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68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docx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

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及审查要点

一.    基础埋置深度

1.  天然地基:

充分利用褐黄色粘性土层作为持力层,一般埋置在2层土上:

2.  箱基:

一般取建筑物高度的1/8~1/12;

3.  高层建筑简体结构承台板板底的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20;

4.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天然地基上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筏和桩箱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

5.  不同埋深基础:

两基础埋深高差一般取两基础间净距的1/2;

6.  基槽开挖后,应进行验槽。

二.    基础类型选择

1.  独立基础:

(1)    矩形基础长度与宽度比宜小于等于3;

(2)    阶梯形基础台阶高度宜为300~500,锥形基础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坡度不宜大于1:

2;

(3)    杯口插入深度按(上:

表5.4.6)选用,同时还应满足受力主筋锚固长度及考虑柱吊装时的稳定性,插入深度大于等于柱长的0.05倍。

2.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

(1)    墙下条形基础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50mm,边缘高度不宜小于150mm;

(2)    

(2) 墙下条形基础:

如沿纵向遇不均匀土质,宜在墙下设置肋梁,肋中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3)    柱下条形基础梁:

(a) 基础梁高度不宜小于柱距的1/4~1/8(上:

第5.5.5条);

(b) 梁底的纵向受拉主筋应有2~4根通长配置,且其面积不应少于纵向钢筋总面积的1/3。

(c) 梁顶面和底面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15%(上:

第5.5.6-2条);

(d) 基础梁高度(不包括板的厚度)大于600mm时,在梁的两侧沿高度每300~400各配φ10的构造筋。

3.  筏板基础

(1)设置基础梁的筏板厚度宜取200~400,当有防水要求时,最小厚度为250,且板厚与计算区段的跨度比不宜小于    1/20;

(2)筏板基础悬臂板伸出长度不宜大于2m;

(3)筏板纵横向支座钢筋应有总量1/4连通,跨中钢筋按实际配筋率全部通过。

4.  箱形基础

(1) 平均每平方米箱形基础面积上墙体长度不小于40cm,或墙体水平截面积不小于箱形基础面积的1/10,其中纵墙配置不小于总配置量的3/5;

(2) 上部建筑体形应尽量规则,平面宜对称布置,荷重分布均匀,结构重心与形心宜重合;

(3) 箱基高度宜大于箱形基础长度1/18,并不宜小于3m;

(4) 底板及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内墙厚度不宜小于200,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50;

(5) 考虑整体弯曲影响,跨中钢筋配置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支座钢筋应有总量1/4连通,跨中钢筋全部通过;

(6) 箱形基础内力分析,应尽量考虑整体弯曲加局部弯曲作用;

(7) 箱形基础在施工、使用阶段均应验算抗浮稳定性,浮力分项系数1.2;

(8) 迎水面钢筋保护层不应小于50,砼裂缝宽度≤o.2(地:

第4.1.6条)。

5.  桩基础

(1) 桩型

(a) 预制桩300×300~500×500

(b) 钻孔灌注桩φ550~φ800

(c) 预应力管桩φ300~φ800

(2) 桩基持力层选择

(a) 桩基宜选择压缩性较低粘性土、粉性土、中密或密实的砂土作为持力层;

(b) 桩端全断面进入粘性土层或中密砂土深度不宜小于0.5m,同时也不宜小于桩的一倍边长或直径。

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时,其桩端下持力层应有足够的厚度;

(3) 桩基承载力值确定

(a) 宜采用静载试验Rd=Rk/T。

(b) 当没有进行桩的静载试验,按地基土对桩的支承能力确定:

Rd=RSK/Υs+RPK/ΥP==UP∑fsili/Υs+fpAp/ΥP;

(c) 没有静载试验,但有静力触探资料时,按地基土对桩的支承能力确定:

Rd=RSK/Υs+RPK/ΥS=Up∑fsili/Υs+αbPsbAP)/ΥP;

