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41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5 大小:11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docx

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及教师版答案分析94页

2021中考语文17篇课内文言文汇总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

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

子曰:

“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

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

时:

   说:

    朋:

 愠:

    君 子 :

2. 译文:

3. 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

日:

   三省:

省;。

三:

  忠:

信:

 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

有:

立:

   惑:

    

逾:

   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

  知新:

可以:

 以:

   为: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

而:

   罔:

  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

子曰: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

贤:

   箪:

堪:

   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

饭:

     水:

肱:

      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

  焉 :

于此,在其中    择:

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从:

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

川:

  逝:

斯:

  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

三军:

    匹夫:

夺:

2.译文: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

原文:

子夏曰:

“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

    笃:

    切 :

     仁: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二)古今异义词语

1.三省吾身(三,古义:

泛指多今义:

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

冷水今义:

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

4.传不习乎   传:

5.饭疏食饮水   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2.志志于学

为人谋而不忠乎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乐乎

而:

温故而知新 4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博学而笃志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三十而立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5.之:

书中自己总结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2、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落英:

3、甚异之异:

4、豁然开朗豁然:

5、俨然6、阡陌交通交通:

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怡然:

9、具答之具:

10、咸来问讯咸:

11、率妻子邑人妻子:

12、绝境

13、不复出焉复:

14、无论魏晋无论:

15、延至其家延:

16、处处志之志:

17、欣然前往欣然:

18、无问津者津:

19、便扶向路。

扶:

;向:

20、便要还家。

要: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2、欣然规往。

规:

23、寻病终。

寻: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

(用原文)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

(用原文)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四、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3、陋 室 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课文分析: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全文分三层: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名:

灵:

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

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劳形:

6、何陋之有?

何: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儒:

;白丁:

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文中点睛之笔是。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4、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四、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4、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分析: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

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

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

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妖: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4、不可亵玩焉。

亵:

5、陶后鲜有闻。

鲜:

6、宜乎众矣。

宜:

7、亭亭净植。

亭亭:

;植: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5、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四、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5、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2、夏水襄陵襄:

3、乘奔御风奔:

4、素湍绿潭湍:

5、不见曦月曦:

6、霜旦

7、飞漱其间飞漱:

8、属引凄异属:

;引:

9、或王命急宣或:

10、虽乘奔御风虽:

11、良多趣味真,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

13、略无阙处略:

;阙:

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夜分:

15、沿溯阻绝沿:

溯: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文: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

理由是什么?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

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

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