用环状光阑代替可变光阑,用带相板的物镜代替普通物镜,并带有一个合轴用的望远镜。

相差显微镜具有两个其他显微镜所不具有的功能:

①将直射的光(视野中背景光)与经物体衍射的光分开;②将大约一半的波长从相位中除去,使之不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强度的变化。

5.放射自显影(autoradiography)

放射自显影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射出来的带电离子(α或β粒子)作用于感光材料的卤化银晶体,从而产生潜影,这种潜影可用显影液显示,成为可见的"像",因此,它是利用卤化银乳胶显像检查和测量放射性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不断衰变,当衰变掉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长短不同(表),在自显影实验中多选用半衰期较长者。

对于半衰期较短的核素,应选用较快的样品制备方法,所用剂量也应加大。

表自显影实验中常用核素的半衰期与能量

名称半寿期粒子类型能量(MeV)名称半寿期粒子类型能量(MeV)

3H12.3yrβ0.01845Ca152dβ0.26

11C20minβ0.98159Fe45dβ0.46

14C5700yrβ0.155γ1.30

32P14.3dβ1.7160Co5.3yrβ0.308

35S87.2dβ0.16764Cu12.8hrβ0.657

131I8.0dβ0.25  γ1.35

6.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

扫描电子显微镜是1965年发明的较现代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主要是利用二次电子信号成像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即用极狭窄的电子束去扫描样品,通过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效应,其中主要是样品的二次电子发射。

二次电子能够产生样品表面放大的形貌像,这个像是在样品被扫描时按时序建立起来的,即使用逐点成像的方法获得放大像。

7.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canning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STEM)

既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又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显微镜。

象SEM一样,STEM用电子束在样品的表面扫描,但又象TEM,通过电子穿透样品成像。

STEM能够获得TEM所不能获得的一些关于样品的特殊信息。

STEM技术要求较高,要非常高的真空度,并且电子学系统比TEM和SEM都要复杂。

8.高压电子显微镜(high-voltageelectronmicroscopy,HVEM)

同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相同,只是电压特别高。

TEM使用的加速电压是50~100kV,而HVEM使用的电压是200~1000kV。

由于电压高,就会大大减少造成染色体畸变的可能,因此,可以用较厚的细胞切片研究细胞的结构,切片的厚度最大可达1μm,相当于普通TEM样品厚度的10倍。

9.负染色(negativestainning)

用重金属盐(如磷钨酸钠、醋酸铀等)对铺展在载网上的样品进行染色,使整个载网都铺上一层重金属盐,而有凸出颗粒的地方则没有染料沉积。

由于电子密度高的重金属盐包埋了样品中低电子密度的背景,增强了背景散射电子的能力以提高反差,这样,在图像中背景是黑暗的,而未被包埋的样品颗粒则透明光亮,这种染色称为负染技术。

负染色是只染背景而不染样品,与光学显微镜样品的染色正好相反。

10.铸型技术(shadowcasting)

铸型技术是电子显微镜中一种重要的增强背景和待观察样品反差的方法。

基本过程包括:

①将样品置于云母的表面,然后干燥;②在真空装置中将样品镀上一层重金属(金或铂金),喷镀时的加热丝具有一定的角度;③将样品镀上一层碳原子,以增加铸型的强度和稳定性;④将铸型置于酸池中,破坏样品,只留下金属铸型;⑤将铸型漂洗后置于载网上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

11.冰冻断裂复型(freeze-fracturereplication)技术

先将生物样品在液氮中(-196℃)进行快速冷冻,防止形成冰晶。

然后将冷冻的样品迅速转移到冷冻装置中,并迅速抽成真空。

在真空条件下,用冰刀横切冰冻样品,使样品内层被分开露出两个表面。

如用冰刀切开细胞膜时,分开的两个面分别称为P面(protoplasmicface)和E面(exoplasmicface),P面是靠近细胞质一面的半层膜,而E面则是靠近细胞外基质面的半层膜,可清楚地观察到镶嵌蛋白。

12.冰冻蚀刻(freeze-etching)技术

是在冰冻断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复杂的复型技术。

如果将冰冻断裂的样品的温度稍微升高,让样品中的冰在真空中升华,而在表面上浮雕出细胞膜的超微结构。

当大量的冰升华之后,对浮雕表面进行铂-碳复型,并在腐蚀性溶液中除去生物材料,复型经重蒸水多次清洗后,置于载网上作电镜观察。

13.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e,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使用电子学的方法,用一个金属针尖在在样品表面扫描。

当针尖和样品表面距离很近时(1nm以下),针尖和样品表面之间会产生电压。

当针尖沿X和Y方向在样品表面扫描时,就会在针尖和样品表面第一层电子之间产生电子隧道。

该显微镜设计的沿Z字形扫描,可保持电流的恒定。

因此,针尖的移动是隧道电流的作用,并且可以反映在荧光幕上。

连续的扫描可以建立起原子级分辨率的表面像。

与电子显微镜或X线衍射技术研究生物结构相比,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以下特点∶

①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原子级的空间分辨率,其横向空间分辨率为lÅ,纵向分辨率达0.1Å,

