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人文读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546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慈善人文读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慈善人文读本.docx

《慈善人文读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慈善人文读本.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慈善人文读本.docx

慈善人文读本

 

(2015年10月5日)

高二人文主题读写

 

 

姓名

目录

一、名人论世

1、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2、因快乐而行善是上善

3、慈善不能只肯为煽情故事埋单

4、慈善无“暴力”请善待慈善

5、陈光标的侠义人格和慈善法治化的呼唤

二、名言睿语

文化名言名句25则精选

三、作文示例

范文一 高调行善,兼济天下

范文二 莫以善大而不为

范文三 善,我所欲也

四、作文示例

时事评论材料2则

五、积累思考

 

一、名人论世

第1篇 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

人民日报)

上周末,一篇题为《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被万科慈善豪车队殴打始末》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

当事人唐林撰文自述称,其驾车前往西藏进行公益慈善活动的旅途中,险些被“万科慈善豪车队”逼下悬崖,此后又被车队多人殴打。

一起交通事故,因为众多“标签”持续发酵。

尽管是“冲突”还是“围殴”尚在争论,尽管质疑唐林炒作的声音仍然存在,尽管万科连发声明向唐林无条件道歉,但抛开这些具体细节,已经披露的事实足以令人深思:

为何一趟慈善之行,演变成开斗气车的危险之旅?

为何两队爱心人马,不是彼此扶持而是怒目相向?

毫无疑问,这一事件之所以广为关注,很大程度与“慈善”二字有关。

这些年来,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到成龙的裸捐风波,“慈善”一词变得流行而又敏感。

一方面,它似乎更多地成了成功人士的“专利”,以至于在上述事件中,有人嘲讽“开个破皮卡,还去西藏做慈善”;另一方面,慈善似乎成为一个独立选项,与生活的其他方面割裂开来,似乎只有捐款捐物才是慈善,似乎只有在特定时空才有慈善。

慈善和日常生活成了“两张皮”,甚至慈善与不善之举“并行不悖”,不仅对比强烈,也让人心生感慨。

那么,究竟何为慈善?

慈善又该何为?

不可否认,慈善有经济性的一面,比如有“避税”的动因,甚至不排除“广告”的动机。

但根本上来讲,慈善的价值更在于伦理性,“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一种基于人性光辉的选择。

而这种人性光辉,总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普照。

因此,中国的《孝经》中才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西方的古老谚语才讲,“慈善始于家庭”。

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周末跑到山区奉献爱心,平时却对身边的同事冷若冰霜;我们才不会一边行贿受贿偷税漏税,一边借慈善来体现社会责任;我们才不会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人的感情和自尊。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做慈善时,才不会滋生道德优越感,陷入施恩求报的烦恼中;才能认识到,慈善并非单纯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充盈;才不会把慈善当作一种手段,甚至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论迹不论心”,将慈善行为异化为物质比拼,单纯以钱财的多寡论英雄;才会在面对炫耀式、作秀式慈善时,有自己的清醒判断;才能在关心别人做什么的同时,更聚焦于自己可以做什么。

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慈善却不该有“灯下黑”。

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慈善作为一个人良知良能的体现,其最可贵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老弱病残过马路时的“随手一扶”、邻里矛盾纠纷时的“随手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时的“随手一捡”,这些何尝不是慈善?

下雨了,你走在路上,陌生人关心你,与你共撑一把雨伞;夜里,前路漆黑,你胆怯不敢前行,他人为你点一盏灯引路,这些又何尝不是慈善?

有学者指出,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

近些年来,从网络助学到免费午餐,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越来越多的“微慈善”,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诠释着“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具体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哪怕一点点。

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让慈善成为现代公民的内在价值选择,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第2篇 因快乐而行善是上善

谢海琴是陕西省榆林市一家制衣公司的总经理。

她巾帼不让须眉,凭借不服输的创业、敬业精神,秉承“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人生信条,赢得了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有4000余名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她的帮扶关爱,截止目前已向社会慈善捐款、公益资助、帮扶弱势群体达210多万元,荣获首届“榆林好人”——爱心企业家称号。

2014年10月,谢海琴荣登“中国好人榜”。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人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强调的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依此出发,累计向社会慈善捐款、公益资助、帮扶弱势群体达210多万元的“好老板”谢海琴,不仅不是庸庸碌碌之徒,更是一个值得广泛学习的榜样。

