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67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docx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

大国工匠及其精神

一、释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

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二、内涵:

1、精益求精。

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

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

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三、现实意义——“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

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

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

企业不能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本式管理。

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

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

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

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农业生产:

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它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它对农业生产同样适用。

从农业生产来讲,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从种植开始,原料、化肥、土地等要保证安全,还有就是它的品质和质量,这里也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企业发展:

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

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

具体而言,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

企业家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有了敬业精神,企业家才会有将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中的不竭动力,才能够把创新当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产品、企业拥有竞争力。

第三,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

在经济处于低谷时,其他人也许选择退出,唯有企业家不会退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大批有胆有识、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但也有一些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可以说,企业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1.北京同仁堂张冬梅

有一颗小药丸,它被奉为救命“神药”,它只有三克,却贵比黄金,这颗有着213年历史的药丸,时至今日,依然沿袭手工制丸技艺,它就是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北京同仁堂的一条条古训,张冬梅牢记在心。

但传承,并非刻板地一丝不变。

就拿制作丸剂必不可少的刷油这道工序来说,看似很简单,给搓好的药丸刷上一层油,起到保护药丸不干裂的作用。

实际上,刷油和室内温度、药丸品质本身都有很大关系,温度不同、药丸不同,刷油的方法也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批次的药丸,刷油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体会其中细微的差别,靠的是细致的观察和多年的实践摸索,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就是在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张冬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徒弟们,让他们细心体会其中的“门道”,确保手工“搓丸”在传承过程中“不走样”。

为了让班组里每个人都能全面掌握同仁堂手工“搓丸”技法,张冬梅改革操作流程,用“轮岗制”代替大蜜丸生产普遍采用的“一人盯一岗”做法,这就要求每个人要熟悉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

张冬梅提出了一个口号:

“今天你是我徒弟,明天你当我师傅”,也就是说,每个人熟悉的岗位不同,在这个岗位是师傅,到另一个岗位就是徒弟,大家要相互虚心学习,通过换岗学技术,最终达到全方位掌握安宫牛黄丸各个生产工序的目标。

几年来,张冬梅的徒弟们进进出出,但无论谁来,都会在张冬梅的熏陶下,苦练基本功,以“尽善尽美、全力以赴”为标准,争当“全能操作手”。

2.C919大飞机“金属雕花”胡双钱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

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身上都具有这种工匠精神。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

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

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

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要做好一件事,不难;要做好一天的工作,也不难。

但是,要在35年间,不出差错,做好每一件事,却是难上加难。

人生道理归纳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领会并身体力行,却很艰难很可贵。

“大国工匠”胡双钱为蓝天梦甚而为中国梦诠释了最敬业的“工匠精神。

3.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

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

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

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4.  錾刻师孟剑锋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

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

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

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

”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

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

孟剑锋认为,既然号称纯手工,就不能有一寸地方不是手工。

即便为此要多费气力,他也依然坚持亲手打磨。

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5.毛腊生,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

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

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

“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

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

“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

“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

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6.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

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

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

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

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

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7.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

工匠精神,需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

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

她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国展览上备受称赞。

她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师一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8.金浩最美的书店—钱书阁

比坚持更可贵的,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我坚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

”这是56岁的金浩所说的一句话,他用了21年的时间,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头书店,变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最美的书店—钱书阁。

书店中藏书之多,设计之精妙,都源于他的那份对于完美的追求。

在整理书籍这一方面的长达二十余年的监守,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视野。

9.顾秋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

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

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

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

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

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

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

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

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顾秋亮说,10厘米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厘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

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

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

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10.宁允展,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高级技师。

486.1公里,这是380A在京沪高铁跑出的最高时速,它刷新了高铁列车试验运营速度的世界纪录。

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就是脚踝。

每片转向架的体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

缝隙大了,车轮可能会松脱;如果完全焊死,转向架就无法再打开,影响列车检修。

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不只在中国,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

按照国际标准,留给手工的研磨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

过去的十多年,宁允展就在这细如发丝的空间里施展着自己的绝技。

磨小了,转向架落不下去,磨大了,价值10几万元的主板就报废了。

宁允展的同事说,宁允展的绝活也正在这里,他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这些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0.1毫米的时候,国内大概有十几个人能干。

到了0.05毫米,别人都干不了了,目前就只有他能干”。

宁允展这双魔术师般的手,传承了父亲的基因。

他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宁允展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帮乡亲们打磨家具,也因此从小就喜欢上了学手艺。

初中毕业后,宁允展考上了铁路技校。

没有想到的是,2006年,他会被万里挑一,成为第一位学习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宁允展对技术的掌控和精准把握,让日本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宁允展成了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很快还当上了班长。

可是,没过多久,他却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还是让我干活吧。

他说,自己对管理不感兴趣,感觉还是自己擅长的东西比较拿手。

宁允展说,工匠就是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想办法把手里的活干好,这是本分。

他说,要把这份手艺继续干下去,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一心一意搞技术,不当班长不当官,宁允展似乎与当下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

宁允展说,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

做到这一点,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

如果每一件中国制造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位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中国制造就能够跨过“品质”这道门槛,跃升为“优质制造”,让更多的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释放更耀眼的光芒。

11.张冬伟

LNG船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

在世界民用造船领域,建造一艘LNG船的难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能建造LNG船。

2005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16个掌握这项焊接技术的工人,张冬伟就是其中之一。

LNG船的内胆是整个船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焊接工人将一块块薄如纸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块一块连接起来。

3.5米,走路可能只需要4秒钟,而张冬伟焊完一条这样长度的焊缝却需要整整五个小时。

殷瓦钢是一种耐超低温的钢材,薄如纸张,极易生锈,最薄的地方用手摸一下,24小时后就会锈穿。

所以在焊接中,不能有一颗汗珠,一个手印,这就要求工人在焊接时,不仅手上准,更要心里稳,焊工们的任何情绪的波动,都有可能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

