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2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逆境成才的例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穗比较多,母亲把麦粒磨成粉,做了一锅面饼子,我大概吃出味道来,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吃了一块,让母亲看见了,她赶着要打我。

我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就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办法来捉我,我就在水中把白面饼吃光”他又说,“现在写这些还有什么意思!

但它使我终身受用。

有时能激励我前进,有时能鼓舞我振作。

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

”接着他又说: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是坑害子女”。

德国音乐大师巴赫,他9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第2年又失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

为了学习音乐,十几岁的孩子,没有旅费,一个人步行400多公里到汉堡去拜师求艺,为了学习名家名曲,想借他哥哥的曲谱,可他哥哥执意不同意,他偷偷抄曲谱,一抄就是半年。

他哥哥不支持他学音乐,可他对音乐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含辛茹苦,勤奋追求,终于获得成功。

所以,有人说他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法拉第1791年,法拉第出生在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

他父亲收入菲薄,常生病,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

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

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

每当工余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

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

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渐渐的,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

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

他特别喜欢电学和力学方面的书。

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利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

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吃一惊,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

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

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

“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

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

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

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

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

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依靠刻苦自学,从一个连小学都没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恩格斯曾称赞法拉第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电学家”。

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坐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

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法拉第”,作为电量的单位;

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清初,大清子弟仅十二万人对抗明朝的300多万各种武装,可谓逆境,但是,他们却成功击败了明朝军队,还包括曾经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实际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可以用《易经》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进入顺境,自鸣不凡起来,失去原来的谦虚与自强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学会了做寄生虫,丧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后灭亡,给我国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我们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历史的逆境中产生、成长的,他们的逆境可谓艰苦卓绝的,如长征和抗日期间的许多艰苦日,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战,建立了新中国;

历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于人的成长,漫长的中国历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兴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长的.

值得人们欣喜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以他们亲民、爱民、为民、务实、勤俭的作风,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并深刻地影响着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他们已经真正彻底地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党心民心,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支持和拥护,他们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向前进!

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教授,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整天游荡。

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他家彻底破产,一贫如洗,昔日的朋友都离他而去,甚至连女友也当众羞辱他。

从此,他醒悟了,开始发愤读书,立志追回被浪费的时间。

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试剂,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著名物理学大师牛顿,出生在英国的一个村庄里。

在他出生2个月前,父亲就去世了,抛下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难。

牛顿2岁时,母亲又改嫁一个非常刻薄的单身汉,他不肯收留牛顿这个“拖油瓶”,母亲无奈只好把小牛顿托付给年老的外婆。

从此,祖孙俩艰难度日。

外婆对这个可怜的小外孙很关爱,后来还送他进小学读书。

当牛顿长到14岁时,继父又因病去世。

母亲带着3个孩子回到外婆家。

继父又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全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叫牛顿停止读书,在家操劳家务,种田放牛。

牛顿很体谅母亲的苦处,他不仅农活干得好,同时还坚持学习。

他常常忙里偷闲,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看书学习。

外出放牛羊时,也带着书本,有时看书入了迷,牛羊跑到地里吃了许多庄稼,甚至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他也毫无察觉。

他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在舅父的劝导下,母亲总算同意牛顿回到学校读书。

由于成绩优良,提早中学毕业,18岁考入英国剑桥大学,就这样走上了他的成才之路。

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莎士比亚,为了谋生,为了追求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独自一个人来到伦敦闯天下,初到伦敦时,他举目无亲,人地两生,到处碰壁。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古代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良好事例.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

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

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爱迪生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

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

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左丘明双目失明却写成了《左氏春秋》孙膑受了刖刑后成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扬名千古。

还有司马迁啊受了宫刑后写成了《史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当他呱呱坠地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一个富贵的家庭,还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但是一个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生长在富贵家庭里的人,如果不好好利用不愁吃穿的优越条件,勤奋读书,努力实践,也就是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走成才的道路,那么他就可能庸庸碌碌地虚度此生,对社会国家民族毫无贡献。