(d) 按桩身结构强度确定

预制桩Rd≤(0.6~0.75)fcAP

预应力桩Rd≤(0.6~0.75)fcAp-0.34Apσpc

灌注桩Rd≤0.60fcAp

钢管桩Rd≤0.55fA’

(e) 抗拔桩承载力确定:

Rd’=Up∑fsiλili/ΥS+GP。

(4) 灌注桩构造

(a) 设计桩径等于钻头直径;

(b)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水下施工不宜高于C30;

(c) 钢筋笼应穿过淤泥质土层、液化土层,不小于2/3桩长;

(d) 箍筋间距200~300,主筋保护层不应小于50;

(e) 配筋率:

承受轴向力桩0.42%,承受水平力桩0.65%。

(5) 布桩原则

(a) 群桩的形心与荷载重心重合;

(b) 桩中心距不小于3倍桩径或边长;

(c) 独立承台下不宜少于三根桩;

(d) 当独立承台采用一桩或二桩,条形基础采用轴线桩时,承台之间须设置连梁;

(e) 墙下轴线桩时,墙转角及交叉部位应设桩;底层门洞下不宜设桩。

(6) 桩基础检测

(a) 静荷载试验,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1%,不应少于3根;

(b) 高应变试验,不宜少于总数的5%,并不少于5根:

(c) 低应变试验,打入桩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30%,并不少于10根,灌注桩必须大于50%。

6.  双墙基础:

当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应考虑双墙荷载情况下的基础设计;

7.  浅埋基础设计一般情况下,基底以上的竖向荷载(长期)的合作用点与基底面积形心重合;

8.  基础底板受力钢筋保护层:

有垫层时40,无垫层时70(国:

第8.2.2条)。

三.    地基承载力计算

1.  当轴心荷载确定基础底面积时,按公式Pd=(Fd+Gd)/A≤fd;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基底边缘最大与最小设计值之比Pdmax/Pdmin≤3,同时应满足Pdmax≤1.2fd;

3.  当采用静荷载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按公式fd=fk/ΥR;

4.  当采用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时,按公式fd=Υdfdg;

5.  独立基础,应验算柱与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冲切承载力(国:

第8.2.7-2条);

6.  梁板式筏基础底板厚度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受剪切承载力的要求(国:

第8.4.5条);

7.  平板式筏板,应验算冲切承载力以及内筒边缘或挂边缘处板的受剪承载力,当筏板变厚度时应验算变厚度处板的受剪承载力(国:

第8.4.9条)。

四.    地基处理方法

1.  沉降控制复合桩基

(1) 桩采用200×200,250×250,长细比80左右预制桩(上:

第11.6.1-1条),桩长一般为16~20m;

(2) 桩距不宜小于5~6倍桩身断面边长;

(3) 桩端应穿过高压缩性淤质土层,且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但不十分坚硬的土层作为持力层;

(4) 复合桩基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单桩静荷载试验确定,试验时沉桩后间隙时间不宜小于30天,当没有进行桩的静载试验时,可据下式确定:

RK=UP∑fsili+fPAP,同时满足Rk≤(0.6~0.75)fcAc;

(5) 复合桩基整体承载力应满足:

Fd+Gd≤ζkRk+ACfsd。

当上式不能满足时,宜调整承台面积;

(6) 复合桩基主要应用于八层以下的多层建筑(上:

第11.6.1条);

(7) 复合桩基的承台面积所承受的竖向总荷载不超过1.5~1.7倍地基承载力;

(8) 杂填土、暗浜土和液化土不可作为复合桩基,遇以上土层时应作处理。

2.  换填法

(1) 按材料分类

(a) 砂(砂石)垫层

(b) (高炉)干渣垫层

(c) 粉煤灰垫层

(2) 垫层底面尺寸由基础边缘向下作45°的直线扩大确定;

(3) 垫层厚度应根据垫层下土层的承载力确定。

一般不大于3m和不小于1m;

(4) 垫层承载力设计值fspd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5)质量检验标准:

