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599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docx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中国文化要略部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部分,有对中国文化部分的考查。

以下是中国文化要略部分的填空。

此部分收录在通关宝典部分。

此书一共分成5个部分。

有想了解更多关于汉硕考试,备考,以及资料的同学,欢迎与我交流。

扣扣是1061422049

第一章简论

1.《周易·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

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第二章地理状况

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

“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

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

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6.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

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7.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是西藏玛旁雍错湖,海拔4588米。

8.我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口,向西一直伸入亚洲大陆的腹地,东西时差达四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增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南北纵长5500公里。

9.《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10.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沿袭至今的省制,其中新设立岭北(蒙古)、辽阳(东北)、甘肃、云南四行省。

西藏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国的版图。

11.明代除设置13布政使司管辖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还设立奴儿干都司来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12.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

汉袭秦制,但郡国并存。

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将全国的郡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端,十三州即凉州、并州、冀州、幽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朔方。

这十三刺史部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

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政区。

隋朝建立后,逐步改成郡(州)县二级制。

13.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

唐代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贞观时将全国分为关内、陇右、河东、河北、河南、山南、剑南、淮南、江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由十道增为十五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并确立了府制。

北宋改“道”为“路”,一个路常常分属几个机构管辖,既有监察的性质,又有行政的功能。

路以下为府、州、军、监和县。

“军”是有军队戍守的政区,“监”是管理矿产、畜牧的政区。

军监有的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有的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

14.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

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直辖京师附近地区,如山西、河北等地,然后将其他地区分为十个行中书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简称“行省”。

行省之下,设置道、路、州(府)、县。

明朝改称“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将元代的军政合一改为只管民政。

明代直辖北京和南京,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布政使司。

15.辛亥革命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制。

北洋军阀时,除清代原有23个省外,又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四个特别区,另外还辖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古三个地方。

1932年后,国民党陆续在省下设立若干专区,由行政督察专员领导,其机构称为专员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管理若干县。

第三章历史发展

一、填空

1.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接下来,有1963至1964年间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在大约八十万年以前。

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也有六十万年左右。

北京猿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2.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距今约二十万到一万年左右,都属于智人。

这是由原始人群进入初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3.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以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而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4.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

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历史上的“三王”指禹、汤武王、周武王。

6.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

7.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

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属于这个集团。

8.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少昊属于这个集团。

9.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该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是该集团的代表。

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其建立者是禹的儿子启,共传十七君,其最后一个君主是桀。

夏朝已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

此时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1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当时被任用为相的伊尹,曾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解治国道理。

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

殷墟王陵出土的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清末还于殷墟发现了商代甲骨文。

12.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

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3.商汤的先祖名契,周王朝的始祖为弃,即禹舜时的农官后稷,姬姓。

周文王姬昌建都丰镐,其子武王姬发伐商灭纣,建立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历时二百五十余年,史称西周。

14.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西周通过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其统治者还制订了礼乐刑罚,礼乐用于贵族内部,以区别尊卑等级;刑罚用于镇压人民,以迫使人民服从其统治。

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有毛公鼎和大盂鼎。

15.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国和犬戎联军的攻打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

其子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6.“春秋无义战。

”“春秋六强”指齐、晋、楚、秦、吴、越。

“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或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17.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实行初税亩制度,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的多少征税。

其后各国仿效,土地赋税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

18.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基本确立。

许多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19.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变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他创立了皇帝制度;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制订严苛刑法。

2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指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最后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西汉建立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来出现了文景之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

21.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

王莽为了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所谓“托古改制”,结果引起农民起义,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湖北的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一支为山东的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导。

22.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末年,于公元184年爆发了由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

元末有红巾军大起义。

23.三国时曹丕建魏,都洛阳;孙权建吴,都建业;刘备建蜀,都成都。

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

司马炎取魏建晋。

24.五胡十六国是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

“五胡”指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十六国”则指他们建立的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等。

十六国中也有汉族建立的,十六国之外,还有辽西、仇池、后蜀等。

前秦强大起来,统一北方。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军队击败,草木皆兵的典故即出自此战役。

