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75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docx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新兴二级学科,一般简称为“比较文学”。

随着全球普遍联系与共同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具有广阔视野的文学研究成为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比较文学就以其开放性、综合性的特质,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学研究界亦有必要拓展研究视野,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繁荣贡献应有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之下,近年来,比较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备受学界关注。

该学科突破了国别文学以及文学学科本身的界限,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学、文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互鉴、互证、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探寻不同文学的独特性以及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在中国,比较文学的诞生还要稍晚一些,属20世纪初期的产物。

尽管起步较晚,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饱受争议,比较文学却表现出强劲的学术生机与活力,在文学研究领域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学术力量。

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点设置于2008年,目前有导师三名、研究生11名。

相比较文学院其他专业硕士点,比较文学在师资、规模等方面均显薄弱,但与此同时,因为与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的学术联系较为密切,这就为比较文学吸纳其他相关专业的学术资源提供了有效保障,因此,除了积极进行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之外,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密切联系、取长补短,亦将成为未来本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和中外文学关系,其中陈文忠教授的西方文论及文学接受史研究、方维保教授的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刘萍副教授的历史主义文艺学及欧美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科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或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内容如下: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内掌握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信息获取技能。

3、应掌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动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硕士学术水平。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课程学习在前一年半完成,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在后一年半内完成,其中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2. 不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如申请毕业,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3. 研究生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延长学习年限;特殊情况下逾期不能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2年。

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延期毕业者,于每年3月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学位点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经研究生学院审批。

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不享受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

在最长的修业年限(5年,包括休学时间)内不能完成全部培养环节的、不按规定申请延期或延期申请未被批准的研究生,应当退学并按肄业处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在指导方法上,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及研究生个人的特长与才能,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研究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

2.研究生课程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报告式、评价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实验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

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2、明确时间节点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明确教学实践、论文开题、中期汇报、论文初稿审阅、论文定稿审阅、答辩等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强化各环节的检查,加强二三年级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应在第3学期完成。

学位点根据选题情况,成立由3-5名导师组成的审查小组,听取研究生汇报,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中期考核

根据本院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5月底前)。

A、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学位点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绩分流: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

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终止学业:

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5、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成立4-5位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负责本院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

一般在第五学期完成。

6、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一般在第六学期完成。

七、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课程设置分为6类:

①公共必修课 ②公共选修课③专业基础课(必修)④专业方向课(必修)⑤专业选修课⑥补修课。

2.总学分为≥34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必修课为4门(7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②公共选修课(2学分)

③专业基础课(必修)3门以上(不少于12学分),原则上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至少要有两门一级学科课程;

④专业方向课(必修)2门以上(不少于6学分),按研究方向设置;

本方向之外的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课程进行选修。

若作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折合3学分。

⑤专业选修课2门(4学分);

选修课最低开班人数和最多限选人数由各开课学院具体开课时确定。

⑥实践环节为2学分。

⑦学术活动为1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本专业要采取措施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锻炼与考验,为其学术论文的撰写以及将来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又由于其开放性、包容性的学科特点,比较文学学科内部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亦成为其从事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

本学科将以学校的基本要求为基础,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研究生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

学术活动记1学分。

具体按照《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九、实践环节

1、专业实践:

大力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学位点必须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实践方案及考核办法。

专业实践可以为教学实践(如参加本科生辅导课、实验课、毕业论文指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等形式。

实践环节计2学分。

2、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

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十、科学研究

    学术研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必须开展高水平、创新的学术研究。

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四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十一、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与比较文学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学科属性相一致,本专业鼓励研究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开创性,要发现新现象、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研究成果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要采取盲审和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

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十二、考核方式

    考核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行研究生激励和淘汰措施的重要依据。

1.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

研究生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文献阅读、课堂讨论、作业等)(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综合评定。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原则上应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部分外语免修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免修免考。

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可由各学位点自行确定。

实践环节等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考试、考查的形式按课程要求进行设计,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也可以是做课程论文、实验考核等形式,但都应有文字档案记录。

学位课程成绩必须达到75分、其它课程成绩达到60分(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学分。

2.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考查未通过者,须参加补考。

补考由开课学院组织安排,补考仍未通过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硕士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批准后方可缓考。

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不能参加正常补考。

附1:

研究方向

方向代码

方向名称

方向简介

导师(博导☆)

课程

1

欧美文学

了解欧美文学的发展历史,评析其中的重要作家作品,探索欧美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刘萍,陈文忠,方维保