分层施工的质量标准是密实度。

工程质量可通过荷载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或静力触探试验。

3.  水泥土搅拌法

(1)适用范围为处理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不大于120Kpa的粘性土和粉性土等地基;

(2)设计前必须进行室内水泥土抗压强度试验,对承受竖向荷载的水泥土桩应提供90天龄期的标准强度;

(3)水泥掺入量一般为被加固泥土重的12%~15%或每立方米被加固软土掺入水泥220~270Kg;

(4) 水泥浆水灰比可选用0.45~0.55;

(5) 水泥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宜通过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确定,当无荷载试验时,可按公式11.5.4-1估算。

五.    对软弱下卧层应验算其强度和变形控制

1.  当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持力层厚度h.与基础宽度b之比为0.25≤h1/b≤0.7时考虑软弱下卧层对地基承载力影响;当h1/b>0.7时,按持力层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当h1/b<0.25时,按下卧层指标计算地基承载力;

2.  建筑物地基变形值,根据建筑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按(上:

表4.3.6)控制;

3.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9)第0037号]文件规定:

多层建筑物长度应控制在55m以内,当体形复杂、纵向刚度较差时,基础最终沉降量必须控制在150以内,偏心距应控制在15‰以内;

4.  三层和三层以下一般民用建筑可不验算地基变形;

5.  沉降观测点设在建筑物的四角、中点及沿周边每隔6~12m,以及建筑物宽度大于15m的内部承重墙(柱)上;

六.    抗震设计要点

1.  当建筑物基地范围(一般考虑地面以下15m深度)内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砂质粉土时,应判定该土层液化的可能性,并确定液化危险性等级;

2.  地基液化判别:

(1)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判别,当标准贯入击数NCr<6时,判别为液化;

(2) 静力触探试验判别:

当实测比贯入阻力Ps或双桥探头实测锥尖阻力Qc<Pscr或Qscr时为液化土。

3.  紧靠承台底面、厚度<3m的非液化土层,其摩阻力应乘以与其下卧液化土层相同的折成系数;

4.  根据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液化等级,地基抗液化处理选择:

(1)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降的措施,如桩基等;

(2)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降的措施,如加固或挖除部分液化土层等;

(3)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减小不均匀沉降或较好适应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5.  采用桩基来消除地基液化土沉降时,桩端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不小于1.5m或2倍桩径;

6.  采用基础深埋来消除地基液化土沉降时,基础底面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不小于0.5m。

七.    减少和适应地基变形的措施

1.  多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原则:

(1) 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基础;

(2)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设置在同一标高和性质一致的土层上;

(3) 加强条形基础刚度,或采用刚度大的基础形式,或设置地下室、半地下室减少基底附加压力;

(4) 宜使基础底面形心与荷载合力点重合。

2.  建筑物各单元的荷载不宜相差过大,平面简单整齐;

3.  考虑相邻建筑物地基变形产生的相互影响,否则相邻建筑应保持一定距离,最小距离可视预估沉降量和被影响建筑物的长高比确定;

4.  在建筑物可能出现较大不均匀沉降的部位,设置沉降缝:

(1) 建筑平面的显著转折部位;

(2) 建筑高度或荷载差异及沉降差较大处;

(3) 长高比过大砌体承重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 地基土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5) 两结构单元或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6)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7) 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

5.  由主楼和裙房组成的高层建筑,当采取下列措施后,主楼与裙房可连成整体而不设沉降缝:

(1) 裙房基础从主楼基础上挑出;

(2) 减少主楼的沉降量来控制沉降差;

(3) 采用后浇带等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措施,减少后期沉降差。

6.  对于砌体承重的多层建筑,纵向墙尽可能少转折,且内横墙间距不宜过大,层层设置封闭式圈梁以加强整体刚度和强度:

7.  地面堆载

(1) 预估沉降量;

(2) 考虑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3) 不应直接压在基础上方;

(4) 宜采用静定结构。

正确选择地基处理方案

[资料]正确选择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建筑,特别是重要建筑只能建在被指定的规划用地上。