反之,生长在贫穷家庭里的人,如果不被艰难困苦吓倒,而是敢于在逆境中发愤图强,勤奋读书,努力实践,那就是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他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走上成才的道路,成为对社会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生长在富贵家庭里,肯于努力用功而成才的人也有不少,但更多的是生长在贫穷家庭,在逆境中奋起努力,最后终于成才的人。

前一种人当然值得称赞,后一种人则是应当加倍赞扬,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民族性,他们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古代在逆境中奋起努力而终于成才的人很多,举不胜举,这里只能选一些比较典型的、并且一直为人们赞扬的来介绍。

战国时期的苏秦,青年时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捞个一官半职,但是由于自己的学识浅薄,没有能说得动列国的君主,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家里的人看到他穿着破衣服,趿拉着草鞋,挑着个铺盖卷,像条丧家之犬那样回家来,知道他在外面没有混出个名堂,就都不理睬他。

妻子关上房门不让他进去睡觉,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也骂他没有出息。

苏秦处在这种逆境之中,开始只是伤心落泪,过后才想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学识太浅薄了,所以出去游说难以成功。

从此他就发愤用功,每天读书到深夜。

实在困倦极了,就想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来,那就是在梁上挂一根绳子,松松地套在头上,打瞌睡时,头一下垂,绳子绷紧,就吓醒了;

如果神智还不清醒,还发困,就再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一感觉到痛,神智清醒了,就继续读书。

他这种在肉体上折磨自己的办法虽然并不高明,是一种笨法子,但在苏秦来说那是在逆境中不得已才采用的,为的是激励自己用功读书。

他就是用这种笨法子硬逼着自己读了许多书,增长了学识和才干。

后来他又一次出门去周游列国,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如簧之舌,说动了燕昭王,帮助燕国联合了韩、赵、魏、楚、秦等国,用反间计打败了齐国。

苏秦自己虽然被齐国捉住车裂而死,但是他在逆境中奋起用功,终于学有所成,这一点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所以中国古代常常以“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应刻苦用功读书。

汉朝的司马迁,出生在史官家庭。

他从10岁那年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儒家经典和史书,下决心要继承父亲的事业。

他从20岁起,努力去进行社会实践,到全国各地去游历,访求名山大川,调查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遗迹和遗闻轶事,为继承父亲的事业、撰写史书作准备。

可是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到司马迁头上,他的好朋友李陵在跟匈奴作战中战败被俘,投降了。

他替李陵说了几句话,触怒了汉武帝,因而被投入监狱。

第二年,又被施以腐刑,使他成了一个生理上残缺不全的人。

面对这样的不幸,换一个人,可能会从此萎靡不振,丧失进取的信心,放弃一切事业。

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的人,他决定忍受屈辱,坚强地活下来,定要写一部“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的史书。

他这三句话的意思是:

他一定要写一部能按照自己的看法,来合理地解释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历史书。

这是他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决不轻生。

从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遍遍地修改写出来的书稿。

经过大约19年的勤奋工作,终于写了一部50多万言的《史记》。

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史书创造了一种体例,用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几种形式,系统地叙述了自黄帝至汉朝前期的历史,如实地反映了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种种情况,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司马迁讲到历史上许多人在逆境中发愤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例子,他自己就是以这些人为榜样,才树立起了信心,所以能身处逆境而发愤著书,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汉朝的匡衡,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他小小年纪就去给人家干活,挣点钱来养家糊口,上学读书自然想也不敢想了。

可是匡衡偏偏是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孩子,他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10多里路以外的一个亲戚家里去,请他们教他认字读书。

经过长年累月的奔波,匡衡终于学会了不少字,能够看书自学了。

于是他就从亲戚家里借了《诗经》等书来自学。

他白天利用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读书,时间不够用,很想再用晚上的时间多读点书,可是他家点不起灯烛,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家里夜夜灯烛辉煌,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于是匡衡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从洞中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就是所谓“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就这样在困难的环境中刻苦奋斗,利用这样的办法读完了《诗经》等儒家经典,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十分有名的学者。