2

中外文学关系

从中外文学之融合与疏离现象着眼,探讨其中相互影响、借鉴、补充、改造等关系,以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与世界文学的发展。

方维保,陈文忠,刘萍

附2:

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是否学位课

考核方式

 

 

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

200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2.0

考试

20010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8

1.0

考试

2001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2

18

1.0

考试

2005001

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

1

54

2.0

考试

2005002

基础英语(口语)

2

36

2.0

考试

公共选修课

2099005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3

18

1.0

考查

2099006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3

18

1.0

考查

2099007

学术前沿

3

18

1.0

考查

2099008

体育(分小类)

3

18

1.0

考查

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必修)

2004002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1

60

4.0

考试

2004003

中国语言文学文献与检索

1

60

4.0

考试

2004075

专业英语

1

60

4.0

考查

专业方向课(必修)

2004076

欧美文学专题研究

3

60

3.0

考查

2004077

比较文学专题研究

2

60

3.0

考查

2004079

中西文学关系专题研究

2

60

3.0

考查

2004080

中俄文学关系专题研究

3

60

3.0

考查

专业选修课

2004078

当代西方文论研究

3

40

3.0

考查

2004081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3

40

3.0

考查

2004082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2

40

2.0

考查

2004083

20世纪中国文学综论

3

40

2.0

考查

 

附3:

课程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代码:

2001001,开课:

政法学院,学时:

36,学分:

2,适用:

硕士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现实问题和主要对策等,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阅读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并自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拓展和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通过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统一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1-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和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代码:

2001002,开课:

政法学院,学时:

18,学分:

1,适用:

硕士

课程性质:

《中西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基础课,本学科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能够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在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论阐发的不同路径,进而对现代哲学发展趋势有所把握和体认。

教学要求:

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论述,阐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水平。

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中西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比较、融通中西哲学理论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现代西方哲学》。

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作综述研究、如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查找文献、如何撰写和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学术研究与学术创造的道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提升。

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中西哲学认识论比较、中西哲学方法论比较、中西哲学价值观比较、中西哲学历史观比较;中西哲学比较的个案研究:

康德与孟子哲学思想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比较、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比较。

考核方式:

期中作业、学期末撰写小论文填写一份课题申报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汤文曙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语》、《孟子》、《四书章句集注》、《道德经》、《庄子》;

        2.孙伯揆、候惠勤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欧阳康 张明仓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哈里斯•库珀:

《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英]朱迪思•贝尔: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则》,马经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俞宣孟:

《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6.[英]戈登•鲁格 玛丽安•彼得.:

《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彭万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安德鲁•弗里德兰德 卡罗尔•弗尔特:

《如何写好科研项目申请书》,郑如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戴兆国著:

《社会科学方法论心性与德性》,李秋零 田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明辉著:

《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湾: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刊印, 1984年版。

6. Immanuel Kant,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Mary J. Greg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陈晏清:

《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李德顺:

《价值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

《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代码:

2001003,开课:

政法学院,学时:

18,学分:

1,适用:

硕士

(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普通高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共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科学创新能力。

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解决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

(二)课程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

1.自然观:

研究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重点研究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及其规律。

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研究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包括科学的本质、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评价和检验等。

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研究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

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

(三)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史;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等。

(四)教学内容安排

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部分进行专题性讲授。

(五)考核方式

笔试(结合课程论文和平时成绩)

(六)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6.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霍金.《时间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8.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9.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

10.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论

代码:

2004002,开课:

文学院,学时:

60,学分:

4,适用:

硕士

第一部分  文学研究方法论

现代批评理论发展概况及诸流派理论特色;重要批评流派代表性理论家批评思想和方法论研究;现代著名学者的学术思路和学习方法介绍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

第二部分  语言研究方法论

现代理论语言学的一般理论特征,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总体特征与具体特征,语法系统的内模块结构,各种研究方法分析。

中国语言文学文献与检索

代码:

2004003,开课:

文学院,学时:

60,学分:

4,适用:

硕士

1.文献概说。

文献类型、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播、文献的版本、目录、辑佚。

2.语言文学文献与语言文学研究文献。

出土文献、注疏文献、史部文献、文学作品、宗教文献、科学文献、民族文献、国外汉学研究文献。

3.文献的利用与辨别。

文献的利用与与考辨、语言文学文献目录、语言文学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