这些规划用地往往可供选择的、理想的地基越来越少,不少建筑物只能建在需处理的杂填土、软弱土、膨胀土、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基上。

 通过大量工程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那些一味追求加大基础断面,加强基础整体性和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最终结果往往并不理想,由于过大的、不均匀的地基变形,导致基础及上部结构出现问题的工程实例屡见不鲜。

 地基处理方案的确定,是地基处理设计的首要问题,应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情况、基础形式及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做出地基处理多种方案,经认真推敲,确定最佳处理方案。

1概 述 邢台市是座古城,杂填土、软弱土层分布较广,约有近一半的地基需进行处理,多年来进行了多种类型的地基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换土法、灰砂桩法(包括灰砂碎石桩、石灰粉煤灰桩),振冲碎石桩法、水泥土桩法、水泥旋啧桩法、混凝土灌注桩法等。

多数地基处理效果较好,但也有的地基处理效果不好,主要是处理方案存在问题,如有的地基软土层较深,采用换土方法,土方量较大,危及邻近建筑,且过深土层夯填,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软弱土层埋深较浅,可采用灰砂桩的而却采用了振冲碎石桩,虽地基承载力提高较多,但造价也增加较多;遇软弱土层较深可用碎石桩的,而却用了混凝土灌注桩等。

地基处理方法较多,但各有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不可滥用,否则技术上不合理,且达不到预期效果。

许多工程实例说明,由于地基处理方案不慎重,选择的地基处理方法不恰当,导致地基过大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出现问题。

 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的根本,且又是隐蔽工程,地基的处理和基础选型,更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危,不少建筑物裂缝的发生,多与地基基础有关。

而处理地基基处,往往比上部结构难度更大。

 2 工程实例 2.1 换土地基处理 某住宅楼群,6层3单元砖砌体结构,基础底以下杂填土层厚0.70~1.00 m,软土层下为承载力较高土层,采用将杂填土挖除换填2:

8灰土做法,这些楼房建成使用已10年之多,完全正常。

又如某住宅楼,基础底杂填土3 m多深,本可选用灰砂桩处理,但亦采用换土法处理,挖出的土无处堆放,所换土尚需从远处运来,施工困难,工期长。

 2.2 埋深较浅的杂填土,软土地基处理 某两栋住宅楼,5层3单元砖砌体结构,基础底下软土层深2.0 m,地基承载力100 kPa,采用灰砂桩复合地基,桩深2.0~2.5 m,处理后地基达150 kPa。

建在老城区旧城改造的住宅楼群,7层砖砌体结构,其杂填土或软弱土层一般在基础底下深3 m多,采用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处理效果较好。

 对浅层软弱地基采取由短桩组合的复增合地基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处理后地基,其承载力一般提高50%~100%,且造价低廉,施工速度快,缩短工期。

 2.3 埋置较深的软弱土层地基处理 某营业楼,4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条基,基础下杂填土及软弱土层约5 m深,采用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原地基承载力不足100 kPa,处理后达180 kPa。

另一营业楼,5层框架结构,地基较弱,基底下达7~8 m之多,且中夹淤泥层,采用了混凝土灌注桩,造价较高。

其实,详细推敲,该工程仅为了处理并不太深的软弱土层,可以不用混凝土灌注桩,而用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造价较低,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同样可达到设计要求。

 2.4 遇地下水软弱地基处理 某高层框架结构,其地下室基底以下遇软弱土,且存在潜水层,采用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长7 m多,桩径400 mm。

初始做方案时,曾考虑混凝土灌注桩,经比较后,认为灌注桩造价高,且软弱土层并不太深,完全可用碎石桩处理好地基。

 某框架结构商场,4层带地下室,部分遇软弱土层,基底下7.7 m多深,采用地下水位以下用干振碎石桩,地下水位以上用灰砂桩,其它部分较浅软土地基均采用灰砂桩,经测试,两种桩体组成的复合地基,其地基承载力及物理力学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在旧城改造住宅楼群中,也大量采用了以水泥为固化剂的深层搅拌加固法,处理含水量较高的软弱土或地下水中软土层。

