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444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

一、单项选择

1.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5.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

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0.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11.“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1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可知性B实物性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

1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可知性B主观性C物质性D存在性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1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17.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

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

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9.“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0.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

A意识转化为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派生物质D意识先于物质

2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22.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

A我思故我在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存在先于本质

23.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4.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

2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论B客观唯心论C朴素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

26.“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

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2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28.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0.“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

3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2.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33.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E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34.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3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36.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7.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38.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A物生有两B白马非马C自相矛盾D我思故我在

39.“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40.“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①)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B本质与现象C原因与结果D可能与现实

41.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B质与量的统一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42.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

A间接的联系B偶然的联系C内在的联系D外部的联系

4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44.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

A肯定与否定B斗争与同一C联系与发展D量变与质变

4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46.“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4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

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48.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4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D激变论的观点

51.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52.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

A必然性B偶然性C可能性D现实性

53.“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5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

A相对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55.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56.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5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58.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9.认识的本质在于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60.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61.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62.“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63.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6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6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6.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67.(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6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6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7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

72.“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73.“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

A宿命论B英雄史观C唯物史观D诡辩论

74.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

75.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76.“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77.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7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80.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81.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82.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

8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

8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

85.国家的实质是

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86.“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87.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

A质变B量变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

8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89.“时势造英雄”说明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90.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

A.社会属性决定的B.价值决定的C.交换价值决定的D.自然属性决定的

9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93.价值的本质是

A.一般人类劳动;B.抽象劳动;C.具体劳动;D.社会生产关系;

9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两种劳动;B.两次劳动;C.两个过程的劳动;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9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9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为尺度的。

A.具体劳动B.简单劳动C.复杂劳动D.个别劳动

9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B.成反比C.不成比例D.没有联系

9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99.资本总公式是

A.W—G—WB.G—W—G′C.W—W—GD.G—W—G

10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01.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A.生产资本;B.货币资本;C.商品资本;D.流通资本;

102.年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

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10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固定资本周转回来的时期B.一年中周转的流动资本总额

C.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D.预付资本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104.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10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c+v+m)=Ⅰ(c+△c)+Ⅱ(c+△c)

B.Ⅰ(v+m)>ⅡcC.Ⅰ(v+m)=ⅡcD.Ⅰ(v+m)<Ⅱc

10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v+m)=ⅡcB.Ⅱ(c+v-m/x)>Ⅰ(v+m/x)

C.Ⅰ(v+m)>ⅡcD.Ⅰ(v+△v+m/x)=Ⅱ(c+△c)

10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08.利润本质上是

A.成本价格的产物;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D.剩余价值;

109.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110.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是

A.剩余价值的存在B.年剩余价值的存在C.利润率的存在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11.股票价格

A.同股票票面额完全一致B.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C.同股息成反比,同存款利率成正比D.同股息成正比,同存款利率成反比

11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土地优劣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C/V低于社会平均C/V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11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

A.优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B.中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B.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C.各类土地的平均条件决定的

11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115.级差地租Ⅰ产生的条件是

A.土地优劣和地理位置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C/V低于社会平均C/V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116.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117.垄断的形成是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1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垄断统治;B.资本输出;C.国际垄断同盟;D.占领殖民地

11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A.避免两败俱伤;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2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

12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    D.商业资本

122.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A.规定垄断价格;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C.掌握国家政权;D.避免两败俱伤

12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B.社会分工;C.科学技术革命;    D.国际互联网

124.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125.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标志是

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12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

127.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不复存在的原因是

A.人们的向往B.帝国主义的侵略结束C.生产力的发展D.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消灭

128.未来社会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完全取决于

A.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实际环境B.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C.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D.未来社会的具体特征

12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