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54370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层面,将其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

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受到诸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

因此,我们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了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而科学发展观中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升到战略的层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将生态的内涵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报告还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这是顺应发展潮流,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显示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关注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2]彰显了我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充满绿色的发展道路。

但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受到很多局限,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异常艰难,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并且会长期面临这样的难题。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透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才可以设计出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一直占7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约占化石能源的95%。

因此,可以说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

当前,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仅有33%,与世界水平相差10%还多,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身边的资源也日益减少,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煤炭资源更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每年就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此外,伴随着主要河流下游及干流普遍出现的断流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还引起了如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水、废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2010年2月6日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12月对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各类源废水排放总量2092.81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69亿立方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2012年冬天以来我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雾霾笼罩,大气污染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增加。

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认为,地球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没有所谓“资源保护”的问题。

世界工业化发展过早过量过多地消耗资源,使得人们最终对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认识,开始在科学技术、资金、人力等各方面作出很大投入。

但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全球矿产资源面临枯竭,资源“耗尽的危险”不是将来而是现在,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又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要严重。

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仍然主要遵循“原料—产品—废料”这一非循环线性的生产方式。

在这样的生产中,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约,只能达到局部的效果,或延缓资源全面枯竭时候的到来,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资源危机的严重性及其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已经表明,人类需要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转变。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超越这种线性非循环模式,依据矿产资源有价值的观点,遵循生态学整体性思维,创造“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非线性”循环的生产模式,通过“资源再生”实现地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1.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的制约。

首先,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

新中国成立以后,单纯追求GDP和政绩观使我国的生态建设进入了误区。

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刚刚迈过“温饱线”,[3]生态意识几乎没有得到确立和普及,环保行为更是无从谈起,导致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与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

生态环保意识尚且停留在“浅绿”的阶段,丝毫没有“深绿色”思想。

[4]

其次,公众环保意识狭隘。

将环保与发展割裂开来,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

在治理上缺少从源头上找问题的预防性解决对策。

2.对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传统重化工资源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特征,其进一步发展必将进一步消耗大量的水、矿物、能源、耕地等资源,使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将不断加剧。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解除工业文明弊端,探索、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道路。

因此,如何通过克服现有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突破路径依赖陷阱,形成有效的路径创造机制来减轻资源需求压力,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3.生态文明建设缺少全球视野

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各国快速发展工业有关,也与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密不可分,西方国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未来世界的生态治理中,无论从科技的需求还是责任的承担都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密切配合,中国处理自身的生态问题要拥有全球视野。

工业文明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伴随成就而来的问题凸现出来,以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

工业文明的进程给人类最糟糕的副产品之一是污染。

而更糟糕的是,在污染方面,中国没有吸取到教训,仍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非仅仅是中国特色,它理应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生态文明的经验。

当前我国在处理生态文明的全球治理问题上存在两个问题:

一方面缺少对西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当前西方理论界有意义的生态建设思想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生态领域缺少发言权或缺少话语主导权。

当前,欧美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国际制度的发言权、主导权,而在这关键时刻,我们中国更需要考虑以什么样的态度参与谈判,以什么样的道德制高点与欧美较量,并保护自身的发展权益。

既要维护我国生态利益,也要从世界生态建设出发,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利益。

马克思在谈到人类历史转变时说:

“转变的顶点,是全面的危机。

”“危机”表示转折,全球性生态危机,表示一次时代转折的到来。

[5]我们要从环境和资源问题反思,并从生态文明战略思考,我们需要制定的新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主要应是在转变生产方式上,在生态文明的社会物质生产中统一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1.坚持科学发展观

人们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前,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观,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片面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索取对象,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忽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忽视了“我们发展为了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

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尽管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并反作用于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的生态环境的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

我国的GDP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环境损失却占当年GDP的8%-13%。

事实说明,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须同其它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

[6]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更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

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我们国家根本不可能承受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资源能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

这样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才能真正解决。

[7]当前,我们要想改善人与自然日益紧张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无论是先行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发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其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相同步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尤其是日、韩、新三国都是典型的资源贫乏型国家,但同时又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达国家。

它们的重要经验就是推行环境立国、科技兴国战略——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用生态条件吸引欧美国家高层次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更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应融入经典的文化元素。

若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则文化是灵魂。

有文化的生态才有品位、有生命,经典的东西才能弥久传世。

文化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富有生机的生态文明,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提升全民的现代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应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使之更有技术内涵,更有质的保证,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目标。

在生态建设上,要依靠先进的科技走出一条既好又快的路子。

[8]

三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应优化经济产业结构。

我们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措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扬弃,尤其不要把城市和农村变成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转移污染产业的“乐土”。

扬弃传统工业模式,由发展重工业为主向轻型工业为主转变,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多元经济发展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无工不富的观念。

[9]

3.树立全球治理理念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某一国家就能够解决的,它的全球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治理。

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国际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事业。

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国际合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义务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同的框架体系下紧密合作。

只有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

[10]当前,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要放开对发展中国家在治理污染领域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

4.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在设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时,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

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上写明了“生态文明”的目标。

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

十八大党章总纲规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被美国学者评价为引领中国崛起的“梦之队”。

这种评价是正确的。

一个大国的执政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进党纲,并由执政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在神圣的场合发布,作为最高执政理念和历史使命,成为党和政府实际行为,领导许多地方的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这是前所未有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另一个国家、另一个地方这样做。

只有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使得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2]

面对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群众环保意识薄弱并缺乏全球视野,过于依赖粗放型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等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加强生态教育,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共同参与,提升全民的现代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使其广泛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一种更有益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只闭门造车,要学会借鉴西方的治理方式、生态现代化思想及在治理污染等领域的技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途径加以改良并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加强与其它国家的合作。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只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我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松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党政论坛.2013,(05).

[2]郭秀清.中国道路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3]王福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4]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第二版)[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6]李迅,刘琰.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上篇)[N].中国建设报,2011-05-30.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8]张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党建视野,2013.

[9]王旭烽,任重,周新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模式”研究[R].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2011

[10]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

[11]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12]邓春芝,仲晓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理论与当代.2013,(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