也有在含水量较高或地下水中软弱土地基中,采用灰砂碎石桩处理的,属于处理方案选择不正确,其处理效果较差。

 2.5 膨胀土地基处理 某试验楼,4层砖砌体结构,基础底以下为较深的膨胀土层,地基处理方案采取在基底下深挖600 mm膨胀土,换成砂垫层,基础适当加深,免受大气影响,并对基础及上部结构亦适当加强。

建成使用多年,完全正常。

建在膨胀土带的沿街的许多门市,多数为1~2层,一般适当加深基础后,在基础底换成砂垫层300 mm厚,由于砂垫层有调节不均匀沉降能力,建筑物无一栋出现墙体裂缝。

 另一教学楼,3层砖混外廊式,基础底膨胀土挖槽后未做处理,且又遇雨,基础为毛石砌筑,上部结构亦未加强,建成使用多年后,三次出现墙体裂缝,三次对内外墙体加固,但均未处理地基基础,最终成为危房。

 2.6 复杂地质条件地基处理 某高层剪力墙结构,箱基2层,基底下为膨胀土,往下则为起伏较大的基岩。

地基处理方案有多种,主要的有桩基方案,由于基岩起伏落差较大,桩深不好掌握,桩端抵承基岩,桩长不等,设计施工均较困难,此方案未能采用;另一主要方案是采用箱基。

由于地基硬软不一,最终选择地基处理与箱基相结合的处理方案,将接触箱基底的基岩露头炸除,换成砂垫层,基岩中的土洞灌注混凝土及填碎石处理,整个箱基底做300 mm厚石屑褥垫,以调整不均匀沉降。

 3 几点分析 1) 从上述工程实例看出,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正确是至关重要的。

方案的选择既紧密结合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协调作用,既技术上先进合理,又比较经济,降低工程造价,这样的地基处理方案,才是最佳方案。

实例中某教学楼,原膨胀土地基未经处理,即做毛石基础,就是不结合场地实际。

墙体裂缝,虽三次加固,只加固上部结构,对地基未做任何处理,导致成为破损建筑,有的地基软土层不厚,可用换土方法处理,却用了灰砂桩复合地基等,都是地基处理方案值得推敲的问题。

所以地基处现方案,必须作多方案比较后,优选最佳方案。

 2) 工程实践证明,承重墙体裂缝,除温度应力引起外,主要原因不是由于选择的基础断面型式不合理,基础断面不够,主要是由于地基不进行处理,或不认真处理,或处理方案不正确,造成地基变形,引起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裂缝。

有的设计,不在地基处理上下功夫,而是片面地加大基础断面,增设地圈梁,加大断面配筋,认为这样就能保证安全。

孰不知,当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再大的地圈梁也难以抵抗这种变形。

总之,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结合基础型式及上部结构情况,以及开槽后验槽发现的问题,对地基进行正确处理,比一味追求加强基础,要经济,且安全。

 3) 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是建筑物统一的整体,具有相互的空间协调作用,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这是客观实际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上部结构分析中,虽不计算与地基、基础的共同工作,避免使结构计算复杂化,但实际却存在由于地基变形,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附加内力。

刚度较大的结构,较小的差异沉降,就可引起较大的附加内力。

一般砖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均属刚度较大的结构,加强上部结构,可以增加结构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

因此掌握结构物共同工作的特点,使上部结构适应地基、基础变形的要求,同时地基、基础也要适应上部结构选型的要求,以达到共同工作的目的。

孤立地选择地基处理方案,与基础及上部结构不相适应,由此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是不少的,应引以为戒。

 4)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精心设计,付诸实施,但施工粗糙,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不按设计要求去做,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保证施工质量也是地基处理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地基处理是隐蔽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必将留下隐患,使较好的处理方案及其处理方法不能发挥其应用的效果。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