当时人们中间曾流行着这样的谚语:

“在匡衡面前不要谈论《诗经》,匡衡一谈《诗经》会使你喜笑颜开。

”意思是说,匡衡是十分熟悉《诗经》的专家,千万不要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而匡衡要是给人谈论起《诗经》来,那就头头是道,一定会使人听了高高兴兴。

后来匡衡通过考试做了官,与他同时的学者都纷纷上书皇帝,说匡衡的学问举世无双,应当重用。

皇帝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一步步地提升匡衡,最后让他当了丞相。

匡衡在艰难的环境中发愤用功而成才,为汉朝的政治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匡衡凿壁偷光  晋朝的葛洪,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到葛洪父亲这一代,家里已经十分贫穷了。

葛洪13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更困难了,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上学读书更谈不上了。

可是少年葛洪十分喜欢学习,他宁可饿肚子,书却不能不读。

他从不向人借钱买米买柴,却常常向人借书来读。

有些书读起来能朗朗上口,他就把它背诵下来,一有空闲就背上一遍,细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有的书文字古奥,读起来佶屈聱〔ao熬〕牙,不易背诵,他就抄下来读。

葛洪没有钱买纸笔,为了抄书的需要,他就利用空闲时间去砍柴卖钱,把得到的钱买纸笔抄书。

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要抄完一定数量的书才上床睡觉,以便第二天出去干活时能带着去读。

葛洪就这样在逆境中刻苦奋斗,读了不少书。

他特别喜欢炼丹学和医学,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了《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等书。

炼丹是想炼出使人能长生不老的仙丹,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事,但是炼丹要利用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原理,这却是合于科学道理的,葛洪因此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早期的化学家。

葛洪在医学上的贡献更大,他研究了许多急性传染病的防治方法,以及外科、儿科、眼科等疾病的防治方法。

他实在不愧为一位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好榜样。

葛洪砍柴买纸笔抄书读  南北朝时期齐梁间的无神论者范缜,幼年丧父,家里很穷,但是他好学不倦,在贫穷的环境中一点儿也不气馁。

10多岁时,他投到沛国刘瓛〔huan环〕的门下学习。

刘瓛是当时很著名的学者,门下弟子成群,其中大多数是富贵人家的子弟。

他们来回都乘车坐轿,穿戴的衣服鞋帽都是用绫罗绸缎制成的,甚至身上还要涂脂抹粉,借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

范缜身穿麻布衣服,脚上一双草鞋,每天来回都是步行。

同学们用鄙夷的眼光看他,都说这个穷小子真不配和他们坐在同一个讲堂上听课。

范缜身处如此逆境,安之若素,毫不灰心。

他认为衣着华丽只是外表美,并不是一个人的真美;

只有学识丰富,内心充实,心灵美,才算是一个人的真美,所以他对自己的朴素衣着一点儿也不觉得惭愧,而是照样刻苦用功,充实自己。

他的成绩一直都比其他同学好得多。

经过多年刻苦努力,范缜终于学有所成,告别老师。

当时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盛行,人们都很迷信鬼神,相信因果报应之说。

范缜却不信佛,著《神灭论》表达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还跟梁武帝组织的众多的佛门信徒进行公开辩论,一一驳倒了他们的责难。

范缜真不愧是个在逆境中奋起,刻苦用功获得成就的了不起的无神论者。

  宋朝的范仲淹,小时候死了父亲,因为家里太穷,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

范仲淹长大一点儿以后,就辞别母亲,到外地去读书。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他就只好依靠自己的努力挣一点儿钱,或接受亲戚朋友的资助。