25.在南方,东晋之后为宋齐梁陈,均以建康为都,史称南朝。

北方则由东北南下的鲜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权,初都平城,后都洛阳。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都邺城,西魏都长安,后来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史称北朝。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

26.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

27.唐以后为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指朱温所建的后梁,李存勖所建的后唐,石敬瑭所建的后晋,刘智远所建的后汉和郭威所建的后周,都城分别在汴梁和洛阳。

于此同时,先后尚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

北汉(都太原)、吴(都金陵)、南唐(都金陵)、吴越(都杭州)、楚(都长沙)、闽(都福州)、南汉(都广州)、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平(都荆州)。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

28.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至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都大都。

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视和压迫汉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

元末爆发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

29.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谋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上海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安徽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也分别起义,与太平军相呼应。

1898年的义和团起义,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

30.《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国赔偿军费,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31.《中俄瑷珲条约》中,中国向俄国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2.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各国自由传教,继续赔款等。

33.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割让九龙给英国外,又增加赔款,允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

34.1898年,光绪皇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法”,又称“戊戌变法”,但仅维持了103天。

结果,光绪皇帝被囚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

35.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仅83天即亡;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清室的事件,只维持了五个月。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

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女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

2.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3.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4.《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来源归纳为5种。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9种:

“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

5.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

6.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东汉时,除皇帝“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

东晋时,原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马睿到了江南,称为当地的“侨姓”,这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门,称为“吴姓”。

7.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代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

宰相公卿大都出于这些姓氏。

8.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

李姓以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为贵,崔姓以博陵(今河北省蠡县)为贵,卢姓以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为贵,郑姓以荥阳(今属河南省)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

五姓之外,还有河东(今山西)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

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

9.“彭城流芳”姓刘,“颖川流芳”姓陈,“太原流芳”姓王。

这些牌匾都表示郡望所在。

10.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

因此,家谱或宗谱就称为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11.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12.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

据1987年的调查报告,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再次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13.商代三十几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14.《左传》:

“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

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5.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多反映乐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

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

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

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

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第五章汉字

1.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为精神财富。

3.从一般的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

4.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5.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

到了战国末年,字体逐渐接近小篆。

6.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

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7.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有《史籀篇》,已失传。

秦代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

到汉代,将秦代的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

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

8.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衤日]nì,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其中,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

10.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符号等。

“五四”运动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

后来,有人还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把汉字拉丁化付诸实施。

11.香港的安子介先生,以全新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著《揭开汉字之谜》(英文版),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第六章学术思想

1.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世有人贬称为“孔老二”,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或“孔孟之学”。

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3.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东汉王充著《论衡》85篇予以批驳。

4.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

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5.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家,其创始人是墨子。

6.“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出现,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定,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

至汉武帝设太学时,《乐》经已失传,只立了“五经博士”。

此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今文经”;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被称为“古文经”。

由于二者不但文字有差异,而且篇章、内容和解释、评价也不同,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依,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

7.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8.中国有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9.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10.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该书。

11.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后者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12.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五德终始说。

13.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其中苏秦曾挂六国相印。

14.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他研究农业政策和生产技术。

14.杂家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有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

“一字千金”的典故即出于此。

第7章宗教信仰

1.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荀子和司马迁都曾说: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

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

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可知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这三者失去一者,人就不可能平安的生活在世上,所以崇拜这三者是很自然的事。

3.在中国古代信仰中,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神祗”,合称“皇天后土”。

“皇”是“大”的意思,“后”是“厚”的意思。

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礼仪以封禅最为隆重。

4.秦始皇封禅时遇雨而于泰山封五大夫松。

汉武帝因首次封禅而改元元封。

唐高宗曾三往封禅,耗资无数。

武则天即位后改封嵩山,禅少室山,是年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阳城县为登封县,以驻跸地为告成镇。

唐代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是唐玄宗,由中书令张说主持封禅礼仪,管妻父称“泰山”或“岳父”据传即由此次封禅引发的小故事而来。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由于天阳地阴的缘故,后土神被塑造为女人像。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古代帝王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