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家除了为公司赚钱,为社会创造财富之外,另一个社会责任就是要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做一个被人尊敬的企业家,例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在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好老板”谢海琴无疑用行动体现了新一代中国企业家勇于肩负社会责任的思想境界和高洁情操。

在我看来,谢海琴的爱心源泉来自两点,一是感恩,二是快乐。

先说感恩。

数十年起早贪黑、艰苦创业,谢海琴勤俭积累,一步一步由服装店小老板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家。

在手头逐渐宽裕后,谢海琴将帮扶贫困群众视为自己的责任。

“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支持。

我要做的,就是更多的回馈社会”。

很明显,这个责任并非她的个人义务,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利欲的美德——感恩。

感恩是社会互助的具体体现,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并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如果人们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也就不可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进而很难想象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总有一大批“谢海琴”,这些人“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社会”,践行并发展着弥足珍贵的公民互助理念。

值得指出的是,有关行善的动机,一直就是个敏感话题。

如果说“感恩”只是一个行善者体现美好品德的必选动作,那么“快乐”无疑是个人思想境界的升华。

因为当一个人将行善视为一种乐趣时,他的思想境界已然超越交换互助层面——更为单纯的“因为快乐而行善,因行善而快乐”,自然更为纯粹地体现出了品德之高尚。

“做企业赚钱,让人有成就感,做公益事业帮助别人,让人有快乐感!

”由此可见,行善已经成为常怀感恩之心的谢海琴的一种道德本能——任何人,都本能地需要快乐;从谢海琴身上我们看到,快乐不仅是行善的结果,也可以是行善的动因。

这恰恰是人们所崇尚的做慈善的最高境界,甚至可以说是现代慈善事业的真谛所在:

做善事,无需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理想,只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就行,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事情呢?

说到底,之所以大力褒扬谢海琴的“快乐行善”,是因为它提醒我们,行善绝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哪怕一个人再贫乏,但只要你能够从帮助他人中获取快乐,抑或因为追求快乐而帮助他人,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令人崇敬的好人。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

12月22日媒体报道了湖南一女子从年轻时开始做善事,至今已热心公益34年。

听此,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位女子是富二代,或是有钱的企业家。

恰恰相反,她实际上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直到现在,和丈夫一起一年的拼搏也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但她每年都会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近万元,用来助人行善。

她孜孜行善的理由十分简单:

帮助他人就快乐。

总之,快乐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快乐于施与的人。

谢海琴的快乐行善再次证明了莎士比亚这句格言的真理。

我想,只要真正理顺和把握行善与快乐的关系,任何人都是好人,也都是快乐的。

第3篇 慈善不能只肯为煽情故事埋单

广西隆林男孩杨六斤的故事一路从卫视到央视,感动了无数善良的中国人。

据说在媒体报道后,他获得捐款500多万元。

近些时日,故事发生了不小的逆转:

先是另有媒体挖出杨六斤独自生活时间大概三四个月左右,并非此前媒体所言是数年独自生活,吃野菜等桥段也多有艺术化夸张;随后,广西卫视一位负责人也承认,因为前方记者了解挖掘不够深入,“节目一些细节与事实不符”。

(6月30日《人民日报》)

你以为这是一则“穷吃野菜无人问,富在深圳有远亲”的悲剧,不想却可能是一场电视艺术创作的比惨戏。

这些天,“野菜男孩”事件的真伪,俨然成了一个价值多元的辩题,关涉媒体传播伦理、社会救助制度、公益资源配置、时下慈善生态等。

它是一面镜子,在峰回路转中,真实映照出各方基于利益关切之上的姿势。

在始作俑者疑似承认故事部分失实之后,最可疑的,其实并不是捐钱者的姿态,而是没有捐钱者集结舆论所发出的“上当受骗”的声音。

中国自古有言,“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历史以来,慈善作为易碎品,最怕矫揉造作的倒帮忙。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自然有理由对失实的杨六斤事件跳脚骂娘——尤其是那些掏出真金白银的行善者,不实信息起码误导了当事人的行为选择。

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

如果500余万元善款数据属实,那么,在官方慈善公信尚处于重塑期的今天,为什么一个孩子的悲惨命运,仍能在最短时间激活如此巨量的慈善资源?

它起码印证了两个温暖的前提:

一是点对点的援助比较容易让人放心;二是“礼失求诸野”这个概念基本还没有死。

当然,对此事更有价值的追问,在于下面这个话题:

如果杨六斤的故事,一开始即以更“真实”的姿态呈现,那么,善心善念还会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吗?