②扫描隧道显微镜可直接探测样品的表面结构,可绘出立体三维结构图像。

③扫描隧道显微镜可在真空、常压、空气、甚至溶液中探测物质的结构。

由于没有高能电子束,对表面没有破坏作用(如辐射,热损伤等)所以能对生理状态下生物大分子和活细胞膜表面的结构进行研究,样品不会受到损伤而保持完好。

④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扫描速度快,获取数据的时间短,成像也快,有可能开展生命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⑤不需任何透镜,体积小,有人称之为"口袋显微镜"(pocketmicroscope)。

14.酶细胞化学技术(enzymecytochemistry)

将细胞内的酶与底物相互作用,再将酶反应的产物作为反应物质,在酶的作用部位进行捕捉,使其在显微镜下具有可见性。

这种在酶作用下产生反应产物,经捕捉反应来间接证明酶定位的反应称为酶的细胞化学反应。

酶的细胞化学反应包括两个反应:

第一反应是酶作用于底物的反应,称酶反应,形成的产物称为初级反应产物;第二反应是捕捉剂与初级反应产物的作用,称捕捉反应,产生最终反应产物:

15.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

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16.免疫电镜(immunoelectronmicroscopy)

将抗体进行特殊标记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免疫反应的结果。

根据标记方法的不同,分为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酶标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

如免疫铁蛋白技术是将含铁蛋白通过一种低分子量的双功能试剂与抗体结合,成为一种双分子复合物,它既保留抗体的免疫活性,又具有电镜下可见的高电子密度铁离子核心,因此用铁蛋白标记的抗体可通过电镜免疫化学的方法在电镜下定位细胞中的抗原。

由于某些固定技术(如锇酸固定)对抗体抗原的结合有干扰,因此应采取较为温和的样品制备方法。

17.染色体分选(chromosomesorting)

用流式细胞计分选特定的染色体,基本过程与细胞分选相似。

不同的是,要用带有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同特异染色体结合,使待分选的染色体带上标记。

在染色体分选中,使用的探针是同所感兴趣染色体互补的寡聚核苷酸,这种探针也可同荧光染料偶联。

将结合有荧光染料的探针同染色体一起温育,使探针同特异染色体杂交,形成稳定的杂交体,这样染色体就被带上了荧光标记,稀释后送入流式细胞计的流室,然后与细胞分选过程一样将特异的染色体分选出来。

18.显微分光光度术(microspectrophotometry)

将显微镜技术与分光光度计结合起来的技术。

它以物质分子的光吸收、荧光发射和光反射特性作为测定基础,可用来分析生物样品细微结构中的化学成分,同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

19.显微荧光光度术(microfluorometry)

利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细胞内原有能发光的物质或对细胞内各种化学成分用不同的荧光经荧光探针标记后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地测定,称为显微荧光光度术,也称细胞荧光光度术(cytofluorometry)。

它是一种微观而灵敏的方法,对于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0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0,000道尔顿以下)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结构,而不损伤细胞。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

原子核有自旋运动,在恒定的磁场中,自旋的原子核将绕外加磁场作回旋转动,叫进动(precession)。

进动有一定的频率,它与所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如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固定频率的电磁波,并调节外加磁场的强度,使进动频率与电磁波频率相同。

这时原子核进动与电磁波产生共振,叫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时,原子核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记录下的吸收曲线就是核磁共振谱(NMR-spectrum)。

由于不同分子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不同,将会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产生不同的共振谱。

记录这种波谱即可判断该原子在分子中所处的位置及相对数目,用以进行定量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并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

21.细胞工程技术(cellengineering)

细胞工程技术是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的交叉领域,主要利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工程学的技术手段,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细胞遗传性的技术。

包括体外大量培养和繁殖细胞,或获得细胞产品、或利用细胞体本身。

主要内容包括:

细胞融合、细胞生物反应器、染色体转移、细胞器移植、基因转移、细胞及组织培养。

22.原代培养(primaryculture)

原代培养是指直接从机体取下细胞、组织和器官后立即进行培养。

因此,较为严格地说是指成功传代之前的培养,此时的细胞保持原有细胞的基本性质,如果是正常细胞,仍然保留二倍体数。

但实际上,通常把第一代至第十代以内的培养细胞统称为原代细胞培养。

最常用的原代培养有组织块培养和分散细胞培养。

组织块培养是将剪碎的组织块直接移植在培养瓶壁上,加入培养基后进行培养。

分散培养则是将组织块用机械法或化学法使细胞分散。

如欲从胎儿或新生儿的组织分离到活性最好的游离细胞,经典的方法是用蛋白水解酶(如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细胞间的结合物,或用金属离子螯合剂(如EDTA)除去细胞互相粘着所依赖的Ca2+,再经机械轻度振荡,使之成为单细胞。

23.愈伤组织(callus,culli)

植物受创伤后,在伤面新生的组织称为愈伤组织。

其原因是由于受创伤的刺激后,伤面附近的生活组织恢复了分裂机能,加速增生而将伤面愈合。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是指植物细胞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无一定结构的组织团块,在适宜的条件下,愈伤组织可再分化,形成芽、根,再生成植株。

24.细胞融合(cellfusion)

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

基本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形成异核体(heterokaryon)、异核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进行核融合、最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

有性繁殖时发生的精卵结合是正常的细胞融合,即由两个配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的二倍体。

自发的动物细胞融合机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