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67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2.docx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2

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

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

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

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

(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三、说学生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

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五、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六、说教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1、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

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PRED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通过PRED问题导入人口问题,然后从数量这个最直观的角度看人口变化的情况——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2、[讲授新课]导入图片1.1世界60亿人口日,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探究主题一: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

(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坐标图的能力,如何从中获取信息:

(1)认清坐标表示的变量;

(2)图形的变化特征:

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

不断增长

归纳提升: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过渡]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同样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异的。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探究主题二: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

(课本图片展示)1.4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地理统计图的能力,如何从中获取信息:

(1)认清图例,辨别柱子的色泽、长短所表示的含义;

(2)比较同一时段(时间)不同对象,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时间)柱子的长短,确定其含义。

探究主题三:

通过之前探讨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出现的人口问题和解决对策,树立学生的人口发展观。

(结合课本图片1.5“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并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图片来直观说明各个国家存在的不同的人口问题。

)通过讨论法,结合学生自身所处中国的例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吸引学生注意,更好地掌握不同国家针对不同的人口现状所采用的人口政策;同时,补充一些典型国家的例子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归纳提升:

两类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两类国家

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鼓励生育、

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新增人口的抚育费用高,经济发展受阻,人口素质提高难度大,就业压力大,环境、资源压力大。

实现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课堂反馈与提高

多媒体显示学案上的练习题及图,让学生思考,并视察学生的做题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图片引入: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

  

(一)区分概念:

  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

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

(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跳转到第

(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

  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

  

(二)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

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

导学案也称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随着地理教育改革引发了对地理学科新课程新理念的思考。

为加快素质教育改革,山东省部分学校尝试导学案导学模式,由于其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效率高、课堂效率高等特点,深受一线地理教师喜爱。

随之全省很多学校对于学案导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和使用。

    

教案与导学案的区别。

一是使用目的不同,教案是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而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二是使用性质不同,教案是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学案是以学生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

三是角色不同,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四是表达形式不同,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是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导学案的功能与作用

完美的地理导学案在学生方面能帮助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人地关系思想,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地理教学方面能有效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树立新的地理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教材使用方面,导学案能弥补地理教材的不足之处、教师利用导学案灵活处理、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导学案的利用价值与教科书同等重要。

导学案编制的方法和技巧  

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1、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地理导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进而高效地把握人地关系思想。

2、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地理导学案"把学习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如季风水田农业讲解时可根据课文插图,给与学生观察的时间之后,教师提出有效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为什么全球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呢?

”然后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点评。

  

4、通过练习及时自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在"导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自查巩固.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及时从练习中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导学案编制的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其内涵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学案导学".  

1、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构成 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  

3、学习方法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

4、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按容易题:

中等题:

高档题为7:

2:

1的比例来编写,为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导学案的制作注意事项与解决措施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

2、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4、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教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5、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导学案编制的八大栏目

1、标头:

包括课题、学科、班级、姓名、座号、编制人、审阅人等;

2、附标头: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等  

3、学习思路与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导学

4、当堂达标

5、课后测评

6、学习小结

6、测评答案与提示

7、资源链接(课外拓展)

8、教师爱心寄语等

高效地理导学案的制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研究并制作优良的校本导学案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将能起到积极作用。

教师的今日课堂要不断超越昨日课堂。

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有效抓住每一次教师培训的机遇,将有效促进地理导学案研究。

本节课是《城市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一、教材分析

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进程,在整个《城市和城市》这一章中是重点内容,其中图表的识读在这个部分的学习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能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能据此解释不同阶段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措施,使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一

(2)班是一个文科B层次班级。

这个班人数多,地理基础参差不齐,加上不少学生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表达能力不够好,所以,课堂气氛难得活跃。

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很多人都想积极配合,但不少学生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的方式进行,充分运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地理教学法。

通过观察城乡景观图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城市化,让学生树立起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利弊并存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分析,教学难点是对城市化进程折线、曲线图的识读。

围绕研究性地理教学模式“情—导—探—评”四个环节,本课的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景观图欣赏】课前滚动播放城市与农村的景观实图,让学生形成感官印象。

【新课导入】

选取滚动播放的景观图中一幅,面向全班提问:

“这是城市?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所见景象发言。

接着,再展示上海市区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引导学生结合城市等级相关知识发言

【引出课题】以上变化都是城市化的过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

(学生活动)读图2.17,思考:

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

(提供三个导读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1、概念:

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本部分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城市化的水平的衡量: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学生讨论结合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4、城市化的意义(提问:

城市化是不是件好事?

——生答,并阐释。

【承转】: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到底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我们接下来探讨本节课最重要的问题:

世界城市化进程。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本部分整体思路:

读图2.19、2.20,探究两个问题,然后通过完成图2.21的实际问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结合图2.19和p33阅读材料,对p33活动题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作答。

特别强调:

提醒学生注意读图思路的把握和练习。

小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主要对比城市化起步早晚、城市化速度快慢、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差异的原因分析四个方面。

【承转】: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下来的城市化会怎样继续呢?

我们接着探究下个问题:

探究2:

各个国家的城市化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呢?

(以导读问题引导学生先自由发言,后与图2.20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

导读: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模式图上,共分为几个阶段?

各阶段特点(速度、水平)如何?

小结:

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问题

初期阶段

很慢

城市规模扩大

中期阶段

较高

人口快速想城市聚集

城市环境问题

后期阶段

城市化地域向农村推进

逆城市化现象

深入引导:

(读图思考)

1、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进程会完全一样吗?

2、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分别处于城市化进程模式曲线那一阶段?

实例探讨:

(教材p34读图思考原题)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城市化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希望大家能把握住读图分析的方法。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城市化的问题,看看它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请提前预习。

【课堂小测】(略)

【课后作业】结合案例4,完成P35课后活动题和地图册本部分内容。

四、课后反思

本课按原计划顺利完成,基本凸显了教学模式应用和本课教学思路,尤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较好的教学功底,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给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裕,没能特别好的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

(2)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

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

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

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补充案例A:

以“涌泉蜜桔卖出了“全国第一天价”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是几个因素的综合。

补充案例B:

以“北方蔬菜的反季节种植”为例,说明核心概念图具有开放性。

利用课文案例1:

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为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从文字上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利用课文案例2:

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为例,从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设计这种由远及近的活动与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