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447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培训模式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模式研究.docx

《培训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模式研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训模式研究.docx

培训模式研究

培训模式研究

党的十六大提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对于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是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面对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全面提高造价编制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造价管理工作有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

2、我省近年来造价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和资格认证工作情况介绍

根据交通部精神,我站成立以来对交通行业造价从业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行业管理成效显著。

现将基本情况如下:

2.1、全面推行公路工程造价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即凡在我省从事交通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包括估算、概算、预算的编审、经济评价、编制招标标底、投标报价、造价监理、招标代理、办理工程计量、决算、承担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经济纠纷的调解等)的专业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交通建设造价执业资格后方可从事相应的交通建设造价业务。

2.2、加快造价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和资格认证工作

我站自成立以来一直将交通行业造价从业人员的培训、考试和资质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先后举办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8期培训班。

这些培训都有效地提高了造价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2.3、加强造价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

我站按照部《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交公路发[1995]1235号文)的要求,建立了造价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和资格年审制度,并于2004年、2006年对我省1998年以来持有交通部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证的在岗人员实行了资格年审,建立了全省造价工程师诚信档案数据库。

2.4、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我站经积极与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衔接,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湖南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交通工程工作委员会。

该工作委员会作为省建设造价管理协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其职能是对在交通行业执业的造价咨询机构和造价工程师进行行业管理,对在本行业从事造价咨询活动的中介机构,工作委员会也按规定对其资质进行初步审查并建立诚信档案。

2.5、积极开展在校造价专业学生的岗前培训

根据交通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人事厅文件《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文件的有关精神,促进交通建设造价专业学生在取得学历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同学们的就业机会,经报交通部公路司和省交通厅批准,2005年我站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造价专业和路桥专业的500多名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上岗培训,极大地加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2.6、成功组织了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考试试点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考试工作,选拔更多优秀人才,经报交通部公路司批准,湖南作为2005年交通部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资格认证考试的试点省份,首次由省交通厅人事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由湖南省人事厅考试中心负责考务工作。

这种组考模式进一步体现了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交通部公路工程定额站领导表示将对这种组织考试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结,以后在全国推广,以进一步推动交通部造价工程师与人事部注册造价师接轨,促使公路工程造价执业资格制度步入更为规范化的轨道。

2.7、大力推进公路工程造价人员继续教育试点工作

我站于2006年5月22日-28日在长沙举办2006年度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班。

参加这次继续教育培训共有500人,培训内容主要有:

公路工程造价文件编制体会、造价文件审查实施细则、养护预算定额及软件、桥梁工程施工方案概述及工程概算、预算的编制、路基土石方概、预算编制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及释义、《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决算编制办法》、工程造价计价方式的国际惯例等。

3、构建创新型职业资格管理平台

根据信息化的发展对造价人员资质的客观需要,在湖南交通造价信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湖南交通造价立体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会员信息发布、材料价格信息更新、造价工程师考前培训报名、继续教育报名、考试分数查询等功能。

改变传统的长时间脱产集中培训形式,逐步实施长期网络远程培训与短期面授培训,使广大造价从业人员能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既节省时间也节约培训费用。

在资质管理方面,将积极探索一个好的继续教育方法以及造价人员资质考核办法,通过网上年检系统对造价咨询机构和人员进行审核。

对公路造价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展望

应该说这些年来,全国各级交通造价管理部门对造价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和资格认证工作认识不断深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取得的效果愈来愈好,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造价人员资质管理的客观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交通部能在这些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指导,我们也将以此作为改进和加强今后开展造价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1、建议以交通部职业资格制度领导小组的名义颁布一套关于公路工程造价工程师的注册管理、教育认证、继续教育的完整的法规性文件和规范标准。

2、加强与人事部的协调沟通,对国家注册建设造价工程师采用分专业管理的形式,可以把交通专业造价工程师作为国家注册建设造价工程师中的交通专业部分,尽早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3、规范继续教育工作,建立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善的大纲和教材。

积极探索网络教学,提供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为从业人员创造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

培养一支有能力、负责任的从业人员队伍。

4、加强对交通造价行业中介咨询机构及执业人员的注册管理、资质的年审、年检工作。

5、加强对执业人员和机构的诚信信息发布和管理力度,增强造价行业管理的透明度。

建立全国造价执业人员和机构的诚信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发布执业人员和机构的工作业绩、执业经历和诚信等级。

产生背景

一是由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决定的。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