这个问题,无关收视率,却拷问着慈善规则中的生态平衡。

有一点是肯定的:

悲惨的故事,总是特别感人;人性在比惨中,容易激发天然的悲悯。

媒体自然深谙这个逻辑,别说人物纪实,就是选秀比赛,也惯于添油加醋些煽情的戏码。

不过,如果慈善只愿为煽情埋单,这就成了一种病态了。

一方面,慈善的本质属于社会资源的三次配置,它是人类对社会财富失衡的主动矫正,换言之,生活凄惨,是慈善水到渠成的背景,但富人慷慨解囊,绝不能成为因“感动”而一时脑袋发热;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总是在水涨船高,救助制度也好、底线生存也罢,都在进步,而艰苦或困难指数也在减弱——就像扶贫工作一样,今天的贫困早已不同于往日,如果标准不抬高,恐怕早就没有贫弱可以扶持——那么,杨六斤等的命运,若没有野菜与流浪的催化,就不该伸出援手了吗?

往前看,穷人的故事迟早不会一如既往地煽情,但相对的弱势者,还是需要爱心给予其应然的温暖。

弄清这个道理,也许更能理解最近“标哥”在美国宴请流浪汉所遭遇的尴尬:

纽约救济中心总监梅斯认为,这场高调的慈善活动最终演变成了“给陈光标自己关注”。

梅斯说:

“美国慈善家们通常并不在大量媒体报道和关注下做事,他们谨慎地给予,而并不张扬。

”是的,西方慈善没有那么多苦大仇深、潸然泪下,这并不是说他们挖不出杨六斤般的故事,而是在一种平和理性的氛围下,将慈善兑现为稳态的责任,且慎于消费弱势者的私隐与心情。

终究有一天,杨六斤们会有更美好的人生,但只要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救助,善行善念仍当审慎稳妥给予关怀。

不煽情,也埋单,也许这才是好的慈善。

第4篇 慈善无“暴力”请善待慈善

(中国青年报)

“暴力慈善”新闻事件热炒过去了,再回过来说这个话题也许才是合适的。

还记得那张引出这个词语的照片吗?

陈光标站在表情僵硬的灾民中间笑容灿烂,而旁边的灾民除了手中的百元钞票鲜红夺目,无论眼神还是表情都不应景,和照片主角陈光标显得不搭调。

今天以一个旁观者再回去看这张照片,笔者依然坚持当初的判断,灾民们没有感恩戴德的激动,也不会有蒙受羞辱的苦痛。

也许他们会有点感谢站在他们中间的陈光标,也许没有,但或多或少会有点惊讶,“为什么要求我把钱高高举起呢,还拍照,莫名其妙”。

这样遥远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意义。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即使身在其中,也不能够很好地把全貌描述出来。

旁观者永远是旁观者,你对于故事的态度只在于你脑子里既有的观念。

那么,什么才是慈善呢?

这个词语代表着一种美好,是以前的人们把他们见到的一类美好行为,慢慢地归纳为一个词语,叫“慈善”。

我们所学课本里有很多教人向善的语言,对于慈善的描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扶贫济困;二、给予者无私;三、接受者感恩。

三者相结合,才能够构成符合人们想象的有关慈善美好而完整的叙事。

陈光标做的慈善不属于这一类。

虽然10年间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不过伴随的争议也一直没有间断。

他把自己一次次善举,一笔笔善款详列出一个“慈善成绩单”。

且不说此次争议这个成绩单有多少水分,单就公开成绩单本身就说明陈光标做慈善的用意。

他有私心,这可以从他的所作所为觉察出。

陈光标花大力气,不惜金钱成本与众多媒体搞关系。

去年全国两会,还把过往慈善成绩单及数百家媒体报道(当然只挑说好听那一类的)装到一个个精制的U盘中,分发给上会记者,可谓用心良苦。

他希望自己的慈善被人所知,受人赞扬,赢得荣誉,这是他的私心之一。

为了这个私心,他不止一次作秀般搞慈善,从“现场分钱”、“摆钱墙”到“灾民举钞票”,主导思路一致:

场面壮观、形式高调。

数年间,陈光标竟然一路坚持了下来,看得出他是不出名誓不罢休的劲头。

还有媒体总结说,陈光标的慈善还有商业目的,因为做慈善获得了不少项目,一来一去反而还赚得了钱。

这里面有商人的精明,有舍有得。

这样的话,陈光标做慈善的回报还是不错的,可谓名利双收。

慈善可以夹杂私心吗?

