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36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docx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Documentserial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同修:

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祖法会。

祭祖的目的是缅怀祖德、提倡孝敬、知恩报恩。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下去,这是报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见国内外各地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这是很好的现象。

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学习班出现一些令人忧心的状况,影响到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观感,不能不加以关注。

这些问题往往跟传统文化的老师素质有关,所以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谈谈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我们一直在谈,最关键的在于老师:

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能教学生。

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所谓“传统文化班”,办得不如法,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老师——老师本身没有真正力行传统文化,没有以传统文化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怎么能把学生教好?

不要以为什么人都能来做传统文化的老师,要知道“误人子弟,罪业极重”,比庸医杀人的罪还重,因为你是断人的法身慧命!

传统文化老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

内要学释迦牟尼佛,放下“贪瞋痴慢疑”这五种烦恼;外要学孔老夫子,表现出“温良恭俭让”这五德。

一、放下贪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这四种当中,只要贪任何一种,就很难把老师做好、很难把学生教好。

《礼记·曲礼》说“欲不可从”,告诫人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

欲望是无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为欲望的奴隶,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义道德讲得再好,都是假的,因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

这样的人很容易丧失“师德”,失去了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所以《大学》讲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

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礼》讲的节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时间投注在学习与落实传统文化上;这样才能“致知”,开显自己本有的智慧。

然后才谈得上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具有承传传统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时时不忘这个崇高的发心,并且时常读诵古圣先贤的经典,具体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时常亲近良师益友,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

《论语》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过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后,就不会受到物欲诱惑而变节,就像《礼记·学记》所说的“强立而不反”:

遇到事情不会迷惑,不会违背师道。

这样的人,才是理想的传统文化老师。

二、放下瞋

传统文化老师如果自身欠缺涵养,容易发脾气,甚至把怒气发泄在学生身上,无论是以体罚或责骂的形式,都会伤害到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阴影,严重的时候甚至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传统文化。

这样的老师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周易》说:

“君子以惩忿窒欲。

”君子的基本涵养是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论语》讲“不迁怒”:

不要让怒气在心中继续迁移发展,更不能发泄在别人身上。

老师必须充分落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德行,学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检讨改进,而不是怪罪在学生身上。

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智与涵养,这是传统文化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

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

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做老师的人,最忌讳急于求成,最忌讳互相攀比。

如果传统文化老师落入这样的执着当中,就很难保持平衡的心态,很难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会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与要求。

这种不理智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传统文化的美好声誉。

这样做也是在破坏传统文化。

三、放下痴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明白修身与教学的道理;要从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智慧,特别要熟读四书五经,具备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正知正见;而且要有清晰的教学理念、浓厚的人文功底和饱满的献身精神;特别重要的是,必须能够掌握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根基千差万别,不能千篇一律地对每个人都教一样的课程;那是把教育僵化,会扼杀不同方面的许多人才。

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要背诵许多经典才是好的,要看学生是不是这方面的根器。

所谓“行行出状元”,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他们个人的特长,例如,对于具有艺术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艺术;对于技术方面具有天赋与兴趣的学生,就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技术……余此类推。

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个学生只能背诵经书,那会埋没了许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

这也是有些传统文化班发生问题的地方。

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会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个别地加以培养。

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能够加以肯定,给予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质,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能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人生发展方向的老师,就是明师。

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而不是填鸭式的。

就像《学记》所说的,老师应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加以强迫(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必强迫学生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励学生上进,但并不压制学生的发展;启发学生的悟性,而不要将结论和盘托出(不能把学生的悟门堵死了)。

如果能够这样教学,达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只加引导而不强迫,学生则学得很欢喜;善加勉励而不压制,学生则容易发展自己的潜能;只加启发而不尽说其义,学生则能进一步深思穷究,开发悟性——这样的老师才是具备教学的智慧,善于教导学生。

四、放下慢

无论老师多么优秀、成绩多么辉煌,都不应傲慢,而应该谦虚。

《曲礼》说“敖不可长”:

傲慢心不可任其扩大。

一个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心态已经很危险了;如果还不知道自我警惕,终究会变成自私、刚愎、残暴的个性!