他知道像自己这样的穷孩子能够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日夜不停地加倍用功。

冬夜很长,读书读疲倦了,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

他没有足够的钱买米,不能每餐都吃干饭,就餐餐都吃粥。

他每天用一把米煮成很稠的粥,等粥冷下来凝结成块时,用筷子在中间划个十字,把粥分为四块,早上、中午、晚上和半夜里,各吃一块充饥。

他买不起菜,就去田野里采点野菜,用盐腌了,切成几段,每次吃一段。

这种艰苦的生活,别人很难熬得下去,范仲淹却咬着牙忍受。

他读到《孟子》中有一段话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

老天爷要让谁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一定会让他先经受一连串的磨难,用各种各样的苦楚来锻炼他,使他经得起考验,学会许多本来不知道的本领。

孟子把吃苦受难看做是天的意志,当然是不正确的。

但范仲淹觉得这段话的内容可以用来激励自己,就把它抄下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准备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番事业。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做了官。

他把母亲接回来奉养,并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平日里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吃两碗以上的荤菜,穿的衣服都由妻子亲自缝制。

他把钱节省下来,资助像自己早年一样的穷孩子。

范仲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两句话说:

一个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果不是身处逆境,经过艰苦奋斗而成才的人,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也一定体会不了做人应该具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

像范仲淹这样在逆境中奋起,刻苦用功而成才的人,永远是有志成才的青少年所应该学习的一个好榜样。

范仲淹寒夜苦读  宋朝大将狄青,出身农家,自幼学过武艺。

他16岁那年,为了替犯了法的哥哥顶替罪名,被判处流放,脸上刺了字,发配他乡。

脸上刺的字人人都能看得见,这真是一种极大的耻辱,从此就不能做出头露面的工作了。

当时边防吃紧,军队中需要人,狄青就只好在军队中当了一名士兵。

为了使自己的受辱之身还能有个出头之日,他在军队中刻苦练武,争取有朝一日能杀敌立功。

后来他在参加的20多次战斗中每次都打头阵,奋勇杀敌,立了大功,受到了朝廷大臣范仲淹和韩琦的赏识,保荐他做了将军。

狄青虽然有了出头之日,但他仍然时刻不忘自己原先是个罪犯,必须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才能获得人们的谅解和尊敬,所以他照常刻苦练武,遇有战争仍是身先士卒地去冲杀。

有一次,狄青又立了大功,宋仁宗下令召见他。

见面以后,宋仁宗见狄青脸上刺着字,觉得有伤大将的尊严,就传令御药房送来能去掉脸上刺字痕迹的药,赏赐给狄青。

可是狄青辞谢了宋仁宗的赏赐,他说:

“谢谢陛下的恩典,臣的脸上留着罪犯的痕迹也有一定的好处。

第一,它能使人们知道朝廷是只看一个人的现实表现而不咎既往的,臣以罪犯之身而仍能做大将军,这就是一个实例;

第二,脸上的字使臣时常保持羞耻之心,知道在逆境中应当加倍努力,不能松懈,所以臣愿保留着脸上这些字,既作为激励将士的标记,也作为勉励自己的标记。

”后来狄青一直做到枢密使的高位,与宰相并列。

  南宋时做过宰相的洪适,是爱国英雄、文学家、史学家洪皓的长子。

洪适13岁那年,洪皓奉命出使金国。

因为他是个能文能武办事干练的人才,被金太宗完颜晟看中,硬把他扣留在金国不肯放回。

父亲走了以后,洪适上有祖母和母亲需要侍奉,下有两个弟弟需要抚养教育,沉重的担子落到了这个13岁的少年肩上。

坚强的洪适没有掉泪,默默地挑起了家庭重担,一方面自己刻苦学习,另一方面督促两个弟弟也跟他一起用功读书。

一有空闲,他还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给祖母、母亲和弟弟讲故事,说笑话,让他们暂时忘记父亲被扣留的不幸。

艰苦的生活把洪适这个13岁的少年磨练得像成年人那样老练,他早早地成才了。

这样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