答案是肯定的。

施善者在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获得名利,不论其是否出于功利,在客观效果上只要是善行,这样的行为就是双赢的善行。

社会提倡不求回报的慈善之举。

这几日,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微博发起“寻找无名氏”公益行动。

汶川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约9000张发票没有寄给捐赠人,共计善款1330多万元。

其中不乏做好事不留名者,他们的行为如同涓涓细流,暖人心田。

对于带有功利色彩的慈善不仅该有宽容,也应该加入到认同之列。

同样举汶川地震一例:

灾难发生时,电视台里连续播放一场场公益活动,现场的那些嘉宾坐在观众席上,手里举着硕大的五颜六色的牌子,鲜艳的捐款数字旁陪着醒目的广告语,眼看镜头扫过来了,马上机灵地高高举起,还适当地晃动一下。

捐款同时给自己的企业做做广告,不好吗?

正是这些捐款者才是庞大慈善队伍的主力军。

慈善,不应成为任何道德评价的标杆和尺度。

上述总结的慈善三条的原则也许该改为:

一、帮助他人;二、助他者自愿;三、受助者平等。

哪里有什么“慈善暴力”。

捐了钱做了好事就是慈善,不存在慈善“暴力”了谁,反倒是提出这个概念者有滥用“语言暴力”之嫌。

社会财富的不平均分配加剧,慈善正在成为社会重新分配财富的一条重要的和谐之路。

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观到了一个全面转型的阶段。

中国的企业家钱袋越来越鼓,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被重视,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反哺社会。

传统的慈善观念上小额慈善、低调慈善、大众化的、排斥个性的慈善该与时俱进。

“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做苛刻的慈善,值得鼓励;大连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捐10亿元重建大报恩寺,值得鼓励;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8年捐款接近30亿元,值得鼓励;陈光标高调做慈善,值得鼓励……

现代慈善,只要是做的真慈善,规范、透明、公正,形式可以多样,它一定是高调、个性、多样化的。

给捐赠者以鼓励和回报,会有更广泛的带动效应,慈善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宽广。

第5篇 陈光标的侠义人格和慈善法治化的呼唤

作者:

黄陈锋

徐永光先生在5月9日的《南方都市报》撰文《陈光标高调募捐的合法性应受质疑》认为,陈光标不顾法律规范,撇开慈善组织,把公益募捐的社会公共行为误导成个人随意的慈善秀,并质问:

“是否凭借‘道德楷模’形象,行善就可以不受法律规制”?

这个质疑提得很及时,但我以为:

不宜对陈光标过于苛责,出现“陈光标式暴力慈善”这种失控的现实,责任并不在陈光标本人,其责任该由当前不完善的慈善管理机制来承担。

从历史长河来看,中华文化一向很重视精神教化,强调以德服人。

今天,乡土中国的许多特性仍然像空气和土壤一样,沉默地塑造着中国人立身行事须臾不可逃离的习惯。

陈光标也不例外,他一直致力于做慈善的“带头大哥”,其行为,颇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更有古代富豪散尽积财的潇洒;像范蠡,史记上说他“致产数千万”,“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见,他并没有把财产捐给政府,我想,他自己就当过越王勾践的大官,太知道官僚系统人浮于事、雁过拔毛的作风了。

在中国的传统人格中,有一种豪杰侠义之士,陈光标所追求的当属这一种。

侠义之士,能办普通人不能办之事,他的立身行事,使人间社会的委屈得以伸展,天下人莫不闻风慕悦。

今日是法治社会,豪杰侠客不可以再仗义杀人(像荆轲刺秦王等)了,于是只有仗义疏财。

中国有些地方的贫困令人不忍想象,近期媒体报道,贵州一些小学生由于求学路太遥远,多年来都没有中饭吃。

有侠义精神的人,决不忍看到社会中有人受到贫穷、不公正等等委屈,决不忍不施以援手。

有些人质疑陈光标捐钱只为了出名,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因义举而得名,这本是极自然的事。

中国哪一个捐钱的富豪能够不出名呢?

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

行有其实,名必随之。

关键要看出名是为了什么?