何况傲慢心增长一分,诚敬心就减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

《论语》说: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一个人即使有周公一样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吝啬,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师必须诚敬谦和,虚心有礼,乐于接受别人的劝告,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

如果自以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听劝谏,牯恶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为人师表的。

老师必须有教无类,平等公正地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能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对待。

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数、高表现而不择手段,忽视学生的人性尊严与人格发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当然违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古代私塾中有体罚制度,但那不是让老师发泄怒气,而是老师出于善意,节制学生的顽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性。

因此体罚必须很有节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学生身心的伤害。

即便如此,古人还是有“七不责”之教,很值得借鉴。

即使只是责备学生,都必须避开这七种情况:

(一)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二)愧悔不责:

假如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再责备了。

(三)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眠,要么噩梦连连。

(四)饮食不责: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

假如此时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五)欢庆不责:

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假如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马上堵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六)悲忧不责:

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七)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更需要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这“七不责”的古训非常重要,做老师的人必须铭记在心,切实遵守。

五、放下疑

学习传统文化和学习科学不同:

学习科学注重怀疑,学习传统文化则必须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有坚定的信心,不能怀疑,做老师的人更是如此。

《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讲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这非常重要!

老师必须对这个有信心,才能把学生教好。

古人教学,主张一门深入,不主张同时杂学多门。

如《弟子规》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研究学问要专一、专精,才能深入。

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又古人重视读诵,开启悟性,如朱子《童蒙须知》里说: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如果对这些教诲没有信心,自己就很难坚持做下去,也很难坚定地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规范去做。

必须对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教诲具足信心,才能制定常规,彻底执行,传统文化教育才会纯正,教学才会日起有功。

六、温和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温文儒雅,处众和睦,心平气和,和颜悦色,让人有和蔼可亲的感觉。

七、善良

传统文化老师必须心地善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把传统文化仁慈博爱的精神展现出来。

老师对学生必须充满爱心和耐心:

有爱心,就会有高度的教学热忱,会真心去了解和体谅学生的状况,发挥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采取关怀和鼓励的方式,避免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言语与行为。

有耐心,就会心平气和、不厌其烦地开导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与提升。

八、恭敬

传统文化老师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礼》所说的“毋不敬”:

任何时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

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老师要给学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样。

九、节俭

养成节俭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上说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尤其现代讲究环保,节俭是珍惜自己的福报,也是爱护环境。

十、礼让

圣人教我们忍让、谦让、礼让,一路让到底,没有竞争。

“让”是性德;大家都让,这个世界就没有冲突了。

如果能够具备以上十种素质,我认为就是合格的传统文化老师,能够真正承传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并且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必须虔诚礼敬、礼请的对象。

附语

附带在此说明一件事:

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评《弟子规》,认为是清代人编写的,历史很短,而且只适用于社会下层人士学习,不属于传统经典。

这是对《弟子规》的内容没有真正了解,才会讲出这样的话。

《弟子规》可说是童蒙经典的集大成,它的内容出自《礼记》和古代的蒙书,可说是源远流长,并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创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实《论语》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笃敬、仁爱、亲贤、学文的重要精神与实践,是传统文化教学极重要的基础经典。

按照《弟子规》去落实,就做到了“笃行”;而“笃行”正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终目的,是真正能够产生利益和力量的环节。

真正落实了《弟子规》,就具备合格传统文化老师应有的德行,有资格教人,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人由于落实《弟子规》而改邪归正、弃恶向善、端正心念,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所以,希望大家坚定对《弟子规》的信心,不要被个人评议所动摇。

最后,祝福在座的各位六时吉祥、光寿无量!

祝福传统文化振兴昌盛,永世弘扬!

祝福祖国国运昌隆、国泰民安!

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