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890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试题期末版.docx

美学试题期末版

一、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

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

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

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

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

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

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

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

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

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

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说

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5.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

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

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美源于社

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

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6.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它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

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

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8.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9.直觉说“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

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核心观点是:

美就是直

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

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

式的形象直觉。

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10.生活艺术化“生活艺术化”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倡导的一种审美文化观点。

梭罗认为,

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形成智慧。

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

,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

他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二、简答题

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①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

(5分)②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分)③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

(4分)④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3分) 

2.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案要点: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3.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

 

答案要点:

(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

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

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

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

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4.简述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1)喜剧艺术使人们在笑声中满足了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喜剧引发的笑声,能够成分展现人们的优越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喜剧中的讽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能够揭露敌人的反动、腐朽、伪善,揭露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习

惯势力及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增强人们与丑恶现象和错误现

象做斗争的力量和志气。

 

5.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提高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

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

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

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

人类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

第四,塑造完美人格。

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

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6.怎样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

(1)人的本质力量包括自然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本质力量;

(2)"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3)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4)美离不开活的形象,美只能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不可能是本质概念的对象化;(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

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

 

7.美育如何改变人的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

 

答:

(1)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2)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3)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8.审美人生观有何基本内容?

为什么说在美的问题上要以人生为本?

 

答:

(1)审美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a.人生的意识。

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

b.人生的反思和反悔。

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

c.人生的价值。

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之一,最理想的人生,应当是最美的人生。

(2)在美的问题上以人生为本:

a.美学研究的根本愈来愈在于提高整个人生的境界;

b.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受制于人的自下而上状况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c.以人生为本、并融入创造论的做法,有其巨大的理论合理性。

 

三、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

答:

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

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

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一)人的外在美。

外在美是通过直观的外在形象体现的,能够给人直观的美感。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1.形貌美形貌美是指人的身材相貌的美,属于静态美。

形貌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它是自然

界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意识和观念不断发展的结果。

大体上讲,人体的形貌是否美,可以

从面貌、肌肤、人体各部分的比例与配合、内在活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和判断。

2.服饰美服饰美是指人通

过着装、发式、面部化妆修饰等产生的美感效果。

形貌是人的自然资质,服饰则是人的文化生成。

服饰美

主要体现为服饰造型与人的形体及性格的和谐统一,服饰造型与所处的环境的和谐统一、服饰本身的色彩

谐调、服饰配色与环境色调谐调四个方面。

3.风度美风度美是指人的风采和气度的美,主要通过人的言

谈、举止来体现。

风度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的外在反映。

言谈举止作为人的精神的

表现,是体现人物美的重要方面。

(二)人的内在美。

人的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人的精神

美和性格美:

1.精神美精神美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

操、丰富的美好情感和智慧、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修养等。

2.性格美性格美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的美

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

性格使人的精神具备了个性的感性特征。

性格

美的表现是热情、开朗、活泼、诚恳、果断、稳重、刚强、机智、幽默等,与此相对的不良性格特征是为

人冷漠、暴躁、怯懦、虚伪、软弱等。

(三)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人的美侧重于美的内容。

在美是人物美的核心。

 

2.举例论述“艺术符号”说艺术观的特点?

并论述它的局限?

 

答:

(1)由卡西尔和苏珊·郎格提出。

他们不满于以往的摹仿说及表现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2)其艺术本质观有两个特点。

第一,这种符号说试图在传统的模仿说和表现说之外另寻他途,开拓一条探索艺术本质的新路,从艺术的符号性上规定艺术的本质,阐释艺术的特性。

第二,这种符号论力图摆脱摹仿说和表现说的影响,但最终又对它们有所保留,承认了艺术模仿与表现的因素。

 

(3)局限:

它主要仍是从艺术的符号形式方面来规定艺术本质的的,这就与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说以及其他形式学派的艺术本质说殊途同归了;从他们对模仿说和表现说的部分认可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两种理论传统的选择态度仍较含糊,并未能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3.举例说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学说

答: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

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

之父”。

(2)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

第一层,“生理需要”,

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

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

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第四层,“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

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

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

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

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它是金字

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

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

各种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3)“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

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

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

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

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

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

展潜力与实现潜能的需要。

(4)“高峰体验”: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

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

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味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

“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

 

4.举例论述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

 

答:

唐代诗歌艺术的繁盛,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基本范畴“意境”的诞生。

“意境说”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王昌龄在《诗格》提出,“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昌龄之后,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更明确规定“意境”的内涵与特征。

皎然则把“境”与“情”联系起来,“缘境不尽曰情”,“诗情缘境发”并在《诗式》中提出“取境”的概念。

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并对“意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及至宋元时期,美学沿着中唐以后的思想路径继续向前发展,整个民族特别是士大夫的审美观,基本上获得确立与完善。

明清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

在这一时期,诗文美学贡献最大的是王夫之和叶夔。

王夫之提出的“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的“情景融合论”对诗歌的意象结构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

近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的是梁启超,他要求诗歌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如果说梁启超吹响了美学革新的号角,那么,真正在美学领域树立现代美学界碑的人则是王国维。

王国维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境界说”。

这是他在中西交融的文化视野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理论的总结。

他对传统“境界”或“意境”范畴的阐述,已经不是在原来古典美学的体系框架中作自然延伸,不是将前人点点滴滴的论述简单地加以条理化、体系化。

同时,也不止于以西方美学的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容,而是试图寻找思维方式、知识范型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美学话语方式和理论形态与构架式自身的变化。

但这一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失真与特殊价值遗漏的危险。

这其中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5.举例说明美育的特点

答: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

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

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

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第二,娱乐性。

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

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

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

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

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

方式来进行。

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

而美育的特点,

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

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

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

,无处不可进行。

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

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完全

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

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

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

《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答:

(1)虚拟性:

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2)想象性:

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3)感性:

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

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

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4)情感性:

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

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2.苏轼的《题西林壁》,谈谈诗中蕴涵怎样的审美原则。

 

附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

(1)应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观照审美对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各个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就各不相同。

 

(2)从美在距离说看待这个问题。

“远近高低各不同”,远看近看,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在山中,没有远距离地看庐山,所以就不能观赏到庐山的全貌。

 

3.结合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谈谈崇高的本质与特征。

附诗: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也是被提高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崇高也是与优美相互并立的审美范畴,它们都具有肯定性的价值,都是人们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对象。

 

与优美相比,崇高有着明显的特点,它往往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气势磅礴。

在心理效应上,总是令人惊心动魄,使人奋发向上。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崇高的典型之作。

首先,开阔的美。

作品一开头,就展示一个非常广阔的场面:

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一片苍茫无际的雪原。

其次,飞动的美。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飞动,高原奔驰,要与天公一比高低。

第三,壮丽的美。

写出了日出天晴,飞雪消停,在艳阳照耀下,万里江山,红妆素裹。

十分壮观。

第四,写出了惊愕-愉悦的感受。

面对祖国如此壮丽的山河,情不自禁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

第五,鼓励人奋发向上。

作者笑傲历代群雄,然后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洪亮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