有些人是为了光宗耀祖,有些人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等不可告人的目的。

陈光标则多次表示,他是为了给富人树立一个慈善表率,并自况“暴力慈善”。

窃以为,他的言行是直率而自洽的。

至少,他身上没有那些妄议之人的伪态。

今年一月份,陈光标一倡议,那么多富人朋友以及少量不知名的朋友全都愿意把钱交给他代为捐赠,这说明人家对陈光标的人格是高度信任的。

加上他自己捐的三百万,共有四千万之多。

这笔钱要不要向施捐者逐个汇报账目,要视捐赠者意愿而定。

因为这是朋友之间的代办慈善,这和你我把钱交给朋友代捐是同性质的。

何况钱捐没捐掉,新闻媒体一路都在追踪报道,如果受捐各方没拿到善款,一定会首先跳出来指责陈光标说谎的,在网络时代,这种谎言一定是隐藏不住的。

读者诸君也许想问:

如果没有陈光标登高一呼,这四千多万钱会自愿流进官办慈善机构吗?

为什么众多捐赠者舍弃各类慈善机构,宁可相信陈光标?

徐永光先生的文章已经作出了回答:

“中国的慈善体制尚未回归民间本性,带有浓重的官办色彩,存在透明度不高的弊端”。

为什么我国有一部《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民间慈善仍然举步维艰?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指出:

“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要搞依法慈善,首先要有周全的良法。

今天的慈善因境,我们知道,根子在于管理体制的弊病。

我所呆的单位,几年来想搞个基金会,就一直搞不起来,在要吸纳社会善款的时候,每每只能求助于当地慈善总会,可是这些官老爷每天准时上下班,很难追踪善款的数字变化,他们还要“依法”收取善款的5%作为账户管理费。

诸君一定也很愤慨:

“就借用一下你们‘慈善总会’这个‘合法’的银行账号,凭什么雁过拔毛,而且还要拔五根之多?

”哦!

这就是现实。

二、名言睿语

1、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列夫·托尔斯泰

2、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巴尔德斯

3、年轻时,我的生命有如一朵花——当春天的轻风来到她的门前乞求时,从她的丰盛中飘落一两片花瓣,你从未感到这是损失。

现在,韶华已逝,我的生命有如一个果子,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分让,只等待着将她和丰满甜美的全部负担一起奉献出发。

——泰戈尔

4、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

——泰戈尔

5、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松下幸之助

6、德行善举是惟一不败的投资。

——梭洛

7、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8、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

——莎士比亚

9、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10、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懂得,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错误。

——巴金

11、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梵高

12、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苏轼

13、道德必须求其能够具诸践履,意识必须能够化为行动。

——叶圣陶

14、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没有学会去关怀别人、去爱别人,那他的生命还有多少意义呢!

——温世仁

15、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

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16、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

——阿德勒

17、有的人觉得能够舍身,能够用牺牲来对人类表示深切而毫无私心的同情,是一种快乐。

——罗曼·罗兰

18、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罗曼·罗兰

19、应当善于同情,而不是善于严惩。

——罗佐夫

20、无论是朋友或生人遇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马克·吐温

21、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

——埃·哈伯德

22、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

23、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

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

24、应当尊重彼此间的相互帮助,这在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

——高尔基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作文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蓝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

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

姚明还表示:

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

成龙表示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要求全面理解上述三则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简析】

用求同法可知,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名人以不同方式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

显而易见,上述三则材料的关键词是“慈善”。

这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1、名人参加慈善公益事业的本质原因。

名人参加慈善公益事业是出于炒作,为了沽名钓誉,抑或真的切切实实地为公众做好事?

不能一味否定名人高调参与慈善事业,因为本次作文材料看不出命题者对名人高调慈善的贬抑态度,更多的是对他们行为的肯定。

(立意:

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

2、名人参加慈善的方式。

姚明——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成龙——组织慈善周末、慈善拍卖晚会;苏有朋——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

(立意:

慈善时尚化,即众多名人参与慈善,不遗余力,义举方式时尚。

3、名人参加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

①当前我们的社会贫富差距确实在拉大,这些明星无疑是“先富起的一部分人”,那些富人拿出一些财富回馈社会,是不是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立意:

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

奉献爱心,社会更和谐)

②明星们利用自己的“名牌”效应带动更多的有钱人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是不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立意:

让更多的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

反面立意:

行善由己。

③明星们,富人们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不可否认对提高自己的公众形象会有帮助,但公众同时也在获得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双赢之举。

(立意:

做个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

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

④如果慈善义举真正的成为社会时尚,于国于民均有好处,是不是应该值得大力提倡?

(立意:

慈善义举成为社会时尚------众多人主动参与、方式时尚)

据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