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395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docx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指导与选择练习40题

一、之

1、作代词

(1)执策而临之。

(2)名之者谁?

(3)乃记之而去。

(4)撤屏视之。

(5)登轼而望之。

判断技巧:

之作代词,一般用在动词的后面,充当动词的宾语。

2、作动词

(1)吾欲之南海。

(2)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辍耕之垄上。

判断技巧: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上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

整个句子合起来构成“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作助词

A、结构助词“的”

(1)水陆草木之花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判断技巧:

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B、主谓间的助词

(1)甚矣,汝之不惠!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判断技巧:

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C、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怅恨久之。

(3)公将鼓之。

判断技巧:

这种“之”多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D、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何陋之有

(2)宋何罪之有

(3)菊之爱

判断技巧: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前置,并且用之作标志。

二、根据语法关系来判断其谓语和宾语的位置

E、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马之千里者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居庙堂之高

判断技巧:

中心语在前,之后面的词语可提前,翻译时提前的定语对中心语修饰,中间用“的”连接。

其形式为: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二、而

1、承接(顺接)关系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游人去而禽鸟乐

(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日出而林霏开;

(5)学而时习之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就)

判断技巧:

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存在着先后的顺序

2、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然而”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5)足肤皲裂而不知

(6人不知而不愠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判断技巧:

而字表转折关系时一般在后面有否定词与之搭配。

3、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或不译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2)泉香而酒洌

(3)溪深而鱼肥

(4)敏而好学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6)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7)隶而从者

判断技巧:

表并列关系时,而字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没有主次、先后关系,顺序可以对调而不改变原意。

4、表修饰(偏正)关系,相当于“地”“着”或不译

(1)佣者笑而应曰(着)

(2)朝而往,暮而归

(3)久而乃和

(4)默而识之(地)

(5)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

(6)可计日而待也

(7)潭西南而望

(8)窥镜而自视

(9)呼尔而与之(着)

判断技巧:

表偏正关系时,而字起着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行为的目的、原因、方式、情态、时间等

5、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而此地适与余近

判断技巧:

表递进关系时,而字连接的后一部分在意义或程度上比前一部分更深广。

6、表假设关系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矣。

(冯婉贞)

(2)富而可求也。

(论语)

7、音节助词

(1)一扇、一抚尺而已

(2)俄而百千人大呼

(3)已而夕阳在山

注:

6、7两种用法很少见我们只要熟记几个典型例句就够了

三、其

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他们的”也有相当于“他”、“它”、“他们”

①望其旗靡

②不可知其源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增其旧制

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其中的”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其中的)

②其西南诸峰(那)

③其喜洋洋者矣(那)

④用手拂之,其印自落(那)

2、句中语气词

(1)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真无马邪?

(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

(3)在祈使句中,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相当于“应该、还是、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以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2、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4、,以光先帝遗德来

5、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

8、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解析

1、介词,可翻译为用、拿、把、凭等,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某物而进行。

2介词,译作“因”、“因为”,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

3、介词,与“是”组合成“是以”,译作“因此”,表示原因

4、连词,表示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可译作“来”。

5、连词,表示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的行为的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6、“所+以+动词(动词短语)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等。

7、“以+来”表示时间。

8、动词,“以为”,“认为”之意。

五、于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向”“到”。

①战于长勺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⑤能谤讥于市朝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⑦于是(这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⑧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⑨翼然临于泉上

⑩试用于昔日

2.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与”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何有于我哉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欲报之于陛下也

(5)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欲有求于我也

3.引出比较的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过”

(1)所恶有甚于死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皆以美于徐公

4.引出原因,相当于“由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乃

(一)常作副词

1.  表示情况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

①乃入见

②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③乃记之而去

④陈涉乃自立为王

⑤久而乃和(才)

⑥羲之之书晚乃善(才)

2.表示有点出于意外,相当于“竟”“竟然”“却”

⑦见渔人,乃大惊

⑧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表示判断,可译为“是”

⑨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七、则

(一)连词

1.表承接、条件或假设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①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⑤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⑥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⑦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二)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虚词练习

1.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莲,花之君子者也D.何陋之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主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临崩寄臣以大事B、辍耕之垄上陈胜佐之

  C、以咨诹善道以彰其咎 D、黑质而白章吾恂恂而起

3、下面句中加黑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宋何罪之有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4.下列句于中加点字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将哀而生之乎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属予作文以记之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汝之不惠”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日似瞑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君之病在肌肤D.无丝竹之乱耳

6.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投诸渤海之尾D.辍耕之垄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公与之乘先帝称之曰能

  C.登轼而望之黑质而白章D.何以战固以怪之矣

8.与“以尽吾齿”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9.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B.达于汉阴战于长勺

  C.先帝不以臣卑鄙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诸君而有意富而可求也

10.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句:

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例句:

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

11.与“操蛇之神闻之”中第二个“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怅恨久之D.属予作文以记之

12.与“其妻献疑曰”小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如土石何B.其真无马邪

  C.其乡人曰D.其真不知马也

13.与“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D.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4.下面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屠乃奔倚其下乃重修岳阳楼B.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C.时而献焉惧有伏焉D.面山而居学而时习之

15.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苛政猛于虎也B.吾祖死于是

  C.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告之于帝

16.下边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耕于南阳 达于汉阴B.先帝不以臣卑鄙 醒能述以文者

  C.当世之事 虽我之死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17.下边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濯清涟而不妖B.先天下之忧而忧人之所欲

C.舜发于畎亩之中皆朝于齐D.久而乃和乃记之而去

18.下边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皆朝于齐B.贤于材人远矣于厅事之东北角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相与步于中庭欲有求于我

19.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宮室之美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

2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B.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D.虽我之死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苛政猛如虎

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2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不以物喜B.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而死于安乐也D.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

23、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朝廷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

24、与句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B.不以物喜

C.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D.以塞忠谏之路

2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于是项羽乃欲渡乌江

B.天之亡我比吾乡邻之死则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后矣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D.不忍杀之,乃赐公食之不能尽其材

26、与句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山川之状C.辍耕之垄上D.环而攻之而不胜

27、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上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伐兴复之效

B.不若君之美也何陋之有

C.义不杀少而杀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D.蒙乃始就学久而乃和

28、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欲有胜于生者生于忧患

B.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颍苟全性命于乱世

C.入则无法家拂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视其辙乱其间千二百里

29、下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策之不以其到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0、下列“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其境过清

A.以衾拥被B.夫不能以游堕事

C.附身倾耳以请D.由是人多以书假余

31、下列句子中“乃”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B.蒙乃始就学

C.乃不知有汉D.乃记之而去

3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暮寝而思之肉食者谋之

B.无丝竹之乱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日出而林霏开水落而石出者

D.可以一战以中有足乐者

33、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暮寝而思之足肤皲裂而不知

B.任重而道远学而不思则罔

C.潭西南而望杂然而前陈者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泉香而酒洌

34、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相委而去温故而知新

C.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D.将以攻宋以塞忠谏之路也

35、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美于徐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辍耕之垄上送孟浩然之广陵

C.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D.其文理皆有可观也则题名其上

36、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不知马也其喜洋洋者矣

B.见渔人,乃大惊蒙乃始就学

C.有仙则名然则何时而乐耶

D.万钟于我何加焉骈死于槽里之间

37、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我之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者其如土石何

C.有仙则名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有求于我也

38、下列句子中与“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无从致书以观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9、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公将鼓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属予作文以记之公将鼓之

D.人不知而不愠聚室而谋曰

40、下列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足肤皲裂而不知

B.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水落而石出者

D.任重而道远学而不思则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