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53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docx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绪论

一、 中国民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

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

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

f栗保、4瓦、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依佬、羌、化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

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

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

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

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

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

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

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自两汉至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的时期。

自宋元至明清,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近代,中国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何谓民族理论?

是指研究和处理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说。

民族理论是由民族观所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吸收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营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

《尚书•尧典》载:

“帝曰:

吁佛哉,方命他族。

”《左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传释:

“族类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

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

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毛泽东同志的民族问题思想:

其一,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其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其三,经过长期不断探索,为我国找到并确立了一条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一一民族区域自治。

其四,明确提出要解决好民族问题,必须培养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的要求。

其五,为了彻底消灭民族内部的各种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达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

其六,从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的高度,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其七,对民族发展规律即民族消亡问题,也作了预测。

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

邓小平民族理论:

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七是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

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

于20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

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

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一)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

(二)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思考题:

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

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

(一) 西方的民族概念

最早——古希腊;

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

布伦奇里的8特征:

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 中国的民族概念

古代:

“族类”;

最早:

南朝顾欢《夏夷论》;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

西方一一日本一一中国

(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四)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

(一) 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

1.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

(二) 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

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三)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

1.三大属性: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

2.分类的依据:

A民族属性(3个)、B民族特征(6个)

3.具体分类:

从自然属性分:

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社会属性分:

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一、 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

二、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

一、 民族结构

民族结构的内容:

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民族结构的特点:

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

1.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

2.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

二、 民族素质

内容:

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身体素质

特点:

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 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2.民族源流;3.民族意愿;4.就近认同

三、 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 三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

年)

(二) 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

思考题:

L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

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5.简述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一发展一消亡

第一节民族的产生

一、 形成的基本条件

条件:

内在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

战争;军事冲突

形成时间:

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二、 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

氏族一部落一部落联盟一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

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第二节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决定性因素

(2) 阶级斗争——非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

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

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

(量变)

基本内容:

1.民族经济发展 2.民族政治发展

3.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4.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二、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

民族属性一一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一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

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 基本规律

一般过程

基本模式:

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第三节民族的消亡

一、 民族同化

概念:

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

强迫同化:

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

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二、 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三、 民族融合与消亡

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

1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

1.发生的时间不同;

2.发生的范围不同

3.发生的结果不同

4.实现的途径不同

思考题:

1.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

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识。

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3.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

4.各民族互助、合作和学习交流增多;

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

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

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

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

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牢固精神纽带。

三、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第二节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

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

2.语言不尽相同,文字不同;

3.风俗习惯不同;

4.宗教文化特色不同;

5.心理素质不同。

(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

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

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与社会现实条件及民族政策有关。

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一) 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

2.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4.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5.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二) 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一、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1.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

2.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

“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新华日报》,第23页,1954年7月号。

周恩来:

“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表述。

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邓小平:

“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

”“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

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江泽民:

“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

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核心;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

6.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第四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一、 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

表现形式:

1.民族群体间关系(基本表现形式)

2.民族成员之间产生和表现的关系

3.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关系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二、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三、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关系决定性因素:

取决于社会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