“(殷瓦)钢板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跟一张牛皮纸一样薄,后面就是一个木箱子。

规范如果用得不好的话,很有可能里面的木箱子就着火了,烧这个焊缝就是像在木头上玩火一样。

”张冬伟如是说。

一条LNG船,殷瓦钢焊接长度总长达130公里,虽然90%是自动焊,但还有13公里特殊位置的焊缝,需要焊工手工完成,如果焊缝上出现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有人说LNG船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原子弹。

为了避免焊缝出现漏点,张冬伟要求自己在焊接过程中,不能有一丝停顿。

张冬伟:

每当试航的时候,(LNG船)缓缓驶向这个大海的时候,感觉挺自豪的。

手艺这个活,不是像电脑打字一样白纸黑字你放在这儿永远会有。

手艺这个东西是掌握在手里的,是要脑筋和手并用的,你热爱它了,你喜欢它了你才会用心去学它,你才会追求它这个内在的东西。

12.周东红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作不出传世的好国画。

”而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

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周东红就是一名捞纸工,国内不少著名的书画家都点名要他做的宣纸。

所谓“捞纸”,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

但是宣纸的好与坏、厚与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

双手要摆到水面上,不要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整个手抬起来45度角,抬得齐肩那么高。

要从正中间下水,用双手舀水往前走大概十五公分左右深度。

这上下一两,指的是做成的每刀宣纸的重量不能超过上下一两的误差,也就是说做成的每张宣纸的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1克。

周东红说,“这三十年来,我捞的每一刀纸误差都不超过一两,这就是我的手艺。

周东红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工匠精神,但他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勤学苦练。

也正是带着这个念头,30多年来,经周东红捞的近千万张纸,没有一张不合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13.管延安港珠澳大桥钳工

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澳门和香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工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茫茫大海中央修建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长度、规模、施工工艺都是我国首次尝试,因此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师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钳工管延安就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要避让空中航线和海面货轮,大桥两头是桥面,中间用一条5.6公里的海底隧道连接。

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挖掘作业,而是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对接而成。

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万吨,相当于八万辆小轿车的重量,这么重的东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与另一根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可以说是海底绣花。

海底隧道完全封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对接时只能依赖事先安装好的各种操作设备。

管延安所安装的设备中有一种叫截止阀,沉管对接时,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调节下沉速度,从而让两节隧道在深海中精准对接。

同样是安装阀门,拧螺丝,如果是普通设备,只需要牢固稳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设备不渗水不漏水,安装接缝处的间隙必须小于一毫米。

这样的间隙无法用肉眼判断,管延安只能凭借手感来操作。

凭着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一毫米的间隙,从2013年港珠澳大桥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对接到现在,经管延安的手安装的设备已经成功对接16节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误。

管延安的技术不仅超越了当时挑中他的师傅,连两名大学生都成了他的徒弟。

别看管延安现在这么牛,刚刚到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当钳工时,满怀信心的他,就遭遇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第一次安装设备,干过二十年钳工的他轻车熟路,半个小时完成,没想到,模拟调试时,设备漏水了。

所幸只是测试,问题又很快解决,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上百名工友几天的活儿白干了,一切必须从头再来。

这一次失败,让管师傅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活儿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技术必须要更加精益求精。

他索性把宿舍搬到设备仓库附近,从早到晚地练习。

要找到最佳感觉,需要耐心,更需要时间,平时半个小时就能安好的设备,在这里需要四五个小时。

为了训练自己的手感,干活的时候,管师傅很少戴手套。

管师傅工作的隧道内不透风,闷热潮湿,他每天要在这里工作近十个小时。

管延安:

我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这个执着,我认准的事,我需要把它完完好好地干好,必须把它圆满地干好,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我会走到底。

管延安只有初中文化,却成为安装海底隧道对接设备的第一人,甚至专业院校的大学生都成为了他的徒弟。

能成就这一切,是管延安对技工这个职业的尊重,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

【编后语】每个大工程背后,离不开这些技工人才,他们是颗闪光的螺丝钉,是中国制造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们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人生追求,执著、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如果把所有这些特质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匠心”。

有匠心,就一定能实现心中梦想;有匠心,就一定能锻造“中国品质”;有匠心,“中国制造”就一定能飞得更高。

《大国工匠》选取了高风林、孟剑锋、顾秋亮、胡双钱、张冬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等8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

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来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与理念。

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全球、成为传承百年的经典典范。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

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

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重之以令,给予工匠们以礼遇、荣耀,就像《感动中国》所做的那样,给予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以最最光明的舞台,这是一张荣耀之网。

网住的是人心,是感动,也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工匠精神。

我想,带着如此满满的感动,工匠们的心底也必是充满暖意,他们定会制造出更为精良的匠心制作,匠心筑梦,也定会吸引更多的匠人,怀揣着工匠精神,一同筑梦。

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黑夜里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作。

他们决不让次品流出自己的手。

他们是胡双钱,是王津,是孟剑锋,更是许多默默无闻的人。

他们都具有着宝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不同的人,“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定义。

凋零与倒闭,媒体人的转型与出走,然而留下的人都明白,他们坚守的“工匠精神“始终未变。

无论是百年前的《申报》创始人史量才,还是今天的媒体人程益中,媒体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都是对真相与自由的不懈追求,是为弱势群体坚守,为大众利益代言,为社会公平守望。

他们的工匠精神是报道真相,不让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流于世;是呼唤正义与自由,让社会更加美好;是媒体人能坚守住自己的工匠精神。

那么,“标题党”将不会出现,虚假新闻也会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