在《什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构建起市、镇、村、企业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保证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入学比例达到1:

1。

二是由什邡市劳动力的供需情况决定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日趋严峻。

一方面,没有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在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带动下,一批大项目相继上马开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大批熟练技术工人,而在家待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却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造成了初高中毕业生就业无路,企业招不到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三是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什邡市总人口43万,农业总人口接近30万,探索一条适合什邡市实情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

“9+X”职业教育的大力实施,为深入推进什邡市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富市、科教和人才兴市、环境优市战略培养出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推进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要进一步搞好“9+X”职业教育,有效缓解城乡就业压力,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还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是在转变办学思想上,积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9+X”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9+X”职业教育模式;三是在学校软硬件建设上,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等;四是在办学方式上,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在拓宽就业渠道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六是在创新办学机制上,继续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引进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包括政府投入机制、学校教学机制、企业参与机制等在内的“9+X”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使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更加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仪器设备的发明与应用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

为保证教育教学的超前性,教学方法、手段也要逐渐实现信息化、多样化。

职业技术培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在培训中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传统手段制约发展

  理论知识与现实发展脱节,难以达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应用性目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统一的教材,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都是基础性的,这是优点,但同时也是缺点。

现在知识和设备的更新很快,我们对新知识、新设备的认识和掌握也要尽可能快,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但教材上的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实际发展要落后好几年,更新比较困难,远不能满足技能培训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

学生或受训者可能还没结业,所学知识就已经落后了,导致学生培训结束后不能马上进入工作角色,还要进一步自我培训。

以机械制造为例,这是一门机械行业许多工种都要求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不会制图、识图,许多工种干不了。

现在书上的内容还是以平面制图为主,通过几个投影视图的相互联系,想象出空间的三维立体结构。

而现在CAD和CAM技术的发展,要求操作者具备计算机制图的能力,掌握曲面造型和实体造型的方法和技能,显然,教材上的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不能满足技能培训的适时性、短期性要求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进行的职业培训,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进行的,学生学制为两年或两年以上。

这种职业培训能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培训时间比较长而知识容量较少,并且每个工种知识专业性很强,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相应的专业,会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由于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时多以讲授为主,或者用一些挂图演示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较差,对一些相关知识和最新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掌握会相对较差。

  那么在现在的职业培训中,怎样让受培训者在短期内掌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呢?

培训时间短但效果要好,这是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采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方法,就要加强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

所谓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这是对信息获取、处理及运用程度的一个综合概括。

信息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职业培训中也是如此。

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型技术工人,需要那种具有随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

因此,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更高、更好、甚至是全新的技能,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此对培训的适时性、短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培训时间越短越好;在一定的培训时间内,培训的容量越大越好。

这就要求进行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和容量。

  系统整合带来质变

  对于数字资源建设,应该把它描述成学校信息化的灵魂。

有调查数字显示,教学资源、数字科研资源、数字文献资源、数字文化资源,以及生活服务资源等,了解已建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共享和公共化程度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个数字资源的统筹规划蓝图,建成数字资源门户,并力推“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在数字科研资源方面,培训类学校建有各类教育、心理调研数据库,数据量达3TB以上。

数字化资源太多了,有的地方用一次就束之高阁,其实是很浪费的。

应该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和再利用,一些资源可以服务于社会,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功能。

数字资源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信息化的重要特色。

  目前,很多培训类学校联合其他的教育部直属大学共同进行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项目?

?

“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启动。

在这个平台上,有网络课程、PPT,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以及课外活动等影像资源,支持远程学习、实践和研修,主旨是推动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创新。

在下一代互联网上进行这样的实验,也是对数字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一个的创新。

”平台,将该平台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进行上传讲义、发布作业、解答学生疑问、组织测验和考试等各种教学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辅助效果。

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讲,很多学生也逐渐适应并接受网络教学这种形式,他们能够在见不到教师的情况下,向教师进行提问、提交作业和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等,这样网络教学作为一个信息时代的产物,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对传统教学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弃建“空中楼阁”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投入大量资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样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建钢表示:

“如今,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虽然多年来高校在各个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大多数学校在应用方面还极为不足。

“尤其是数字校园的应用软件,在功能、性能和服务等方面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对信息化的需求上尚有一定差距。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校园网络中,90%都处在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

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探索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对教育人士的信息化培训。

  软件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们不懂软件,他们就不会去用。

程建刚表示,教育软件是“基于数据和内容”的软件,是“三分软件、七分服务”,需要一线人员的深层次的支持。

  除了人才的缺乏,许多高校还存在着信息化建设部门条块划分和各自为政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许多部门或许多教育人员知识结构很杂,但是专业人士却没有。

  对此,培训类学校要真正把多年来建设的数字教育用起来,就需要改变小而全、什么都自己动手做的思路,要走社会化分工的道路。

具体表现在,教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的企业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全社会、行业内、学校内各个层次上,都形成更细致的、分工合作的新格局。

  谈到整合,就必须有所有分支发挥技能的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手段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辅助教学是新型教学模式中最活跃也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主导模式。

  记者走访了一家培训学校,他们在2006年开始在学校进行教学试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推广,在学生和教师中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接着,在2007年下半年以及2008年里,在全校推广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教师们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大部分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

  案例推介

  近日记者走访了长春市概论英语临河街分校副校长刘莉莉,她表示:

职业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培训内容的信息化和培训手段的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要靠科技的支持,这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职业培训中的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

  培训手段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应该分为4个阶段,阶段一、软件独立运行阶段,软件纯粹性地独立运行,如教务部门使用的排课、选课软件等,软件只为满足某一具体业务而设计,服务于某个部门的特定人员,设计时未考虑与部门内其他业务或其他系统的关联和数据共享。

不同的业务单独使用完全独立的软件,各个软件独立运行,没有信息交流。

  阶段二、信息系统部门级应用阶段,信息系统基于学校具体部门内部的整体业务进行设计,部门级系统应用各模块之间已经实现了部门内部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如教务系统可整合学籍、选课、注册等模块,其局限性是设计时未考虑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虽然实现了小范围内的数据统一,但仍是部门间信息孤岛形成的根源。

  阶段三、部门级应用结合集成平台阶段,通过在平台(中心岛)与各部门应用(孤岛)间搭建桥梁实现对校内原有系统和新建系统的集成,实现了数据交换,其局限性在于整合方式上未区分新建应用和原有应用,新系统之间以及新系统与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业务关联,在应用层面上仍然停留在部门级。

  阶段四、校级应用解决方案阶段,校级应用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设计时统一考虑了各部门间的业务关联,所有业务共享同一套公共代码和信息项,避免了数据不一致。

校级应用解决方案区别对待新建应用和原有应用,新建的校级应用直接运行于与其一体化设计的认证和数据平台,并通过平台对第三方系统有效集成。

  职业培训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传统教材的内容多以讲授为主,其信息量有限,内容也滞后于现实的发展。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开发电子版图书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库。

在电子版教材中可以利用动画模拟演示功能增强所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各个学校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各自情况开发不同课程的电子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共享以节约成本。

利用接入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多媒体资源库,可以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开发和教学环境的研究。

利用电子教材可在计算机或网上完成教案设计的全过程。

通过对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的选取,使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指导下形成可在网上运行的电子课件。

电子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库的内容可以进行及时更新。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功能。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省农业部门已具备了较好的农民教育培训基础。

山东省农广校已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办学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训网络,拥有省、市、县三级教育培训机构,并有覆盖全省的广播和卫星电视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已初具规模;全省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也已陆续启动。

下一步,要继续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农业部门内部闲置或使用效益不高的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能力。

要加大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培训课程内容要包涵岗位基础知识以及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突出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专兼结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大力实施五大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业部制订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将在全国实施培训农民的五大工程:

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培养骨干农民。

二是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主要是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

主要是从参加前两大工程培训的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主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五是农业远程培训工程。

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同时,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计划”的实施力度。

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对五大培训工程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制订培训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切实将五大培训工程抓实抓好,开创农民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三、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内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培训内容:

一是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培训与就业岗位需要紧密联系。

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使农村劳动力了解就业经商、投资创业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

主要是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增强农村劳动力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教育外出就业、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四、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新时期的农民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中心,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培训模式和方法。

一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要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三是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

要充分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实行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各地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时,要注重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容。

同时要积极探索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及整合基地设施、师资等培训资源的路子。

五、完善培训服务功能,提升培训服务档次。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在组织,重点在培训,难点在就业。

各级农业部门要与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和优势,统筹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积极开展区际、省际、国际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要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对接,把培训与就业引导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岗位培训媒体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六、加大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是一项重要的“绿箱”政策。

所以,各级政府应把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强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级农业部门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